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PLOS系列總編:影響因子是一個錯誤的指標
PLOS 系列總編:羅妮可·基莫
前言
日前,歐洲正在上演一場轟轟烈烈開放獲取運動——「S計劃」,有11個主要研究中心宣布發表的研究完全向讀者開放,付費牆將被打破。儘管《自然》、《科學》以及《細胞》等高水平雜誌不同程度地開放,但仍有很多論文在付費牆內。
最近,《知識分子》連線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系列期刊總編維羅妮可·基莫(Veronique Kiermer)博士。2015年,基莫博士出任PLOS系列期刊的執行主編。
在這次訪談中,基莫高度讚揚了中國近年快速發展的基礎科學,以及不斷完備的基礎科研設施。同時談及了對期刊開放獲取的態度,她認為,中國雖然較早融入到開放獲取的國際陣營中,但後期發展乏力,沒有取得應有的進展。
對於近年PLOS ONE的影響因子持續下滑,基莫認為影響因子並不能真實反映PLOS ONE發表論文的質量,因為PLOS ONE會發表了許多期刊不會感興趣且冷門的研究,同時也發表了一些重複性以及陰性結果的研究,「對這一領域的其他研究者有重要意義」。
基莫指出,影響因子報告目前僅通過引用次數這一單一指標評價期刊並不合理,很多時候,影響因子可被人為地操作,如「期刊強迫作者引用同一期刊的其他文章」,「這是不可接受的」。她期待學界,應該理性看待期刊的影響因子。
訪談 | 葉水送
翻譯 | 馮水寒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如何看待近年中國基礎科學的發展
《知識分子》:你對近年來中國基礎科學發展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什麼?
基莫:我想說的是,在過去的數十年里,中國基礎科學快速發展。通過Web of Science等資料庫我們能夠看到,中國的研究機構以及大學發表論文質量的快速提升。中國在材料科學、化學、免疫學以及基因組學的研究歷來強勁,與此同時在生物學領域的多個學科,如神經科學、植物學、微生物學以及分子生物學,其他的學科如物理學、生物材料、計算機科學等領域,也發展迅速。
從PLOS系列的七本雜誌來看,來自中國的作者發表的論文質量與國際水平一致。由於我們沒有收到很多強而有力的文稿,導致中國文章的接受率要稍微低一點,但被接受的論文質量可觀。
《知識分子》:根據《2018年科學與工程指標》,2016年,中國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就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與此同時另一個變化是中國也不再強調論文的數量,而是強調論文的質量,你是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基莫:Web of Science的報告顯示,來自中國的高引用論文的增長速度要高於論文數量的增加,這表明中國的論文發表數量和質量都得到了提升。從PLOS系列來看,來自中國的文稿提交比例與美國相當,但是在質量上不盡相同,中國的論文接受比例要低於美國以及歐洲國家。
在我來看,中國大學現在強調質量而不是數量以提升中國各個領域的研究質量是一個很好的舉動。質量被適當地衡量是非常重要的,但我提醒,不要過於關注單一的指數,如期刊的影響因子,它不是衡量質量的好指標,影響因子並不能反映單篇論文的引用次數。
還有其他衡量質量的重要指標,它們並不總是轉化為引用量以及在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上發表論文,但是它對建立堅實的研究基礎非常重要,如我希望重點應放在強大的、可重複的,以及注重開放科學原則的研究上,研究並不總是出現在高質量的(期刊)上或有影響力的標題,如陰性結果、深入且執行良好的研究,也對這一研究領域的其他研究者有重要意義。
中國應該怎樣更好地擁抱開放期刊
《知識分子》:你認為中國在開放科學這塊做得怎麼樣?
基莫:我的印象是,中國對開放科學感興趣,但進展比其他國家慢。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等重要研究機構是開放獲取的早期支持者,並於2003年簽署了《柏林宣言》。他們繼續推行有利於開放獲取和數據共享的政策,這是非常積極的。
有幾個很好的指標顯示了中國在開放科學方面進步,如在過去10年里,來自中國的研究機構在開放獲取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數量迅速增長,儘管仍低於歐洲,但中國的貢獻現在與美國相當。越來越多的中文期刊也開始提供開放獲取。
然而,給我們的印象是,中國的研究人員仍會首先尋找具有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來提交他們的研究,即便它們是基於訂閱(非開放獲取)的。在此類情況下,研究論文一旦發表,就很難被獲取,因為自我存檔的機構知識庫並不多。
《知識分子》:你能告訴我們最近幾年開放科學的趨勢嗎?未來中國將在開放科學中發揮怎樣的作用?
