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記憶,永生難忘——歲月拐角處的底片
原題:《歲月拐角處的底片 | 姜黎明》
來源:深圳文學
在一個地方,總有一些東西存在著,即使它已消失……
——題記
1.拾草
這不僅僅是一次勞作,對農人來說,同樣也對於草。
一株草,纖弱,春萌秋萎,吮吸水分和陽光。
這是一種本分。
而今,水分已被秋風拿走,陽光卻留在了葉莖的深處,讓一個個寒冷的身影,在初冬陽光里彎下,忙碌……
一株草挨著一株草,一下子就挨成了一片陽光卑微的收集者,在貧瘠的山野。
眼神潤潤地望著這一片草,這一片季節遺棄在山野邊緣的溫暖。瞬念間,想像著雪花漫天舞蹈時:
柔軟的火苗,內心就能無邊的素潔。
此時,沒有言語,只能小心地收集著,即便勞累飢困,也唯恐落下一株。
這是一種原始而單純的追慕。
在一個把溫暖託付給一株乾枯的草的年代,這不是沒有耕耘的勞作,而是一次溫暖的收集。
因為一株草,能紓解著農人冬夜裡的焦慮。
寒冷無邊的時光,一株草的枯黃,溫暖,是那麼堅實,可靠,繼而生生不息。
一株草的高度,是點燃目光的引子。
倒撲地越低,就越能仰視生存的困苦與寒頓。
對一株草,我們要始終心懷眷念,始終保持仰望的姿態……
2.苦菜
金黃。纖細。卑微。
縮身於河沿上,溝壟邊,地頭地角……
苦菜,
就像您的名字,總是與饑寒一起,早早跑進村莊的春天,一小簇一小簇的,懷揣小小的燈盞,將料峭春寒的凄惶一下子金黃起來。
忘不了呀,那孤傲的金黃,多像母親!堅韌而樸素。
苦菜花兒開,苦菜花兒黃。
那時,一條苦菜根有多長,農人生活的苦難就有多長。整整一個冬天,冷硬的雪花,不容置疑地大肆消融著村莊的口糧。而您,卻在地底下飽經苦寒,積攢著村人來春可以賡續的食糧。
苦菜根苦,苦菜花香。
您的花朵比火焰更溫暖,您的汁液比雪花更潔白。您把飢苦留給了荒野,您讓春荒的村莊更耐饑寒。
沸水焯去山野的苦寒,滿嘴的金黃一下子就讓整個村莊活泛起來……
苦菜,您味辛、苦,微寒。村裡上了年紀的人說,吃了能敗火,日子也能結實一些,魂魄也就鋪上了一層金黃……
3.草墩
是收穫之後了。
糧食已顆粒歸倉,一株株金黃的麥秸開始完全走進了自己,卸去榮耀,梳理掉枯葉般狹長的喧囂,拒絕任何一種雜質。
可以清楚地看到,麥秸的粗糙經過水的漂洗,手的揉搓,呈現出另一種金黃,溫潤,乖巧,彌散著讓人靜心之後才能體味到的麥香,繼而一下子感觸到源自大自然給予的充盈,以及柔軟,也就有了對嚮往的力量。
一雙手,洗去白日的勞累,就著油燈的昏黃,開始新的勞作,搓著,編著,不經意間,手的溫暖以及油燈微弱的祥和就搓進了麥秸里,編進了草墩里,慢慢與子夜一起抵達一個村莊的內心……
這是一場鄉野村戶中再普通不過的景象,熟悉,親切,而盛大。瞬息,就讓整個村落的夏夜有了夢一樣的激情。
日子久了,草墩,您一點一點地朽爛,也就兀自待在一邊,無語,就如農人,老了,畏縮在村落無人顧及的一角……
草墩,您與人最親近,也最讓人容易疏忽,忘卻。
草墩,您是鄉野小路上的一聲呼喚,於子夜時分緩慢地沁潤著俗世中一顆顆的浮躁。是您,讓糧食去後再次給肌膚最後長久的撫慰,以期農人的日子愈加平和與樸實。
4.布鞋
「穿上娘做的鞋,就不怕一人走夜路了。」
三十多年前,娘的一句平淡話,總是從我的左耳進右耳出……
記憶中,夜裡,娘始終有忙不完的事。
一些閑置的布頭,經過漿洗,在娘的手裡,就會靈巧為鞋底、鞋幫……
而後,娘就一針一針,讓鞋底緊密結實起來。
細細密密的針腳,不容一丁點羈絆和邪念停留,只任麻繩的柔韌呵護著一行行踉蹌,繼而漸次穩當,遠行……
那時,我時常趴在土坯壘成的窗台上,與娘一起就著一盞煤油燈,寫作業,偶爾的偷懶,卻見娘一臉的凝神,不時將遲鈍的針頭在凌亂的頭髮上蹭幾下,一下子,針頭就潤滑了,又開始新的忙碌……
羞愧中,我又埋頭,讓青澀的夢想繼續。
在一片近乎無限的靜里,豆黃的微光,溫暖著娘和我各自的心事。
多年後,生活讓我明白了這句平淡話。可是,娘啊,沒有了您做的鞋,夜路我還能不能走得那麼踏實?
