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學生思維」,成為心智成熟的人
1.
「學生思維」的本質,是學生通常會基於「應該」怎樣去思考,而非基於「事實」是怎樣去思考。
比如有很多人會認為:世界「應該」是美好的;人「應該」是善良的;我不「應該」生氣;朋友就「應該」無私幫助等等;
等他們踏入社會之後,就會發現這些所有的「應該」全部都失靈了。
世界有很多醜惡的地方,很多人也並非是善良的,你生不生氣這種情緒也不是完全受你的主觀意志控制,朋友之間能和諧相處的都少之又少、更遑論什麼無私幫助。
於是很多人踏入社會之後,會感覺自己的世界觀被顛覆了,感覺對這個世界很失望。
有些人能夠迅速接受這種現實,然後學會基於現實去展開思考;
而有些人則不能,他們會一直堅持自己在不成熟的時期所形成的世界觀、和種種認知,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錯的是整個世界,由此則必然導致非常多的痛苦和問題。
多數人都會在走出校園後,經歷這個三觀被打擊的稀碎、然後重新建立的過程。這個過程通常會很痛苦、很漫長。
當然這個過程也可能中斷或者失敗。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不能完成這種「從自己認為的「應該」怎樣、到現實「是」怎樣」的思維轉變。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活了三四十歲、甚至七八十歲,依然十分愚蠢的根本原因。
2.
當我們踏入社會之後,你就會發現人的智慧層次和他的年齡並沒有什麼關係。並不是說年齡越大的人想法就越成熟、看問題就越全面。
恰恰相反,如果一個人沒有在剛踏入社會的那幾年儘早完成對現實的接受和適應,那麼他之前那些在不成熟時期所形成的的看法和觀點,會在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固執」。
所以就很可能一個年齡越大的人,他對於事物的看法越是偏激的、錯誤的。
一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學會基於現實去思考,他的「智慧」就會在什麼時候開啟。
我見過不少才十六七歲就特別有想法、三觀很成熟的「小孩」,你和這樣的一些「小孩」去交流的時候,會發現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對事物的看法,比一些所謂大人的看法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
而反觀有很多三四十歲的人,你和他們交流會發現,他們連最基礎的邏輯思考能力都不具備,說話顛三倒四沒有重點,主題不明確、層次不清晰,說來說去給你談了一大堆但你又不知道他到底想要說什麼,這就會令你感覺非常累。
3.
當一個人開始以「客觀現實是怎樣的」為基礎去進行思考的時候,他的思考就具備了一種最基本的「邏輯性」。
因為很顯然,那些始終基於「自己堅定的認為世界「應該」是怎樣」去進行思考的人,他們對自己思考起點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都沒有反省,這怎麼可能是有邏輯的呢?
一個人之所以能開始基於現實去思考,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會發現繼續基於自己過去那種不成熟的世界觀去思考的話,很多事情都不能成立。
所以自然而然的,他會自發的去尋找一種更正確的、更符合邏輯的對世界的解釋。
那麼只要在你的認知當中開啟這樣一種意識,你自然的就會拋棄自己既有的那些成見,和對世界「應該」是怎樣的假設。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你的頭腦中就沒有「應該」這種阻礙了,而更多地會關心邏輯性和正確性。
所以有些人被現實按在地上摩擦的多了之後,會自嘲「被現實磨平了稜角」。
其實他們哪兒有什麼稜角,他們所有的只不過是對現實片面的、偏激的、不成熟的認識而已,而誤以為那種「片面」意味著個性、那種偏激意味著「稜角」。
真正的稜角是在充滿偏見的世界中,對真理的堅持。
因為成熟的人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符合實際的;
而那些不成熟的人認不清客觀的現實、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也不具備清晰的邏輯思維。
所以成熟的人、和絕大多數不成熟的人對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樣的,而那些不一樣的地方,就會在充斥著不成熟的人的世界中顯得好像是「稜角」。
其實成熟的人哪有什麼稜角呢?那隻不過是不同的人對世界理解的不同罷了。
4.
當然了,人的智力發展需要時間,了解客觀的世界也需要時間。所以人在智力水平發展不足、社會閱歷不足的情況下,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會不成熟、帶有偏見,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也是必然的。
在我們沒有踏出校門之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缺乏充分的社會閱歷,所以「學生」的思維會充滿了對世界「應該」是怎樣的設定和幻想,這是由他所處的生存環境決定的。
學生這一群體對世界的認識,通常是基於學校里的那些有意設計的、在意識形態上具有明確傾向性的課程,和他們片面的從互聯網、小說、影視劇等渠道獲取的「非現實」的內容而建立的。
這些內容本身就是基於想像、邏輯不嚴謹的。所以這些內容本身,就已經扭曲了我們對現實的認知。
比如很多玄幻小說,一些屌絲特別喜歡看那種「扮豬吃老虎」,或者男主前期被狠虐、後期把欺負自己的人虐爆的情節。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哪裡會發生呢?