基莫:近年來,開放科學發展勢頭強勁。開放獲取的論文增長比例比其他論文更快。預印本在傳統的物理科學之外的領域,也被迅速地採用。在過去的幾年裡,新的預印本伺服器,如bioRxiv,已被許多生物醫學研究的作者採用,以促進開放科學,在期刊同行評審之前,在預印本伺服器上提交論文,可被快速地分享並接受專家的反饋,進而改進論文。在PLOS期刊上,我們為作者提供了發布預印本的服務。令人鼓舞的是,中國的作者選擇在bioRxiv上發布預印本的比例已與美國的研究者不相上下。類似地,在物理學領域,arXiv也被中國研究者廣泛採用。
在研究系統中,通過廣泛地採用開放科學的原則,中國可在本土以及全球產生巨大的影響。開放科學促進合作,隨著中國在其廣袤的領土上健全基礎研究設施網路,如中國腦計劃(China Brain Project),開放科學是確保國內合作的好辦法。通過這種方式,中國的許多實驗室都能夠從最先進的研究設施、跨大型數據集的數據挖掘以及計算工具的協作開發中受益,這些因素的結合,亦能加快中國研究的步伐。
隨著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究,越來越多地產自中國,如果中國的主要研究機構和大學採用與開放科學相一致的政策,如強有力的數據共享,這將對開放科學產生積極的影響。此外,如果中國建立用於共享研究論文、數據、代碼和試劑的儲存庫等基礎設施,可加速獲取中國大城市主要研究中心以外的優質知識,並有助於更多的研究人員以及醫生,從開放科學與合作中受益。
《知識分子》:正如我們所知,許多科學期刊和出版商已經加快採用開放科學,這會給PLOS ONE帶來什麼挑戰呢?
基莫:PLOS ONE已經非常成功,它在許多方面展示了在開放獲取模式下大規模發布高質量研究。它每年收到超過40000份提交的文稿,其接受率約為50%。PLOS ONE通過注重同行評審的質量和高標準,保持競爭力。今年,我們拓展了我們的業務,並招募了許多新的學術編輯,從而確保提交的內容由專家處理,並迅速地提供一流的作者服務。
Sci-Hub是否也是開放獲取的一部分?
《知識分子》:正如我們所知,很多科學家經常使用sci-hub這一網站下載論文,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你認為這是開放獲取的一部分嗎?
基莫:Sci-Hub是對訂閱期刊上發表的研究不允許獲取這種限制的應對。科學知識主要是由政府資助產生的,所有人都應該可以獲取,包括那些沒有大筆預算支付昂貴的期刊訂閱費用的機構的研究人員以及教師、學生、醫生、患者等想要了解最新的科學知識的人們。
在開放獲取運動開始15多年後,研究人員仍然認為有必要依賴像Sci-Hub這樣的網站,這真是一種遺憾。科學家應該默認在合法的開放獲取期刊發表,以便所有人都可以獲取他們的研究。相反的是,目前全球每年發表的論文中只有15%到20%是開放獲取的,其餘的仍然被圈在許多研究人員支付不起的訂閱牆內。
由於PLOS屬於非營利性出版商,我們的論文出版費用儘可能低。其中,PLOS ONE是同類開放期刊中出版費用最低的期刊之一——我們為無力支付的作者提供豁免。我們的目標是,確保所有作者都能夠以一種所有人都可以免費獲取的方式,發表他們的研究。
預印本將成為研究者的默認選項?
《知識分子》:PLOS ONE今年開始與bioRXiv合作,加快推進科學論文出版。你能告訴我們開放科學和預印本之間合作的優勢是什麼嗎?