5.石板
一生只允許知識和夢想自由的進出,石板。
面積不大,一般長30厘米,寬20厘米,但您卻能放下一個農家孩子的未來。
任由一雙雙稚嫩的手,一雙雙因寒冷而皸裂的手,緊握石筆,在您身上,一橫一豎,一筆一划,書寫著,啟蒙一個孩子與知識最初的交談。
四邊鑲有木製的邊框,正反兩面都能用。這是奢侈的,大多是缺邊少角的,不知承載了多少雙手的撫慰和對知識的饑渴……
往往,窗外寒風徹骨,雪花總是讓困苦纖毫畢現,您卻總是靜靜安放在課桌上,讓人銘記璀璨源於困苦中柔韌的堅守。
一道道加減乘除,一個個橫平豎直,一幅幅花鳥蟲魚,緩緩打開一個孩子飛翔的翎羽。
手指在您光滑而油黑的身上輕輕跳動的聲響,不知疊覆了多少淚水和饑寒,劫持了多少不屑和遲疑,開始稚拙的前行。
你身上滿滿的灰白色的痕迹,那是一顆顆幼小心靈對生活鋪就的溫暖和慰藉,正面,反面……
在那從一隻老母雞身上摳錢來維持一家日常開支的歲月,您總在空白的時候,從質地堅硬的深處, 教會我們節儉,勤勉,胸懷錦繡……
6.燈碗(1)
凈手。神態肅穆。
而後,五指生花。
捏一組福祿壽喜,捏一組家禽走獸,捏一組十二屬相,捏一組十二月份……
於是,滿屋就生動起來。
福祿壽喜擺廳堂,家禽走獸放庭院,十二屬相與小孩,屋內屋外走……
入夜,點燃一盞盞燈碗,讓其燃去附著在生活上的暗斑,以祈天隨人願。而後,一盞魚放廚房,年年有餘;一盞聖蟲放糧缸,五穀豐登;一盞盞馬牛羊豬狗雞放窩旁,六畜興旺;十二盞月份放屋角,月月平安……
那一夜,家家戶戶都極為恭敬,整個送程默默無聲,除了必要的念詞。寒冬里,搖曳的燈光揉和著淳樸的情感認知,是唯一的傾聽,傾聽燈碗上的指紋,與上蒼近距離的訴說。
父親說,人如螻蟻,爭食著饑寒年月里的苦難。可燈碗一經點燃,心就不會凋殘。次日清晨食之,心中也就盈滿了上蒼的眷顧……
注(1):在故鄉膠東半島,燈碗,是用豆面做成的不同形狀的麵塑,麵塑前面為碗狀,內插一纏繞棉絮的小木棒,倒入豆油,於元宵節點燃放在屋內及院落不同位置,用以祈福。
作者簡介 姜黎明,山東萊陽人,現居廣西靈山,有作品發表於《黃河詩報》、《黃河文學》、《北方文學》、《廣西文學》、《星星詩刊》、《散文詩》等刊物,有散文詩入選《難忘的100篇散文詩》、《中國年度散文詩》等選本,參加第三屆、第七屆全國散文詩筆會,2007年榮獲「國酒茅台杯」全國十佳散文詩人獎。
※我的家鄉,沒有鄉愁的烏雲,只有淳樸的鄉風
※多謝你的絕情,讓我終於死心
TAG:陪讀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