如果你被一個人虐了而且還無法反抗,這通常意味著你和這個人的差距非常大,通常大到難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去彌補。所以多數時候,如果我們真的被別人虐了,最多也就生氣這一時,過不了多久就把這事忘了。
再有很多瑪麗蘇小說,說一個平平無奇、各方面都很平庸、脾氣還大的綠茶婊女主,被各種優秀的男人團團圍繞,每個男人都恨不得給她舔鞋跟。
她和男主在一起之後,那個男二還是會死心塌地的愛著她,默默的守護著她。
這些情節只不過是滿足了人們自戀的幻想罷了,他們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但到了現實生活中,大家都只不過是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普通人罷了。
5.
為什麼人要受教育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當我們的世界觀未成熟的時候,或者說我們對這個世界還沒有什麼認識的時候,在這個階段反覆給我們灌輸的那些思想和認知,就會穩固的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基礎。
所以我們對小孩子教導他們要棄惡向善、要遵紀守法、要孝敬愛國等等,這些所有的價值觀都會成為這些小孩子認知的最底層的邏輯。
比如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傷害別人」是不對的,這就是教育最根本的力量。
教育能夠將一個嬰兒塑造成適應這個社會、並且儘可能的要是有利於統治階級利益的人。比如說,我們幾乎所有人根本就不會有要「造反」的這種想法。
如果一個人走在街上大喊:我要造反,讓我們一起當皇帝,每人平分500個網紅、6000個比特幣的時候,多數人都會感覺這很無厘頭,並且本能的會趕緊離這個人遠點。
同時教育還有一個功能就是:令所有人都理所當然的認為,我們的世界,目前一切的現狀都是合理的;令所有的人在學校里、潛移默化的就接受了既有的現實。
但是要注意:我在前面提到,心智成熟的人會基於現實是怎樣去思考,但是既然教育已經令我們潛移默化的接受了既有現實,那這豈不是說每個受教育的人都是心智成熟的了嗎?
那為什麼還會說,通過教育接受了既有現實的人還會有不成熟的、幼稚的呢?
這其中的區別在於:「學生」們對既有現實的接受,是默認既有的一切都是合理的、都是對的。他們並不會反思既有的資源分配製度合不合理、大眾對事物的評判是否正確。
而心智成熟的人的那種「基於現實的思考」,意思是說,他只是承認了目前的一切都是客觀存在的,客觀存在的不等於是對的,也不等於是合理的。
他的這種對現實的接受,是沒有任何個人的態度、期待、和傾向性的。
比如說,同樣是對於「富二代一出生,就具備絕大多數人努力一生也不可能擁有的生活」這個現象,「學生」們要麼會認為這太不公平了!那些富二代都該死啊!由此很憤怒;
要麼會認為沒辦法,誰讓人家命好,咱沒出生在那樣的家庭,這樣的情緒是消極的;
但是一個心智成熟的人會意識到,這個現象是由人類社會的資源分配製度決定的,並且憑他自身的力量不可能改變這種全人類的資源分配製度。
所以基於這一點,如果他想的話,會去探究怎樣利用這種規則,令自己的孩子成為富二代;
如果不想的話,他根本不會對此有什麼感覺,因為這樣的現象和他無關。
6.
另一方面,「學生」思維的重點在於對世界的「應該設定」,即便它接受了已有的現實,仍舊會對現實產生不合乎邏輯、不合乎實際的幻想。
「學生」們會認為「富二代生來就具有很多的資源」這種「不公平」是不「應該」存在的,所以他們會幻想一個「公平」的分配製度;
但是心智成熟的人會認識到:「公平」這個本來就是一種幻想,它只是存在於「設想」中的一種概念,在實際的社會中並不具備可行性。
因為人類這樣一個物種,我們所共有的特性就決定了每個人都只會首先為自己的利益考慮。那麼一旦出現會令別人受一些損失但自己卻能得到更多的機會時,一定會有人破壞公平的分配方式。
當然我指出這些絕對不是為了抨擊社會的醜惡,我沒有任何這種意思。我的意思只是在說,我所談的一切都只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它既不美好、也不醜惡,它僅僅只是現實而已。
同時,絕大多數人之所以會希望擁有一個更「公平」的世界,那也只不過是因為他們沒有在當下的這種利益分配機制中獲得更多的利益;
如果你是富二代,或者你在當前的機制中受益了,你其實根本不會去想到什麼公不公平的問題。這個問題根本不會存在於你的腦海里——那個時候你所考慮的問題,更多的會是:怎樣讓那些在當前的利益分配機制中受損的人,能老老實實的別鬧事。
這種「應該」思維反映在個人的層面上,它也是很多人不能接納自我的原因。因為他總會覺得我應該這樣、應該那樣,不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由此他們一方面是給自己設置了很多的限制,另一方面是,他們會很難以接受自己身上的那些不符合「應該」設定的部分。
尤其是這些部分如果在客觀層面上是不可改變的,那就會造成持續性的、綿長的痛苦。
比如覺得自己不應該有一絲一毫的拖延、不應該放不下某個人、不應該總是討好別人等等。
我的意思是,拖延、討好等這些的確是不好的。你也的確可以說、自己「應該」去改變這些地方。
但問題在於,很多人對於這種「應該」的理解,是「從現狀直接一步跳到理想的狀態」,而完全忽略了中間的過程。
當一個人說:我不想再討好別人的時候,他的意思其實是:我希望能獲得一種「馬上」的改變,自己能一下子就不再討好別人了。
許多人對於改變的認知都是這樣的。他們認知中的「改變」,是直接從1到100,而完全忽略了過程中一點一滴的努力、和所需要付出的時間。
一步到位的改變,通常是客觀層面上不可能實現的。所以他們一邊因為不能接受自己身上那些「不應該」的部分持續的很痛苦、另一方面又因為這些「不應該」的部分始終改變不了而持續的煎熬。
7.
