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日等多國大舉拋美債後,美國或已經提前收到經濟「病危通知書」

中日等多國大舉拋美債後,美國或已經提前收到經濟「病危通知書」

據美國財政部9月14日公布報告顯示,8月美國聯邦政府預算赤字214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赤字1077億美元增長99%,我們查詢歷次公布的數據發現,正如下圖數據圖所示,這是美國近十年來最高單月赤字之一。

圖片來源KIRINT

報告認為,8月赤字猛增主要是源於當月財政支出高漲,收入減少所致,數據顯示,2018財年的前11個月,聯邦政府支出增長7%,但收入僅增長1%,比如僅8月就支出了4330億美元(增長約30%),創下單月最高紀錄,

不僅於此,因為稅改在2018年初才生效,故財年數據還沒有完全體現減稅影響,到時預計赤字或將會更快膨脹。實際上,我們將目光從亮眼的經濟增長數據移開,通過美國當局發布的2019財政年度預算案能發現,正如下圖數據所示,特朗普經濟團隊實質上已經放棄了1年前做出的在未來10年消滅預算赤字的承諾。

圖片數據為2017年特朗普就職以來美國債務規模擴大走勢圖

比如,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在稍早前估計,今年的聯邦預算赤字將超過8040億美元,從2020年開始每年的赤字規模更是將超過1萬億美元,而對於預算赤字問題,國會一直都持悲觀的態度,比如,預算案就顯示,到2019財年美國財政赤字將達1.2萬億美元,而現在美國政府的凈資產是無可救藥的負數:-20.4萬億美元。

數據來源美國財政部2017年度財務報告

對此,美國聯邦預算委員高級政策主管馬克·戈德魏因為我們做了最好的解釋,他一針見血的指出,「美國經濟已永久性進入一個萬億美元赤字的時代」,「或已將自己押給萬億赤字的白條」,不僅於此,我們從近幾個月美國財政部公布的美債持有數據發現,包括中國、日本等多個債權人在不同的程度的減持美債,也就是就,如果美債拋售潮不斷蔓延,那麼,美元債務赤字將不能被很好的對沖。

要知道,美國經濟呈現出的各種復甦、增長,都是在依賴不斷對國內外發行債務來轉嫁赤字而換來的,假如沒有美債,也就意味著美國經濟或將進入空心狀態。

圖片來源AFP

而這樣可能會引發的後果就是,美國經濟放緩的風險接下去可能將會被更進一步放大,目前,已經有不少分析指出,美國經濟增長可能已接近頂部,比如,美國8月CPI增長不及預期就是最好的先兆跡像,而綜合美債收益率曲線倒掛的可能性,所以我們判斷經濟周期拐點有可能出現在2019年四季度,而這對現在的美股也會構成利空。

與此同時,我們更注意到,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經濟有可能會出現衰退,一些經濟風險依然存在,比如美國的地產市場、全球商業摩擦以及油價問題等,而美中期選舉問題也將臨近。同時,我們在FT上找到的這張反映美國生產率增長趨勢的數據圖表明目前其生產力增長趨勢已開始轉向負區間。

數據來源FT

事實上,這從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4月7日的公開演講中就能得到印證,他警告經濟長期來看美國面臨諸多挑戰,最主要的問題體現在勞動參與率和生產率低迷,已接近二戰後的最低水平。這個核心邏輯是這樣的,也是讀者朋友們需要牢記的,這是因為,生產率低迷會導致財政收入(稅收)下降。

而現在,美國的結構性赤字債務率已經很高(國會預算辦公室甚至已經預測到本世紀中期美國債務佔比將升至GDP的140%(目前約為105%)),而利率上升後更會增加其財政利息支出、降低其商品價格對外競爭力(這也是特朗普多次要打壓美元的根本原因)。

數據來源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

正如上圖數據所示,如果用以測算債務與GDP之比的現行經濟因素(勞動力參與率、所有要素生產力增速、公眾持有的聯邦債務利率和醫保與醫療補助支出的超額成本增速)發生改變,那麼,到了2048年,這一比例將達到災難性的247%。

而且美國現正在忙著應付製造業和基礎設施體系的重建,這就意味著,在美元外升內貶的過程中,這也是美國經濟今後將要長期面臨的因高債務赤字而制約經濟活力的事實,換句話說,如果把美國欠債問題比喻成一個病人的話,那麼,此時的美國經濟已經提前收到了「病危通知書」,而面對舉債上癮、赤字爆表的美國經濟,還能治得好嗎?

圖片來源BBC

正如720 Global公司的創始人Michael Lebowitz的分析,「美國經濟已經到達了債務泡沫刺破的邊緣,大多數美國消費者,尤其是處於底層的80%的人群,已經被「榨乾」了,我們把能借的錢都借了,未來這些債務的償還壓力將像一條濕毛巾一樣拖累經濟。」(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見地網 的精彩文章:

黃金和美元的最終戰或將一觸即發,市場正在嘲笑美聯儲
中俄等10國開展去美元化行動後,美元防不勝防的事即將再發生?

TAG:商業見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