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今後的醫療,以下幾點是要點
轉自:醫林百曉生
國內的醫療有不少特點都是獨步天下的,比如用最少的政府投入服務了最多的人、治病救人的事做成了生意、各類真假醫療機構並存、打殺醫護人員的事件時有發生等等。
雖然管理部門一直在努力協調,但從結果來看顯然效果不咋地---不僅患者們越來越不滿意,醫護人員們則更不滿意。現在這些「特色」就像一塊塊牛皮癬,用「祖傳秘方」治不好,用「媒體妝」也遮不住。
所以,我們的發展進步空間是很大的,不過困難也是一樣地大。
1、衛健委的工作難度持續增加。
目前官方的醫療投入總量雖然在逐年增加,但投入佔GDP的比重變化不大。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中國醫療衛生投入佔GDP比重的排名在100位之外;與美國相比,我們付出的GDP比重不到人家的1/3,人均總額不到人家的1/20。
經常聽到有人說美國的醫生比中國的醫生如何如何,其實差別的根源就在這裡。現在對醫護人員的管理考核樣樣都在跟國際接軌,但就是待遇方面遲遲不肯接軌,而拋開了待遇再去談什麼硬體軟體醫術醫德,其實是一種詭辯。
目前政府的醫療投入與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需求相去甚遠已成定局,並且這個態勢會維持較長時間,因為無論我們的國力還是醫療投入水平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就追上去。
所以,衛健委的「無米之炊」還得繼續做下去,但說實話很難,換誰都難。
2、國家醫保步履維艱。
同樣是因為缺錢,醫保長期以來的政策都是「低水平、廣覆蓋」。但現在隨著覆蓋面的越來越廣,其保障水平也相對越來越低,患者與醫院、醫院與醫保部門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前一段時間湘雅二院拒收醫保病人的事件就是此類矛盾的集中爆發。其實這種情況在國內非常普遍,大多數醫院都是咬牙扛著。
網上有一個小段子非常能說明這種現狀:
醫保對百姓說:我已經把最貴的藥品耗材都納入了醫保,醫生隨便選,你只需付少部分錢,其他的我替你買單。
醫保一轉身對醫院說:每年給你醫保指標,每個患者只能花四千元,一個月每個醫生可以治療兩個醫保患者,超了我就拒付!
醫院對醫生說:省著點用,指標用過頭了扣你獎金!
病人對醫生說:您一定要給我用最好的!
醫生:……
這情形就好比一開始給大家承諾每人做一件大褂兒,而實際上布料只夠做一條褲衩,所以露肉走光都是早晚的事。
不過,這倒使我們看清一個事實:如果真的把醫保資金均攤到每一個人身上,這個保障水平是非常低的---這個低是比你想像中低的還要低得多。
所以,以後的各種新技術新療法、高值耗材、新特葯等等都會被嚴格限制,排著長隊等住院等手術會逐漸成為現實。也就是說,以醫保現有的資金水平,只能保障普通公民最基本的醫療。如果你真想要「最好的」,只能另圖他徑---要麼你很有錢,要麼你有其他保險。
醫保資金短缺帶來的矛盾最終會坐實到消費者身上,因為醫院和醫生沒有義務、也沒有能力替國家買單。
3、醫生的商人身份不會改變。
從全世界的經驗來看,把醫療行為與醫生的自身收入盡量分開是提高醫療質量的好辦法。但是在30年前,中國的醫生又被重新推回了市場。這樣做雖然不太仗義,但確實不失為一石二鳥的好棋。
首先,醫療市場化可以激發醫護人員的「勞動」熱情,大大降低用人成本---「你們不是覺得國外醫生收入高嗎?有本事自己掙吧」;其次,如果因為醫生的掙錢行為而影響了醫療質量,那麼只要通過媒體把「醫德」兩個字在公眾面前晃一晃,後者就會去找醫生算賬,其他人只要看熱鬧就行了。
回頭再想,把治病救人的事變成生意很像讓開藥鋪的兼賣棺材,這做法乍一看沒什麼,其後果卻是醫患之間失去信任:治好了病的那都是因為葯好,治不好的那就是因為人壞。
「人性是經不住拷問的」。這個道理雖然誰都明白,但醫改30年來,數百萬醫護人員的人性就這樣一直被拋在謀生與道義間的夾縫裡煎熬著。媒體的「監督」也很有意思:病疫來了便是「大愛無疆」,一言不合便是「喪盡天良」。我想中國醫生的基本素質應該還是不差的,只可惜生錯了地方。