那麼談了這麼多,「學生思維」的人,要如何向「成熟的人」去轉變呢?
其實也很簡單,我們要學會時常有這樣一種自我反問:「我的這個想法是百分之一百符合現實的嗎?有沒有反例證明我是的錯的?如果我是錯的,那麼正確的、符合現實的邏輯應該是怎樣的?」
通過不斷的自我反問、自我修正,你很快就會發現,原來你以往的認知里,存在著那麼多的偏激、片面、甚至純粹是自己憑空想像的想法。
所以在心理學的各種理念中,我越來越相信後現代的社會建構論,絕大多數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純粹是社會教育、洗腦、灌輸而建立的。
人的心理世界,只是假借著「現實」這個依託,而建立了各種各樣亂七八糟的認知。
那麼這種由「社會」「建構」的認知,它核心的問題在哪裡呢?
它的問題不在於「社會」,並不是說社會給我們洗了腦、給我們灌輸了各種各樣的思想,這個是最大的問題;
最核心的問題在於「建構」。不管是社會建構也好,還是宗教建構也好、基因建構也好,無論是哪種「建構」,只要是被「建構」出來的認知,那麼它都會有一部分是不符合實際的、是不全面的。
一個完全相信科學的人,他解釋不了那些靈異的鬼神事件;
一個完全相信宗教的人,他想上天憑藉的不是主的大能、而是科學發明的飛機;
任何一種理論都只能解釋一部分的現實。如果完全的相信一種理論,那麼我們就已經陷入了「片面」之中了。
所以,最根本的在於我們不要完全的相信任何一種理論、或者說不要認為一種理論可以解釋一切。
而是說我們的出發點應當不是以「理論」為基礎,是以現實是怎樣為基礎。
比如說一個人他得了抑鬱症,他得這個病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生理層面上大腦分泌某種物質太多、可能是因為早年的創傷、可能是被一些鬼神侵擾、可能是生活中遇到了長期性的問題、可能是「因果病」、還可能是他家的風水不好。
任何一種原因,都僅僅只代表著一種可能性。如果我們要幫這個人解決問題,那麼當然是要辨證施治,探究導致他的這種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然後再採取針對性的方法去對治。
不能說因為我只相信宗教的那一套,所以我覺得心理學的那一套都是小兒科,他們什麼都不懂,所以任何抑鬱症都用風水、因果什麼的來解釋;
也不能說因為我只相信心理學,所以所有的抑鬱都是精神或心理的病症,而完全排斥那些鬼神之說;
我們在評判一個事物時,應該基於「這是否在現實中發生過、這是否會有效」去展開思考,而不是只會想著「這符不符合科學、符不符合我的經驗和期待」去考慮。
唯有現實是最客觀、最全面的。那些迷信我們原本只是用來解釋世界的理論、然後反過來以這種理論來否定現實的人,就是很典型的捨本逐末了。
然而沒辦法,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這樣的。
這也是一種客觀現實。
左岸記:很好的視角,風墟老師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思維角度,讓我們從客觀現實去思考,而不是基於我們希望的樣子去認為。但我對什麼是現實,什麼是虛幻有不同的理解,就比如我堅信將來科學可以解釋一切,包括現在所謂的那些靈異事件,只是以我們現在的認識我們無法「看見」;但我又不覺得宗教是虛無的,因為這種信仰是人的心靈需要,就會形成某種力量,或安慰人的心靈,或成為人精神的寄託。我的意思就是在現實里,很多事物的存在有它們存在的意義和適用範圍,在這個範圍內,人們用它來解決一些問題。
※相見恨晚的高效學習方法
※大多數人的平庸,來自於極差的執行力
TAG:左岸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