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太極放鬆真諦!千萬不要練來練去仍然只是在肌肉的動作上做文章!

太極放鬆真諦!千萬不要練來練去仍然只是在肌肉的動作上做文章!

解守德是楊氏太極拳宗師楊澄甫先生的兒子楊振鐸的徒弟,同時受到過前中央國術館教官形意拳家周辛甫先生的指點。同時採納諸家拳法的優點,融會貫通,冶於一爐,形成獨特的風格。

解老師的推手講解很不錯的,勁道也走得很好,就像有的拳友說的有挫根之勁。在講拳的過程中都是試勁,為的是讓聽者看清楚,聽明白。體現的功夫最多只能是「心知」的程度。要實戰需「身知」,就是要能瞬間反應得出來。一個是練法,一個是用法,兩者不可相提並論的。他所講的理論和表現出來的勁道是值得太極拳愛好者學習的。

練太極拳要講大松大柔,有人甚至將鬆柔強調為太極拳的靈魂,這是有道理的。「要松,要松,要松,初學太極拳要從緩慢鬆柔入手。」當代太極名家鄭曼青教導弟子時亦如是強調。鄭曼青的師兄,另一位當代太極名家李雅軒亦強調,練太極拳要「大松大軟」,「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但是,我們要思考的是,雖然很多人主張練太極拳要大松大柔,但為什麼練不出功夫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鬆柔有很多訣竅,其中有方法問題,也有層次上理解的問題。講鬆柔若不得法,同樣很容易走入誤區。有許多人講鬆柔,但練來練去仍然只是在肌肉的動作上做文章,有些人雖然常常覺得自己鬆開了,實際上是懈了,而自己並不知道。

太極拳講大松大柔,首先要明白鬆柔的種種層次和不同境界。從我們這個體系的訓練方法上去講,太極拳的鬆柔首先是要講鬆開,然後是鬆散(讀第四聲),再往下是松沉、松靜、松化,就是大而化之,神而明之。這些都是太極拳鬆柔的層次,但這些境界都是口傳身授的功夫,要用文字講述清楚,並不容易。

太極拳鬆柔五境界

普通練太極拳者講的鬆柔,是沒有目的性的,我們講鬆柔,是有目的性和可具體操作性。也就是說,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鬆柔體會,功力進一步,鬆柔的要求也要高一步,如此逐漸提高我們對鬆柔層次的掌握,與功力的提高形成相輔相成的作用。一開始學太極拳時,我們要求身體鬆軟,節節鬆開,頭上肩上要這樣那樣走,將人發出去:松沉是內勁下去後再起來,也可以沉都不要,將勁提到上面去,外形完全沒變,但內勁的方向變了。

松靜,這個靜非常不簡單,有了這個靜,才有反向的動,所以叫做復命歸根。只有做到靜,然後才能到空、到化的階段。就是對方摸到哪兒都是空空的,一點東西都不讓對方知道,但此時恰恰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以才有「有心有意皆是假,拳到無心始見奇」的說法。我們現在練拳是「有心」,可是「有心」的過程是通向「無心」的台階。再深一層次,是我們在練習的時候要做到一松就走化了,對方根本聽不到東西,到那時才能體會知機的問題,太極拳講得機得勢,身上沒有鬆柔的功夫,就不能知機,又怎麼會得勢?

在練拳的時候,就是要注意這些東西。當然,有了正確的理解和追求方向,還要有具體的方法去找,去體悟鬆柔。比如說「大而化之」,為什麼要你們在練拳時將氣勢放大,就是因為剛開始為了找准內勁,氣勢可以小一點,但等到一定階段,你們的氣勢大了,內勁早就隨著意到外面了。比如,氣勢足夠大了的時候用氣圈打人,實際上就是一個觀照問題。現在你們的身體狀態未到,功夫到了,要真正達到一絲不掛的階段,什麼節節貫穿,什麼根節起、中節隨、梢節到,什麼「起於根,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那些都太慢了。應該是在哪裡接觸就在哪裡起,幹嗎要跑那麼遠。比如對方抓住我的前臂,就從這裡直接化發對方。

