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跟父母做到了這4點息息相關!
文:親寶寶育兒,西飛燕
父母稍加引導,膽怯的孩子就能戰勝困難。
1
有一次參加兒子幼兒園的活動,孩子們都有上台表演的機會,講故事、唱歌、跳舞……各種才藝都可以展示。
有一個小男孩很靦腆。他媽媽在背後一直鼓勵他,希望他能上台表演,可這個孩子很膽怯,怎麼都不願意上台。
媽媽的聲音越來越大:「你在家都可以的,會講故事,也會唱歌,為什麼不敢上台表演呢?」
可孩子一直在搖頭:「我不行,我不敢。」媽媽有些焦急,開始向前推搡那個男孩。
可孩子向後退縮得更厲害了。那位媽媽很是氣惱,撇下男孩,轉身走了。
孩子緊緊跟上去,拽住媽媽的衣角。媽媽又催他上台,孩子低頭不語,最終,母子兩個生著氣離開了。
我在後面目睹這個場景,心裡說不出的難過。孩子讓人心疼,媽媽也有些可憐。
其實,幼小的孩子面對陌生場景時,緊張、膽怯是正常表現。
如果家長此時過多干預,強行讓孩子大方,只會讓孩子更加膽怯,並且還會加深孩子的恐懼情緒。
2
很多孩子心裡都住著一個名叫膽怯的小不點。
經常有媽媽說,我家孩子太害羞了,怕生,不願和人打招呼,總是喜歡躲在我身後,這麼膽小的孩子以後怎麼辦?
因此擔憂,怕孩子以後沒有良好的表達能力,會影響社交,甚至擔心孩子成年後唯唯諾諾,沒有出息。
其實,孩子的膽怯都有其根本原因:
①性格遺傳:爸爸或媽媽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不喜交際,會直接影響寶寶。
人常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如果父母天生不愛說話,性格忍讓,孩子大多也是個悶葫蘆。如果父母不愛交際,鮮少與人來往,那麼孩子的小夥伴也不會太多。
父母待人接物的冷淡與孤僻會直接影響到孩子,這就是媽媽們經常開玩笑說的性格「遺傳」,但實質上還是後天的教養不當。
②家庭環境: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吵罵、打架,讓孩子有嚴重的不安全感。
曾經看過一個節目,夫妻二人感情不好,經常當著女兒的面情緒爆發,動手互毆或者砸壞東西。
經常目睹這種場景的孩子,從小膽怯、怕生,不敢和別人交流,回到家裡就會神經質地緊張,最後逐漸變得自閉。
面對封閉在自己世界裡的孩子,媽媽流著眼淚,後悔不已。
③不良的生活體驗:孩子曾經有過被嘲笑、挖苦或被恐嚇的經歷。
有些父母會無意識地使用語言暴力,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這麼笨你是豬嗎?」或生氣時直接打罵孩子。
美國作家艾里姆曾說:「掌握好責罵與訓斥的方法與技巧,才能達到教育的目與效果,不當的責罰,不知不覺中會傷害孩子。」
如果父母每天對孩子說一遍:「你真笨!」連續數天,即使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也會慢慢認為自己天生就是個笨蛋。
這種不良的心裡暗示,會讓孩子在做事情時充滿猶豫:「我不會,是因為我很笨。」從而變得自卑膽怯。
而諸如「你要是再不聽話,就讓怪獸把你抓走」之類的恐嚇更是講不得。
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是人的天性,幼小的孩子聽多了這種話,會在心裡形成陰影,原本天真無邪的好奇心,將會演變成對陌生事物的恐懼。
④過渡溺愛:因過度寵慣而事事包辦。
曾看到一個媽媽帶著兩歲的女兒參加早教,老師說:「現在我們翻開書!」媽媽趕緊翻開書。
老師又說:「我們一起拿出筆畫個蘋果。」媽媽又捉住女兒的手去畫蘋果。
家長過多干預,只會讓孩子更加依賴,學不會獨立。
兩歲的寶寶,有的已經會自己穿衣服、鞋子,自己扔尿不濕了,更厲害一點的,還可以自己洗臉、吃飯。
孩子的小身體里,其實藏著巨大的能量。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做不好,而是家長的包辦讓他們喪失了自主性。
在父母的懷抱里,孩子輕鬆擁有了一切,離開熟悉的壞境,孩子立刻就會陷入未知的恐懼里。
3
家有內向、羞澀、膽小的寶寶,有一些家長總是憂心忡忡:
「有什麼好方法才能讓寶寶變得陽光開朗呢?」
「我到底該怎麼辦?」
其實,幫助孩子戰勝膽怯的方法很簡單:
①適當的鼓勵,給孩子戰勝困難的勇氣。
鼓勵貴在適當。有些家長,無論孩子做了什麼,只會一味誇獎:「你很棒,真能行,好棒呀。」
