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為華夏文化正名:中庸是理客中嗎?

為華夏文化正名:中庸是理客中嗎?

有一類批判儒家的方法是說《論語》就是道德說教而已,為中小學生的道德課水平。這些人可能是把《弟子規》《三字經》等蒙書當論語看了,《論語》不僅是作為儒家經典,也是史書文獻,其中有哲學內容,至於裡面的道德內容在當時都是開創性的!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有《論語》今天給大家上道德課,才沒有人覺得仁者愛人是錯,我們習以為常的道德理念,正是孔子塑造。

這也非是我們這些熱愛傳統文化的人自我宣傳,孔子在國外的名聲也很好,美國最高法院的雕塑上也有孔子,他象徵的是人類至高無上的道德。

而且儒家從不缺乏哲學性,儒家經典中《中庸》是最富有哲學意味的書,中庸思想也不是某些人理解的希望人理性、客觀、中立,從《中庸》的角度看人能不能中庸應該是要明白自己的無能,而不是人為自己是全知全能的存在,可以達到真正客觀中立,可以一直理性。

如《中庸》里談「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 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人都覺得自己聰明,但等落入陷阱了還渾然不覺,不知躲閃。人都覺得自己聰明, 可以中庸,但堅持不了一個月。

中庸是想讓人知道自己的無能,非是全知全能,乃至於可以完全理性、客觀、中立,為此《中庸》里還說了聖王舜也要問人們的意見。

而且《中庸》非常強調立場,認為君子應該「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這一切皆非理客中。

那麼什麼是中庸了?這裡很難解釋清楚,但從《中庸》里我們可以知道,一個中庸的君子他在性格上有這五個特點。

一、知不足

和常人想的不同,《中庸》傳說是孔子弟子子思所寫,但裡面的孔子並不是完美的聖人,書中孔子說「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孔子自認為君子應該遵守的四個道,但自己一樣沒有達到。

這和聖王舜要問人是一樣的。以及後面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這都是希望人能認清自己的不足。當然人也只有認清自己的不足,才有會有修身的想法。

二、和而不隨

君子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所以君子雖然和,但「君子和而不流」,有自己的看法絕對不會隨波逐流。

三、誠

《中庸》里有很大的篇幅在談誠,這些內容在道教經典中也經常出現,可以說誠是儒道兩家修身最基本的要求!當然讓人一開始就對人誠基本不可能,所以《中庸》也好,道家修身也罷想的都是讓人對自己誠!

四、孝

孝是君子四道之一,也是最被人誤解最大的道。《二十四孝》自古以來就被文人批判,視作愚,但在底層人民中非常熱衷,其中的原因正是因為,不管孝是愚是明,它對人對社會的好處都是很大的。

這不是在說什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最基本的人情而已。例子也非常好找,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牢裡面關的人,有多少是父母不全的,又有多少是忤逆父母的。

五、有威

君子中庸體察他人,但也需有威才能行之,故《中庸》曰「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君子不發怒,人們也像被搶指著一樣不敢冒犯君子。

這個在《中庸》裡面並不是很強調,但卻是不能忽略的點,因為仁者愛人,這裡的人也有自己。人能不能行中庸,能不能隨和而不隨波,這些都在於君子的威嚴,在於君子懂得保護自己。

本文雖然是想指《中庸》到底是在說什麼,其實也是希望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儒家文化到底是什麼樣的?道士說儒自古就有,古往今來的高道向來都是半個儒生,此處介紹,亦對求道者有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真道士梁興揚 的精彩文章:

這五種災和難都是人自己求來的!怪不得別人
人的面相中沒有比喜相更好的福相!

TAG:全真道士梁興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