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僅發明了陽明心學,還善於平叛
原標題:他不僅發明了陽明心學,還善於平叛
1519年農曆六月十六凌晨,王陽明在臨江鎮對幾個小知縣說,朱宸濠有三個選擇:
第一,從南昌直襲北京;
第二,從南昌突襲南京;
第三,死守南昌城。
如果他用第一計,由於北京方面沒有準備,他很可能旋轉乾坤,江山社稷危如累卵。
如果他用第二計,長江南北必是血流成河,他運氣若好,搞不好會是南北對峙。
如果他用第三計,那天老爺保佑,等政府軍一到,他只能困守南昌,滅亡指日可待。
有人問王陽明,按您的猜測,朱宸濠會用哪一計?
王陽明回答:「朱宸濠志大才疏。志大才疏的人膽子小,瞻前顧後,尤其是對老巢有感情。如果他知道勤王之師正在準備攻打他的南昌城,他肯定會用第三計,死守南昌。」
有人不以為然,說:「勤王之師連影都沒有。朱宸濠氣焰萬丈,肯定不會用第三計。」王陽明沒有糾纏於這個問題,而是對臨江鎮的縣令說:「你這個地方離南昌太近,又是交通樞紐,朱宸濠一支部隊就能把我們一窩端,所以我決定去吉安。」
當王陽明從臨江去往吉安的路上時,朱宸濠已在實踐他的宏圖大略了。他的一支精銳兵團在1519年農曆六月十六、十七兩天時間裡突襲南康、九江,大獲成功。當王陽明在六月十八到吉安府時,朱宸濠已穩固了南康和九江的防禦。
王陽明死都不想讓朱宸濠實行他的第二條計策,他決心讓朱宸濠死守南昌。當然王陽明要把他釘死在南昌城,必須倚靠計謀。在開始他的謀劃前,他要各地還效力政府的官員招兵買馬,集結起一支可以上戰場的部隊。
憑著這支臨時湊起來的部隊,王陽明開始了他的布置。首先他傳檄四方,把朱宸濠罵了個狗血淋頭,要天下人都知道朱宸濠造反就是和全天下人作對,和良知作對,是自尋死路;其次,他以南贛巡撫的身份要求江西各地軍政長官起兵勤王。但這些只是佔據了道義制高點,道義制高點是否可以產生效力,要有實力支撐;再次,他讓伍文定帶領那支臨時湊起來的部隊到離南昌六十公里的豐城敲鑼打鼓,聲稱要進攻南昌。最後的計謀,才是王陽明用兵之策最完美的展現。
這個計謀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偽造了各種迎接正規軍進駐南昌的公文,在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規軍的人數,粗算一下,大概有十萬人。公文中還聲稱,約定在本年六月二十合圍南昌城,次日拂曉發動總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陽明「回復」說,不要太急躁,為了避免重大傷亡,攻城是下策,應該等朱宸濠出城後打殲滅戰。
他還偽造了答覆李士實和劉養正投誠的書信。在信中,他對兩人棄暗投明的態度表示深深的欣賞,並且答應兩人,在平定朱宸濠後會給兩人升官發財的機會。他再偽造朱宸濠手下指揮官們的投降密狀,然後讓人去和平時與朱宸濠結交的人相談,在會談結束後故意把這些公文遺落。自然,這些偽造的公文統統都到了朱宸濠手裡。
有地方官員對王陽明這些造假計謀不以為然,他們問王陽明:「這有用嗎?」
王陽明不答反問:「先不說是否有用,只說朱宸濠疑不疑。」
有官員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會疑。」
王陽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這位地方官當然不明白王陽明的意思。王陽明就解釋說,朱宸濠雖然苦心經營多年,但他的造反不得人心,雖然有那麼多官員都歸順了他,有很多人卻是被形勢所迫,並非是他們良知使然。也就是說,朱宸濠表面上人多勢眾,實際上各懷心思,所以他的失敗是遲早的事。但是,如果讓他出了南昌城,所過之處必是血流成河,百姓遭殃。我用了這麼多計謀,無非是讓他多留在南昌城。
一天,那麼百姓就少受一天劫難。我的良苦用心,希望你們可以了解。
在場眾人聽王陽明如此說,都感動得要流下眼淚。
正如王陽明所預料的,朱宸濠對著那些公文,果然起了疑心。他立即派人私下打聽劉養正和李士實,情報人員沒有在這二人身上找到造反的證據,卻在二人的家人那裡得到可靠情報。他們的家人都被王陽明好心照料,二人的家裡人衣食不愁、夜夜歡宴。朱宸濠又派人到豐城去查探王陽明部隊的虛實,發現豐城城上果然旌旗蔽日,城裡人喊馬嘶,據他那心膽俱裂的情報人員分析說,豐城裡的部隊大概有十萬人。
朱宸濠不再疑了,而是確信了下面的事實:王陽明集結了大部隊準備攻南昌;政府軍正從四面八方雲集南昌;兩個狗頭軍師三心二意,簡直是混賬王八蛋;他的部隊指揮官們也是首鼠兩端,準備站在勝利者一邊。朱宸濠想到這裡,就大怒若狂。可我們始終有個疑問,他既然已確信李士實和劉養正懷有貳心了,為什麼不殺了二人?不過在李士實看來,朱宸濠現在對他的態度比殺了他還難受。因為當他向朱宸濠分析王陽明在故布疑陣時,朱宸濠不理不睬。當他向朱宸濠建議按照原計劃在1519年農曆六月二十親自帶領主力直奔南京時,朱宸濠「哼」了一聲,說:「你呀老眼昏花了嗎,看不到現在的形勢啊,政府軍就要來了,咱們必須先守住南昌城才能進行下一步。」
李士實愕然,不過出於責任還是勸說朱宸濠立即領兵北上直趨南京,朱宸濠死都不聽。李士實和朱宸濠結交以來第一次大失所望,他嘆息、流淚,忽然就想到王陽明,狠狠地罵道:「這個王八蛋真是詭計多端!」
摘自度陰山《知行合一王陽明》
※「少不入川」加「皇二代」等於什麼?前蜀王衍就是個絕佳案例
※清文宗不是漢武帝,慈安的婦人之仁也足以絕後
TAG:番茄歷史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