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加拉帕戈斯群島有什麼?讓達爾文從這裡離開後,寫下了《物種起源》

加拉帕戈斯群島有什麼?讓達爾文從這裡離開後,寫下了《物種起源》

看歷史看世界

加拉帕戈斯群島

者按

離開加拉帕戈斯24年後,《物種起源》誕生,直到臨終之時,達爾文都堅信,荒蠻又原始的加拉帕戈斯是他思想的起源,是《物種起源》的起源。

此文為《看歷史》原創內容,版權歸看歷史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英國軍艦「貝格爾號」 在1831年8月被再次(首航在1826年-1830年)派往南美洲進行一次環海考察,然後取道太平洋、印度洋返回英國。「貝格爾號」的船長羅伯特·菲茨羅伊,時年26歲,正準備尋找一個能夠陪他三年航海生涯的旅伴。

達爾文科學領路人亨斯羅教授收到了劍橋大學的天文學教授皮克的一封來信,其中說菲茨羅伊艦長要為測量火地島的南岸而去作一次考察旅行,希望找一位博物學家同行,他請亨斯羅推薦一位,亨斯羅推薦了達爾文。

此時年僅22歲的查爾斯·達爾文正在劍橋讀書,他沒有正經學過植物學、動物學、地質學,卻在他的教授亨斯羅的推薦下,成了「貝格爾號」(HMS Beagle)的隨船博物學家。對於博物學家來說,這是求之不得的機會。

「貝格爾號」的旅行圖

1831年12月27日,「貝格爾號」從英國西南部普利茅斯的德文港啟航。這次航行的目的,是完成前一支考察隊在1826年-1830年開始的巴塔哥尼亞和火地島及太平洋幾個島嶼沿岸的測量工作,最後還要進行一系列天文鐘的測定工作。

達爾文寫道:「1831年12月27日,或許這一天將成為一個偉大的日子。天氣晴朗得出奇,我想這是出海前的好兆頭。在此之前,因為強烈的西南風在海上肆虐,我們的環球勘察計劃被兩次打斷,這一次終於能重整旗鼓,勘察人員無不為此歡欣鼓舞。」

他們這次旅行乘坐的艦船「貝格爾號」是英國皇家海軍勘探船,這是一艘十門大炮式的橫帆雙桅船,達爾文還隨船攜帶了大量書籍。亨斯羅教授還贈送給他英國地質學家查爾斯·賴爾的最新力作《地質學原理》的第一卷,這本書對其後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的誕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油畫:「貝格爾號」在南美海岸進行科學考察。

1832年2月28日,「貝格爾號」穿過赤道,抵達巴西聖薩爾瓦多城,然後沿大西洋海岸航行,經里約熱內盧到阿根廷的布蘭卡港;此後,他在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耽擱了近兩個星期,此後有一條郵船要開往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他很高興地搭船前往。

1832年12月17日,他們到達南美洲的最南端——火地島,在駛進港灣時,他們受到了火地島人的歡迎,達爾文寫道:「一群火地島人,他們的一部分身體被茂密的森林遮掩著,高坐在一座突出於海面的懸崖上,當我們駛到他們旁邊的時候,他們手舞足蹈,揮舞著自己的破爛的衣服,高聲喊叫。」

世界的盡頭——南美洲最南端火地島

1834年4月13日,「貝格爾號」在聖克魯斯河口下錨,這條河位於聖尤利安港以南大約60英里處,在「貝格爾號」上次航行到這裡來的時候,艦長曾沿河上溯30英里,此後由於糧食缺乏,不得不退回原地,除了那時所發現的一些資料以外,關於這條大河的情況,他們幾乎一無所知。於是4月18日,「貝格爾號」派出一個由25名隊員組成的探險隊,去對此河進行探索,他們發現這條河的寬度大都是兩三百米,河心深17英尺,水流湍急。

1834年6月,「貝格爾號」穿越火地島,之後的1834年7月23日,「貝格爾號」於深夜在瓦爾帕萊索灣下錨,這裡是智利的重要海港。11月10日,他們從瓦爾帕萊索向南開駛,準備去測量智利南部的奇洛埃島、喬諾斯群島以及南至特雷斯蒙蒂斯半島等處。

1835年,「貝格爾號」到達加拉帕戈斯群島,10月20日,結束加拉帕戈斯的測量工作以後,他們向塔希提島行進,開始了3200英里的漫長旅程。這段時間天氣晴朗,「貝格爾號」每天以150-160英里的速度前進,他們穿過不少群島,其中有一些非常稀奇的環行珊瑚礁剛好露出海面,大家把它叫做礁湖群島。他們橫渡太平洋,1836年1月12日到達澳大利亞,此後繞過好望角進入大西洋。1836年10月2日,回到英國法爾茅斯港。