但這些模糊的鼓勵沒有界限,孩子內心對這種泛泛而談的誇讚是沒有完整概念的。
如果下次做了同樣的事情,卻沒有得到同樣的表揚,就會膽怯不安,甚至否定自己。
幼教班裡,一群孩子往玩具筐里扔球,小明把球扔出去,媽媽就翹起大拇指誇讚:「真棒!真棒!」
小明很高興,可是旁邊的孩子說:「你不棒,你都沒扔到筐里!」小明就對媽媽的誇讚產生了懷疑,不敢再繼續扔球了。
其實,媽媽只需在小明扔球的時候告訴他,「你會扔球,真不錯,可以努力再扔遠一點,如果能扔到筐里就更棒啦!」
這樣,小明就會明白,媽媽是為什麼表揚他,他還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更多的誇獎。
這就是表揚的界限。
②對於膽小的寶寶,不要操之過急。
有些孩子不擅長與人打交道,遇到熟人,也不願意打招呼問好。父母這時往往會急著催促,或者尷尬地解釋:「我家孩子內向,愛害羞,不懂事!」
然而,父母無意中給孩子扣上的這頂害羞的帽子,會深深地烙印在孩子小小的心裡,成為催生他們膽怯、不自信的種子。
每一個內向、愛害羞的寶寶,其實都是一個生性敏感的小天使。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不能硬逼著他們變得開朗大方,更不能在急躁和焦慮的情緒下解決問題。
當孩子表現不佳時,耐心地安慰和鼓勵是我們最好的態度。
告訴孩子,如果不喜歡問好,咱們可以換個方式,比如揮揮手或是點點頭。
③引導式教育很重要。
孩子天性好奇,忽然對某一件事產生興趣,又因為遭遇困難而膽怯不前。
媽媽們就要抓住時機進行引導,用孩子喜歡並接納的方式,幫他重塑自信。
兒子三歲時,玩兒童滑板車,重重地摔過一跤,磕爛了嘴巴。
此後一個多月時間,任憑誰勸說,他一直都是「我害怕,我不敢」,碰也不敢碰滑板車。
有天晚上我想了個辦法,在車子上貼上了他最喜愛的動漫貼紙,然後帶著他到小區的廣場上玩。
幾個三、四歲的小孩子手握車把,一隻腳踩著滑板,另一隻腳飛快地蹬著地,五彩車輪閃爍著炫麗的光芒,在廣場上來回飛馳。
兒子摸了摸滑板,有點心動了,但還是不敢上去。
我拉著他,並排坐在草地上,一起為小朋友們的滑行加油、喝彩、鼓掌。
「他們滑的樣子好帥呀!」我笑著對他說,「看樣子也沒那麼難哦!你要不要也試試?」
結果那天晚上,兒子在我的鼓勵下,很快學會了玩滑板車,並興奮地哈哈大笑,要求我也誇獎他玩滑板車的樣子帥極了。
很多時候,只需要父母稍加引導,輕輕地向前推一把,膽怯的孩子就能戰勝困難,到達目的地。
④轉向思維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方式去嘗試。
有時候,我們不妨換一個方向,換一個角度來欣賞孩子。
你會發現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的閃光點。
如果放大這個閃光點,並因此得到他人的認可和稱讚,孩子自然而然就會獲得自信心,一點一點地克服膽怯。
我表哥的兒子性格靦腆,學習成績一般,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特長。
但他畫的小人書深得同學喜歡,還編遊戲寫故事,並悄悄邀請同學共同參與。
表哥沒有苛責,反而給他鼓勵,讓他利用課餘時間,多寫一些喜歡的故事。
這個孩子,四年級就嘗試寫小說,還嘗試投稿。
表哥讚許地對他說,你將來會成長為一個作家、導演或遊戲編劇也未可知。
同學對他的信任與崇拜,家長的支持和鼓勵,讓他一天天變得陽光、開朗。
世上沒有天生就會做家長的父母,更沒有不教導就能茁壯成長的孩子。
在成長過程中難免磕磕絆絆,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智慧的家長會接納,會引導,會在尋找規律的路途中和孩子共同成長。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孩子面對困難,克服膽怯心理,比站在他身前為他遮風擋雨要困難許多,但也會幸福許多。
適應孩子的成長規律,用心陪伴,用愛包容,停下匆匆的腳步,陪伴孩子一起長大,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過程。
總是在外人面前「解釋」孩子太內向,這對孩子的自信心培養是非常不利的。久而久之,真的會變成一個膽怯的孩子。多鼓勵孩子吧!
請大家多提醒自己,在生活中,多用陪伴的心對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