鬆開、鬆散、松沉、松靜、松化,這些是鬆柔的不同層次。大而化之,神而明之,不是一步登天,也不是一悟即得,而是一層功夫一層體會的事,要慢慢來。

節節鬆開是基礎

當代太極大宗師楊澄甫先生很重視練拳時的松,在其著作《楊氏太極拳練習談》中曾經提出,「習練運行時,周身關節,均須鬆開自然」,又提到「兩臂骨節均須鬆開」。在著名的《太極拳術十要》中也明確提出「松腰」的概念。其弟子李雅軒關於鬆柔的許多提法同樣是值得重視的。他常對弟子們提起,楊澄甫練拳時「又穩又靜,又松又沉,又軟又彈,又靈活」,在發勁時則是「松沉軟彈,透內之力驚心動魄,有令人萬分恐慌之感」。所以,李雅軒認為太極拳「非鬆軟純凈內勁不出」。這些體會都是很寶貴的經驗。我們講松,主張首先要抓大的結構,就是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

古典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提出:「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要做到中正安舒,首先須從縱向上來解決問題,這些就是「鬆開」的主要內容。

練太極拳時,人基本的站立姿勢,從頭頂,到腳下,到全身各個關節都要鬆開。如果關節不鬆開,到後面講節節貫穿,是沒法做到的。因為所謂節節貫穿,是要使內勁能夠在全身上下所有的關節處都能運行無礙。沒有節節鬆開,哪能有節節貫穿呢?鬆開的關鍵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保持兩個方向。一個是上面提頂的問題,一個是下面的尾閭下垂,松到腳底湧泉的問題。這些理論在很多太極拳書中都曾提到。古典拳論也有「提頂吊襠心中懸」的說法。「心中懸」的意思講的還是上面有提的,下面有墜的。大家不妨觀察一下,物體要懸起來,必須有這樣的兩個方向。到中層功夫階段,則可體會百會至會陰的中心線、尾間垂直線的練法。這也是古典拳論所強調的「有準頂頭懸,腰之根下株。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

關於兩個方向的用意,我們平時用功時很容易出現的錯誤是,一注意上面的提頂,頸項、頭部就僵硬了,一注意松下面,強調尾閭下垂時,上面又丟了,變成懈掉了。這樣練來練去還是將關節擠壓成一堆。

還有一個問題要注意,很多太極拳書都講到提肛的要求,但是在我們這個體系中,在最初的階段,不講一定要提肛,這個階段主要還是講吊襠。提肛的意思主要是會陰部位有些微上提之意,這要待整個身體的鬆柔有了一定的基礎後才能練,不然很容易造成胯襠部的緊張,從而引起全身緊張。

鬆開以後,從頭上講起,基本的要求就是「虛領頂勁、豎項吊襠,含胸拔背、松肩墜肘、尾間下垂、松腰胯似坐非坐、雙膝稍微內含似爬樹、松腳踝、再松到腳下湧泉、腳趾放鬆」。要注意,這裡所講的要求都是意向上的問題,而不能出現任何肌肉方面的僵直。太極拳講全身放鬆,但要松而不懈,關鍵也是「凡此皆是意」,即以神氣率領。任何外形的姿態都同樣要注意「無過不及」,毫無拘滯之力。

對拉拔長皆是意

如果鬆開就往下墜,這就是散了,或者出現所謂勁直往下墜的現象,形成重心下沉,則容易僵硬。要先解決人體往下墜的問題,就要注意立身中正,在保持提頂豎項之意時,要多感覺尾閭下垂。這也是楊澄甫先生提出的(脊樑與尾間,宜垂直不偏)的要求。很多人說要微收尾闖或命門外凸,對這樣的提法,要注意練功處於不同階段和不同人的身形體質問題。有的人命門外凸容易練成駝背,有的人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的問題,就不能講命門外凸,命門反而應當往裡面走。雖然是同樣的一個要領,不同的人用起來也不同。