「貝格爾號」考察船的縱向剖面圖

對於達爾文來說,這次環球航行的體驗,無論是生物學還是人文方面的收穫都數不勝數。他是如此驕傲於自己的發現,他寫信告訴姐姐說:「我很有把握地認為,在這次航行中所花的時間,如果說用在其它方面都是浪費的話,那麼,幸好對博物學來說將會是卓有成效的,而且在我看來,為了豐富人類科學的寶庫,我們所能做到的那麼一點事情,就會同任何其它目標一樣,也是值得重視的人生的目的。……如果我錯過這個機會。我想我在墳墓中也不會得到安息的。我的確會變成一個幽靈並且出沒於『英國博物館』之中。」

在巴西熱帶雨林,達爾文收穫頗豐,短短一天內,達爾文捕捉了68種甲蟲;在阿根廷的一個名叫彭塔阿爾塔的地方,他發現一些古老的骨頭化石,這是此前人類未知的、久已絕跡的古生物化石:犰狳(其中一種已滅絕的屬種)、巨樹獺、一隻樣子像河馬的箭齒獸、一頭早已滅絕的南美象等其它一些動物;在智利,正在海邊的達爾文趕上了當地的強烈地震,目睹了地震造成的海嘯引發的巨大災難;歸途中,在聖赫勒拿島上,達爾文注意到,這裡的森林被16世紀初從英國運來的山羊和野豬徹底毀滅,這種人為因素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平衡。

在南美洲考察時,達爾文曾經在安第斯山的一座山頂上發現海洋生物的化石,讓他感到十分困惑。於是,他反覆閱讀地質學家賴爾所著的《地質學原理》,其中寫到地球的地形、地貌是長時間不斷的細微變化的結果,風力、雨滴、冰雪等微小的力量,持續千萬年後就可以完全改變地表的形貌。達爾文被這個論斷所影響,認為只要時間足夠,無法察覺的細微改變也可以造成巨大的變化。這就是為何山頂有海洋生物化石的原因。

智利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此前曾發生多次致命地震。

1960年5月,智利中南部的海底發生9.5級地震,是1900年以來有記錄的最強烈地震,曾引發了巨大的海嘯,這是世界上影響範圍最大、也是最嚴重的一次海嘯災難。

在加拉帕戈斯與「上帝」告別

南美洲沿岸考察是「貝格爾號」的首要使命。此任務結束後,「貝格爾號」用一個月的時間訪問厄瓜多的加拉帕戈斯群島,然後在1835年10月開始漫長的返航。在回鄉的途中,軍艦還在塔希提島、紐西蘭、澳大利亞以及其它一些小島嶼拋錨小駐。與在南美洲的盡情考察相比,他們在這些地方的停駐都十分短暫,不足以給予達爾文充足的時間進行全面的考察。儘管如此,他還是盡己所能,充分利用時間在太平洋和印度洋考察礁湖和珊瑚礁;在澳大利亞的河流中觀察一對嬉戲的鴨嘴獸;在大西洋阿森松島觀測火山斜面零碎的樣本;甚至在孤寂的聖赫勒拿島,悠閑地環繞拿破崙的墓地散步。

達爾文最重要的發現是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具有寒、熱帶動物共存的奇特景象,有許多稀禽異獸,是地球上動植物的天堂。群島由10幾個島嶼組成,距離南美洲西海岸500-600英里,全部島嶼都由火山岩構成,島上布滿火山口,據達爾文所言,整個群島,至少有2000個火山口。

加拉帕戈斯群島熔岩潮池裡清澈的水

當「貝格爾號」抵達加拉帕戈斯的時候,達爾文踏著彷彿剛剛凝固不久的火山岩漿形成的地面,他寫道「沒有什麼比這更荒涼,更可怕了,漆黑的岩石被懸在正中的太陽照得滾燙,空氣也因此變得無比悶熱,如同烤爐一樣……」他腳下堅硬的地面,彷彿昨天才剛形成,而烏黑的、各種形狀的隆起和褶皺「像是大海,在最洶湧澎湃的時候凝固了」。

隨著達爾文越來越深入島嶼的中心地帶,他看到此生從未看到過的景象——位於西經90度、南緯零度的加拉帕戈斯群島是一個隱藏在浩瀚太平洋中的世界。這裡既有火山,亦有森林,在山和火的交界處,巨龜靜靜眺望、海鬣蜥從懸崖縱身跳下,軍艦鳥成群沖向海面,藍腳鰹鳥為了求偶,跳著滑稽的舞蹈……這是個奇異的世界,由大自然的威力所控制,每座島嶼都有自己的特點,有的覆蓋著森林,林中有湖泊,隱藏著形形色色的生物;有些是瀰漫著滾滾濃煙的巨島,遍島都是凝固的熔岩;有些經曆數百萬年風霜洗禮,已經退縮成矮矮的高出海平面的平台。

