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偶遇抗戰老兵,蘇軾感慨賦詩,慷慨豪邁處頗得唐人風采

偶遇抗戰老兵,蘇軾感慨賦詩,慷慨豪邁處頗得唐人風采

(本文是沉香讀蘇軾的第6期)

公元1059年的十月,在為母親守喪結束後,蘇軾父子三人帶著家人一起趕赴京師。相比三年前的赴京趕考,父子三人的此次出行顯得更為輕鬆,一路上登山臨水,拜訪好友。抵達京師後,他們還將旅行途中創作的一百多篇詩文結集為《南行集》。

和上次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們先走的水路,在嘉州(今樂山)上船,再在江陵登陸,最後經陸路到開封,全程歷時四個月。

嘉州是當時的重鎮,也是旅遊勝地,父子三人在此地多盤桓了幾日。遊玩期間,蘇軾兄弟偶遇了一位抗戰老兵,並為之感慨賦詩。

老兵名叫郭綸,曾是駐守河西的弓箭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進攻三川寨,身為低級武官的郭綸曾率兵固守定川堡,定川堡得以保全。

後來,郭綸逐漸升遷至黎州都監,任滿結束後,竟因貧困回不了家,暫時代理嘉州監稅。蘇軾兄弟見到他時,郭綸已是英雄末路,雙鬢斑白。詩曰:

《郭綸》

河西猛士無人識,日暮津亭閱過船。

路人但覺驄馬瘦,不知鐵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戰,截髮願作萬騎先。

我當憑軾與寓目,看君飛矢集蠻氈。

「河西猛士無人識,日暮津亭閱過船」,當年的河西猛士現在已無人認識,傍晚時分,在這凄清的渡口檢查著過往的船隻。首聯的今昔對比極富衝擊力,先聲奪人。

頷聯承上而來,轉入對現狀的描寫,路人只覺得郭綸騎的那匹馬羸弱不堪,卻不知道他當年使用的鐵槊如同椽子一般大,他的英武身姿可見一斑。

頸聯是郭綸的自述,他聽說現在西方邊陲很久沒有敵人入侵了,但只要邊防傳來警報,祖國還需要他,他這把老骨頭還是願意再上沙場,為國征戰。

尾聯是蘇軾對郭綸的回應,還引用了一個典故。《左傳》記載:僖公二十八年,晉楚城濮之戰時,楚國統帥成得臣讓斗勃請戰,對晉侯道:「請與君之士戲,君憑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

蘇軾在此處引用這個典故的意思是,到了那一天,我將和祖國千千萬萬的老百姓一起為你吶喊,看你如何和戰友們萬箭齊發,將敵人射成刺蝟。

這首詩在蘇軾作品裡並不算特別出名,也與他耳熟能詳的風格有很大的不同,但讀來氣勢奔放,感情飽滿,符合他當時二十四歲的年紀,頗得唐朝邊塞詩神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沉香藝文志 的精彩文章:

衝動的懲罰:李治想廢了武則天的皇后之位,結果自己成了傀儡
武則天時期最慘痛的一場大敗,二十八位將軍被契丹團滅

TAG:沉香藝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