鬆開,就是各個關節都鬆開,是整體的松,是在心氣神意放鬆的同時,全身肌肉放鬆,從頭頸、脊背、肩胸、腰胯手肘、膝腳各部關節松透恢復自然,而且始終如。

要注意,太極拳講鬆柔,實際上任何關節都有一個對拉拔長的問題。懸頂時一方面要頭容正直,頭頂百會穴有微微上頂之意,但同時整個身體放鬆保持自然下垂狀態,如果要集中精神在脊柱上,脊柱關節放鬆,要注意懸頂的同時微收下頦,豎項,將頸部關節豎起來,頸椎關節的小韌帶鬆開,如此懸頂才不會僵滯。

到肩膀時要注意松肩井穴到肘部時要注意松曲池穴,到手部時要注意松勞宮穴。

肩部是比較難放鬆的地方,肩關節松不開,其他地方也很難鬆開。所以有「肩寒全身僵,肩緊全身滯」的說法。楊澄甫在《太極拳術十要》中的提法是「沉肩墜肘」,但他實際上還是強調要松肩,他的解釋是:「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能得力也。」肘關節的鬆開,也有一個對拉拔長的問題。也就是肘往下松墜的同時上面也要有上拔之意感覺兩肩有一種內在的松沉勁。其關鍵是「肘不離肋」和「肘不貼肋」。這裡的「肘不離肋」之意,是指練拳時兩肘有護肋之意,切忌飛肘。這裡的「肘不貼肋」之意,是指兩肘要保持松活圓融之意,兩腋下猶如各夾一個雞蛋,也有兩腋下好像各夾著一個熱饅頭的說法,同時要意貫肘尖,如此則可體會「鬆開我勁勿使屈的韌性」。

關於腕的松法,外面同樣有很多提法,如鼓腕、直腕、坐腕等。但真正放鬆效果好的話是直腕,只是將手掌放平伸直就行了,同時注意掌心含虛,五指略舒,保持靈機活潑。坐腕立掌的練法並非不可以,但要有一定的方法。手指關節的鬆開如何對拉拔長?關鍵是一個手指的關節鬆開,另個手指的關節要有回拉之意。一個關節要往前伸就要體會鄰近的關節有往回收的意。楊澄甫先生在《楊氏太極拳練習談》中關於掌、指鬆開的體會是「掌宜微伸,手指微曲」,大家可細察。此外,還須注意「手要空」的提法,主要是指手心空勞宮穴有含球感但這些是在練拳稍高階段練習的內容。

含胸拔背的提法近些年有爭議,有人提出展胸開胸敞胸的理論,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含胸拔背的提法無論在養生或技擊角度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涵意。含胸拔背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一體兩面,含胸動作做得不好,就會影響背部的放鬆而脊背部為重要的內勁轉換之所在,胸背部不能鬆開,自然會影響「力由脊發」。

所謂含胸,主要是指胸部有向內虛涵之意,放鬆自然,如此則可防止胸部外挺,呼吸不暢,但含胸不是向內縮胸,內縮則易成駝背,同樣防礙呼吸的順暢,影響練拳時的姿勢和健康。

關於胸部的松,還有種空胸的提法,即膻中穴要有松空感,這也是值得重視的一種練法,不過,在初級階段毋須求太多。無論是含胸,還是空胸,關鍵都是個「意」字,而不是肌肉的動作。實際上,上有百會上提之意,下有吊襠和尾閭垂直意,配合松肩墜肘,含胸的感覺很容易產生。

能含胸,自然能拔背。所謂拔,就是向上拔起之意。在初級階段而言是指背部自然正直而生挺拔感,背部肌肉有舒展而微微隆起之意。一產生拔背感,脊柱自然節節鬆開沉落,拳勢則易有氣魄。古典拳論中有「牽動往來氣貼背」的說法,在初級階段即可感受,與人對峙時,能含胸拔背,亦可使對方感受到中心受威脅。到中級階段,則須在背部更多地體會太極拳「氣斂入脊」的內勁奧妙。那時背部圓融渾厚,甚至產生融化感,就像一個巨大的勁源樞紐,內勁如流水般在背部往來,往往是意念一動,就將內勁送往不同方向。推手技擊中,則能做到「力由脊發」。

到腰胯部,在初級階段,練太極拳講立腰松胯,但同時要注意腰的直與沉,這也是腰部的對拉之意。腰部在太極拳的練習中地位非常重要,古典拳論中有「腰為纛」「以腰為軸」「命意源頭在腰隙」等提法,但太極拳的練習是一層功夫一層體悟的事,初級階段體會「以腰為軸」的意義與中高級階段全然不同,中高級階段重點體會的是「中空之勢」。