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鳥類

達爾文在對加拉帕戈斯採集的鳥類進行分類時,發現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和鄰近的可可斯島上,一共分布有15種體型很類似的鶯雀,有在地上蹦蹦跳跳的地雀(可分為大仙人掌、尖嘴、中嘴、小嘴、大嘴等類型),有在樹上活動的樹雀,還有屬於鶯雀的綠鶯雀、灰鶯雀和單為一屬的植食樹雀和可可斯雀。但它們的喙卻有很大的區別,有小而尖的,有大而圓的,有的帶勾,有的粗短。

達爾文發現,這些鳥喙的構造跟它們生活的環境十分相關。大嘴地雀結實的大嘴,能幫它們敲碎堅硬的堅果殼。而大仙人掌地雀,則棲息在有仙人掌的地方。大仙人掌地雀的喙較小一些,也能吃堅果,不過仙人掌的花和果更受它的青睞。而小地雀則在較為濕潤的灌木和樹叢地帶生活,吃小種子和昆蟲,喙也要小得多,它還幫加拉帕戈斯的鬣蜥清理皮膚碎屑,小巧的喙像小梳子一樣靈活。達爾文寫道,「在一座島上的種類,在另一座是無法找到的」,島嶼不同,鳥兒各有差異。達爾文想起有人告訴他的一句話——僅憑龜殼就能知道是哪個島上的龜。正是這些發現,在達爾文心裡慢慢種下「生物是在不斷進化」的種子。因此,離開加拉帕戈斯24年後,《物種起源》誕生,直到臨終之時,達爾文都堅信,荒蠻又原始的加拉帕戈斯是他思想的起源,是《物種起源》的起源。

加拉帕格斯為達爾文提供了分支清晰明了的演化樹

「貝格爾號」的時代

19世紀,達爾文所處的時代,是舊世界和新世界的交匯點——主日學校(英國、美國在星期日為貧民開辦的初等教育機構)里仍在學習古文,讀古羅馬人和希臘人的著作,而那些堅守舊制度的教會人士仍然寫希臘頌詩,堅持嚴格的古典教學。然而在很多大眾眼中,現實已經遠超了宗教經驗。

儘管這樣,在基督教仍然佔主流的社會中,現代科學正在萌芽。社會上,尤其是上層階級,逐漸滋長著對科學的興趣,其中最為顯著的表現就是博物學的熱潮興起。達爾文便是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正是這種科學思潮的興起,給了達爾文出海航行的機會,而達爾文在這次航行中的發現,也在小圈子內迅速傳播。

結束航行三年後,達爾文出版了一本名字無比長的旅行筆記:《「貝格爾號」皇家軍艦在艦長菲茨羅伊率領之下的環球旅行期間所訪問的各國的地質學和自然史的考察日記》。這其實也可算最早的環球旅行的「攻略」,雖然沒有路線介紹、乘車船的方法或者旅店推介,但這個「自然科學家」詳細描述了路途中遇到的每一個村莊、島嶼。

作為一個動物愛好者,他尤其著迷於記錄各種動植物,還在書中繪有魚類、植物的手繪圖,並且興緻勃勃地討論珊瑚礁的科學問題。其中,更多則是他對美景的感嘆:「在這個河谷里,有一條小小的河流,兩側植物茂盛,使人感到愉快。在利倍拉·格蘭德,我們看到了一個很大的城堡廢墟和一個大教堂,感到非常驚奇。在小鎮的港口沒有被淤塞以前,它是島上的主要城市,現在它的景象卻相當凄涼,但風景仍美妙如畫。」同時,他也沒忘記寫下旅行的不適之處,比如他暈船的時候,「只能在陣陣發作的噁心嘔吐的間歇期間,勉強吃一點餅乾和葡萄乾。」

其後,有人按照這份日記去尋訪當年之地。30多年前,格蘭特夫婦帶著兒女及其助手前往加拉帕戈斯群島,在那裡考察達爾文鶯鳥,一呆就是20多年,看著將近20代達爾文鶯鳥出生、成長、戀愛、死去。2009年,達爾文誕辰200周年,美國有一艘船重走達爾文考察線路,這個旅程從斯坦福開始,至倫敦結束。斯坦福大學的比爾·拉達謨、大衛·阿伯內西和哈佛的珍妮特·布朗三位教授隨行,為幾十名旅客提供專業「講解」。直到現在仍有很多遊客和科學家,跟著達爾文的足跡,只為一探進化論誕生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西天取經究竟走哪條路?揭秘玄奘在亞洲地圖上的那記「右勾拳」!
她曾是美艷復旦的「84號小姐」,她是外交官夫人,更是叱吒聯合國的禮賓官!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