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神秘的「心流狀態」:提高工作效率的終極秘訣

神秘的「心流狀態」:提高工作效率的終極秘訣

編者按:心流(Flow),也有別名以化境(Zone)表示,亦有人稱之為神馳狀態。心流的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心流產生時,人會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專心致志,臻於化境即使宇宙之大,萬物之多,也能置身事外,達到物我兩忘的境地。倘若工作總能進入這種狀態,估計效率會大大提升,工作也會更充實開心。如何進入心流狀態?如何讓自己在工作中更多地處於心流狀態?本文編譯自medium的原題為「How to Master the Flow State」的文章。

在上世紀20年代早期,有一位年輕作家一時靈感枯竭,寫不出新故事了。他身無分文。天氣正冷,於是他坐在壁爐邊吃橘子,把橘子皮丟進爐里,看著迸濺出的藍藍火光。

他轉頭看向窗邊,窗外的巴黎一片寂靜。他告訴自己,「不要愁,以前你能寫出故事,以後你還是能寫出故事的。」

我們在談到出色的工作能力時,常常提到一個詞「心流」。這是一種很難捉摸的精神狀態,身處其中的人有如神助,直覺會直接牽著你走出眼前的迷宮,靈感如泉水般湧出,彷彿自己有無限的天賦,注意力集中,持續保持敏銳。同樣是專業人士,正式這種對進入心流的把控,將天才和精英區分開來。

「心流」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的是一種全身心投入某種活動的精神狀態。提出這個概念的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在其著作《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中說,這是一種完全沉浸在某件工作中的狀態,在這種狀態里,人感到充滿活力,精神高度集中,忘記了自己和周圍一切,並且從這件工作中享受到愉悅。

心流(Flow),也有別名以化境(Zone)表示,亦有人翻譯為神馳狀態,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

運動員在比賽前常常有各種儀式,希望自己幾小時後可以在比賽中進入心流狀態;創意工作者也經常很沉迷於儀式感,養成早上做某些事情的習慣,一邊接下來進入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一天下來卓有成效。而對普羅大眾而言,最大的挑戰不是自己在進入心流狀態的時候,具體是在做些什麼,而是壓根就不知道這樣的狀態是什麼感受,因為從來就沒有過這種感受。

故事開頭的年輕作家又一次起身來到打字機前,這次,他文思泉湧,手指在按鍵間起舞。事前,他也沒有像現在的專業人士那樣走很多「形式」。他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海明威,他知道,怎麼開始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怎麼結束這一天的工作。

「我已經學到一個教訓,永遠不要完全『挖空』自己的文思之井,總是在井裡還有可挖掘之處的時候停下,不要讓它枯竭殆盡,讓靈感的井可以在我夜間休息的時候再生。」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體會:坐在桌前好幾個小時,一點靈感都沒有,腦子被「堵住」,也沒法集中精神。突然間,一道閃電般的光出現在腦海里,你馬上找到了合適的詞,想出了正確的答案,完美的設計。看似永遠無法完成的任務清單,終於像大山一樣被征服,匍匐在你的腳下。這時候,你就成功了,你到達了應許之地,進入過心流狀態了。

過了好幾個小時,下班了,你卻沒想走,畢竟,好不容易效率這麼高,怎麼能事情沒做完,留著明天做呢?你想好好利用自己的狀態,把其中的價值盡數榨取,一滴也不要放過。

最後,熬到很晚,你筋疲力盡,但是心理很美,下班回家。

國際象棋神童韋茨金(Joshua Waitzkin)寫過一本書,《學習的藝術》(The Art of Learning),其中提到他和滑雪傳奇選手基德(Billy Kidd)的一場對話。他問基德,在滑雪比賽的過程中,最重要的3個轉彎點是哪三個。

「在滑雪比賽中,最重要的3個彎就是你上纜車之前,最後划過的三個彎:這是一個比較微妙的時點。通常這時候坡度較緩,挑戰比較小。很多人就會粗心大意,不注意控制好自己的肌肉,沒有把注意力放在保持正確姿勢上。在坐纜車上山的過程中,潛意識會將不良的姿勢內化。基德說,如果上山前最後的三個彎動作精準,潛意識就會內化精準的動作。」

Joshua Waitzkin是美國國際象棋選手,武術競爭者和作家。小時候,他被認為是神童,並在1993年和1994年贏得了美國少年國際象棋錦標賽。

那心流狀態估計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工作結束時已經頭暈眼花,筋疲力竭,迷迷糊糊了,這樣的感覺也會被內化。你加班加到深夜,直到不能繼續才停下,這天的工作可能很有成效,但是這種「身體被掏空」的感覺,還會一直跟著你,第二天上班,同樣無精打采。

心有不甘的賭徒常常說,「要不是最後一手我運氣不好,我早就富了。」 但是少有的能笑著回家,本錢翻倍的賭徒就知道,得在自己運氣變差之前收手。

海明威知道,靈感迸發確實可遇不可求,但是不是每次你文思泉湧,都要把自己榨得乾乾淨淨。他會在自己仍有餘力的時候,就起身停止工作,讓靈感始終留在他身邊。

很多藝術家和企業家都恨不得拿頭撞牆,撞出幾個點子來,但是海明威從來不把這樣的情緒帶到自己的工作中,他會在「掏空」感內化在自己心裡之前,就停止工作。這樣,等他再開始碼字的時候,自己就知道從哪裡下手。

「我會一直工作到自己覺得事情做得差不多,有成果了;我停下的時候,也總是知道下一次該從哪裡入手。這樣一來,我第二天開始時,就知道從哪裡著手。」

但是現在社會中有一個潛流,特別是在創業圈子裡,一直將「努力,直至筋疲力盡」作為信條,鼓吹工作不死不休的精神。人們不斷在研究,睡多長時間可以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暗地裡較勁,看誰能睡覺睡得更少,幹活幹得更多,彷彿誰能在高壓鍋里活得更久,誰就贏了。

可想而知,在高壓鍋里活得最長的,就是知道自己要在被煮透之前跑出來,第二天再戰的人。你應該像海明威一樣有勇氣,告訴自己的靈感繆斯,「今天做的夠多了,咱們明天再見。」

那麼,運動員、藝術家、作家、製片人、思想家,所有從事創意工作的人們,你們今天什麼時候能進入心流狀態,你們能不能控制住自己,在靈感完全消失之前,就停下來呢?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超人、鋼鐵俠、黑豹……從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看美國偶像的變遷
TalkingData發布2018年最新戰略布局,探索發展新路徑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