胯部的放鬆在太極拳練習中同樣很重要,因為胯是腰腿的轉關之處,髖關節松不開,腰腿的動作就不能靈活協調,初學者體會胯松的問題,只要是上面有提頂之意,下面有尾間垂直下墜,臀部內收,好像要坐板凳而未坐之時的感覺就可以了,一般人覺得胯難松,是因為受平常感覺的錯誤影響。

腳下松,腳趾鬆開後,腳掌有微微上提之意,有的人叫「虛地」,有的人稱「腳心吻地」,都有說法,但最好的感覺就是自然放鬆,最初還是講平穩均勻的分布。也就是身體感覺在地面上均勻的分布,湧泉穴有親吻大地之感。到了一定階段可以有微微上吸之意,即湧泉穴微微上提。這也就是所謂的「腳心空」。

鬆開,在抓大的結構方面,重點是肩、肘、腕、胯、膝,腳的節節鬆開,但不是節節貫穿,節節貫穿的程度已到內勁練習的階段,到那時要能夠一氣貫通。但節節鬆開是基礎,松不開,內氣就無法通過。比如說邁步時,很多初學者腳勾起來,就是因為踝關節沒鬆開,大關節鬆開的要領找不準。

我們講大關節鬆開要注意處處對拉拔長,實際上也是陰陽問題。「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拳從外形上的初級階段就體現了陰陽相濟。手心手背,可以理解為陰面陽面,上身下身,虛腿實腿,都是陰陽的問題。到稍後的階段講「意」,意上也要分陰陽。我們看到很多教太極的老師,拳論背得很熟,但老師自己做不出來。鬆開,再往深層次,則有骨頭,骨節、筋膜、韌帶的放鬆。

橫向鬆散練氣圈

鬆散(第四聲),主要講橫向上的放鬆問題。前面講的鬆開,主要是縱向上的松,但練太極拳,還要練習橫軸的散,即向水平面方向鬆開。為什麼肩、腰、胯三個部位難松?因為普通人的經驗是對橫面的散很難理解。一講松,普通人比較容易理解,但也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人的意往下松,勁就往下來,散不開。而橫向的散,因受身體條件的經驗限制,很多部位散不開,致使肩膀難鬆開,內氣無法從胯部以下散出去,也不能通達小腿,形成練半截拳。

講鬆散,氣圈的練習是其中的一種方法,楊氏太極的肩圈、腰圈、胯圈這三道氣圈的練習,在初步階段實際上主要是講肩、腰、胯的橫向鬆散。也就是將人體幾個大關節能夠做到橫向鬆開。不過,小的關節部位同樣有縱向、橫向鬆開、鬆散的要求。比如,掌上有沒有橫向的散7也一樣有。太極拳講的是一橫一豎打天下,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縱向的松與橫向的散。「手腳齊進橫豎找,掌中亂環落不空」,這裡說的就是所謂產生「掌上十字」的問題。再舉一個較為易理解的例子,弓步推掌時,掌上既有前後的拉,也有左右的開,這樣掌上的經絡才能鬆開。採用不同的掌形也有不同的鬆散法。比如說內含掌、抓氣球、抓排球,都是一個意向。能鬆開,能鬆散,練拳就會舒服很多。因為內氣與外形動作相互通融,形成內氣促使外形動作引領的一種動力,便可以產生周身上下通行無阻的感覺。到高深階段,凡是向外都叫散,向內都叫聚,那又是不同的練法。

——選自《太極內功心法》

各界拳友和太極養生堂粉絲們期待已久的每年一次的武當之行又要開始了!

這次我們選擇了武當山最美的金秋時節……

本期活動(10月17日下午17點--10月26日早8點)人數我們限定在12人以內,5人成團。

不能參加的朋友可以期待明年……

2018金秋「問道武當」太極拳研修遊學活動安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太極拳要打明白拳,不再「瞎」打、「稀里糊塗跟著練」
如何才能順人之勢,借人之力呢?太極拳十字聽勁訓練法!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