總之,這種省錢又討巧的政策暫時不會退出市場,醫護人員還得繼續被「拷問」。
4、醫鬧「轉型」。
醫鬧是伴隨著醫改逐漸發展起來的副產品。可能有人覺得醫鬧的起因主要是對醫療結果不滿意或者對醫生不滿意,其實不是,多數醫鬧的主要目的,就是為錢。
根據前面所說的醫保狀況和我們目前的國力以及在醫療方面的投入水平,多數人其實根本沒錢看病,尤其是大病。網上各種籌款平台的火爆情形就是很好的例證。
窮極自然思變,無論是家庭破產還是人財兩空,都會促使著人們去想辦法搞錢。同時,由於中國醫院的盈利性本質使得糾紛中的醫護人員在道義上處於絕對的劣勢,不僅警方不愛管醫鬧,法院在處理醫患糾紛時也是無一例外的傾向「弱者」,有案必賠幾乎成了醫院的常態。
所以,鑒於以上「土壤」的持續存在,醫鬧也必然會在長時間內一直存在,但由於官方的介入和人們文化素養的逐步提高,鬧的方式將會向著文明的方向發展。
簡單地說,就是由「鬧」轉「告」。
由於打殺醫護人員以及設靈堂之類的事過於影響國家形象,所以在打壓之下一定會逐漸減少。但是醫療官司會相應增加,並且會越來越多。
醫患之間內耗的狀況不會有絲毫改變,從前的那種醫患之間真誠相對的狀態依然遙遙無期。
5、醫護人員的收入將逐漸陽光化。
由於醫療行為的高知識密度和高強度,其實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患者都知道醫護人員們很值錢,只是在付錢的時候不肯承認這一點而已。
經過多年的商海沉浮,「灰色收入」已然成為了醫護人員的另一個標籤。被推向市場多年的醫護人員其自身價值不僅沒有得到市場化的體現,反倒被刻意壓低,而真正在體現這個價值的只有醫托和黃牛。
如果這種現象算是一種恥辱,那也一定不是醫護人員的恥辱。
隨著醫生多點執業政策的鋪開和民營資本大量進入醫療市場,醫務人員的身價終於開始被標成了「明碼」。這個轉變的意義是巨大的,它不僅意味長期被玩弄於掌股之間的醫護人員看到了掙脫的希望,同時也意味著民營醫療機構不再只是「莆田系」和「不規範」,終於有了出身「黃埔」的正規軍。
傳統管理者們由「地主」轉變為「資本家」都是很不情願的,並且多年以來對行政手段的淫威的依賴也常會使他們小看了醫護人員的能力和決心,所以想必日後打臉的事情會越來越多。
其實醫護人員紛紛走出體制並不簡單地就是想掙點錢,很大程度上也是源於對這種體制的鄙夷:哪怕是明碼標價地賣藝賣身,終也強過在貞潔牌坊之下的蠅營狗苟。
6、我們與發達國家醫學水平的差距會繼續拉大。
醫學的進步離不開三個方面的支持:一是不斷有優秀的年輕人加入其中;二是從業者工作生活穩定,心有餘暇去搞研究;三是管理方必須有耐心去扶持並且鼓勵真正有價值的研究。
回看我們自己,這三項我們都比發達國家差得很遠。
首先,我們一流的學生多半不會選擇學醫,醫學家們的後代也多半不學醫。
其次,中國的醫護人員很忙很累,但這些忙和累多半都沒用在「正地方」。他們的日常事務繁亂如麻,檔次低下到常常令國外的同行啞然失笑。在這種形勢下,我覺得只要能為工作著急的醫生就可以被評為「中國好醫生」;如果還有能潛心去搞科研的醫生,那簡直就是醫學棟樑。
「棟樑」在國內是很少的,但在國外卻有很多。此消彼長,我想國人即便再聰明,也很難到達醫學之巔。
第三,我們現在的文章和成果很多,但假的也多,尤其是成果,多半沒啥用。急功近利式的評價體系很難產生劃時代的醫學進步,即便有,也還常常會受到教條主義和本位主義的限制。
比如青蒿素的發現,倘若沒有得諾貝爾獎,你現在知道屠呦呦是誰嗎?在國內,以她的文章、專著和成果的數量,別說去拿諾貝爾獎,離評院士都差得遠。
與屠呦呦教授情況類似的還有袁隆平教授,他也是幾次「衝擊」院士均無功而返。想想並不奇怪:一個天天趴在稻田裡搞科研的黑瘦老頭,會編文章嗎?會拉關係嗎?懂得潛規則嗎?
綜上所述,我們醫療水平的落後是全方位的,再加上前面的幾個因素相互糾纏牽扯,使得眼下醫療體系發展困難重重。但無論變革有多難,這些困局都必須要解決,因為14億國人都靠這個體系保健,而地球上還有另外50多億人在等著看熱鬧。
不管變成啥樣,未來總是要來的。
諸位練好身體,拭目以待吧。
※比濫用抗生素更可怕的是濫用精神類葯和中成藥
※中國疾控中心曾光教授:應全面了解疫苗相關知識
TAG:大醫精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