基莫:投稿給PLOS ONE(以及其他PLOS期刊)的作者,可選擇將他們的稿件作為預印本先在bioRxiv上發布。當這些稿件正在進行傳統和嚴格的同行評審時,這種方式有助於促進研究的快速傳播,它還可以幫助作者收集更為廣泛的同行和專家的意見。預印本作者發現這對改進他們的研究非常有用。我們也鼓勵PLOS ONE的編輯檢查bioRxiv上的有價值的評論,並在評估文章時將其考慮在內。
更早的傳播對那些有時間壓力的青年學者,展示他們的工作產量和研究質量尤為重要。通過這種方式,他們能更早地找到合作者,而不是說他們的結果「正在考慮中」,或仍需等待數個月才能發表出來。我們也非常高興PLOS能成為這種形式的開放科學的一部分。
《知識分子》:你認為這種合作將會是科學出版的主要趨勢嗎?PLOS會在不久的將來建立自己的預印本平台嗎?
基莫:我們預計預印本將成為作者的默認選項。在物理學領域已是這種情況,而近年來,在生物醫學領域,預印本的快速採用也顯示了同樣的趨勢。許多出版商已經允許發布預印本上,一些出版商也在促進預印本。目前,我們認為PLOS不需要建立自己的平台,而是更有興趣與現有的預印本伺服器合作,例如bioRxiv和arXiv,這些伺服器得到了科研群體的認可和積極使用。
影響因子是個錯誤的指標?
《知識分子》:當前,許多中國大學和研究機構不認可發表在Medicine、Oncotarget等開放期刊上的文章。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基莫:這背後的邏輯尚不清楚。有些會考慮出版過程中的缺乏公正完整性而把某些雜誌列入「黑名單」。儘管如此,PLOS ONE有嚴格的同行評審流程並且強調質量。PLOS ONE是被引用最多的期刊之一——根據Clarivate期刊引用報告顯示,我們的文章已被引用超過58萬次——而PLOS ONE是科學出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及時糾正錯誤。我們撤銷論文的比例也不會高於其他刊物。因此,對我們發表過程的任何擔憂都不是合乎邏輯的解釋。而另一種解釋可能僅僅是基於影響因子,但如下文所述,該措施並不代表單篇論文的質量。
《知識分子》:許多中國科學家看重期刊的影響因子(IF)。正如我們所知,PLOS ONE 的IF值最近幾年降了,現在低於3。請問你如何看待這一點,將如何吸引高質量的研究論文到PLOS ONE?
基莫:PLOS ONE的影響因子並不是質量的反映。相反,它是PLOS ONE涵蓋了許多學科以及支持開放科學的出版標準的結果。
首先,PLOS ONE當下是最具跨學科特徵的期刊。我們發表許多不同學科的論文,這些學科有著不同的引用習慣,我們正在發表越來越多低引用量的研究,如社會科學。我們的出版還涉及更專業的領域,這些領域很小,文章之間也不常相互引用,因此每篇文章的平均引用次數減少,但這並不意味著PLOS ONE沒有高質量的文章。在許多學科中,每篇PLOS ONE文章的平均引用次數高於相關的專業期刊和大部分科學文獻的影響因子。
其次,基於我們的出版標準,我們承諾所有發表的研究都是嚴格地且合乎倫理地進行的和報道的。這意味著除了發表重要的新穎結果外,我們還發表了非主流的但重要的研究。這包括重複性研究和陰性結果。陰性結果是重要的,但不會被多次引用,因此會稀釋期刊的影響因子。我們可以選擇拒絕這些文章,人為地增加PLOS ONE的影響因子,但我們認為這對科學是有害的。今年的期刊引用報告包括每個期刊的引文分布,讓這一點變得越來越清晰。
很多人都在乎影響因子,研究人員在壓力下需要考慮它,但這是一個錯誤的指標,並不是為像PLOS ONE這樣的期刊設計的。儘管如此,PLOS ONE仍在引用次數最高的五大期刊之列。
我們繼續吸引高質量的稿件提交,因為作者非常重視快速流程以及他們的論文在PLOS ONE得到跨學科的廣泛可見性。我們的接受標準仍然嚴格。近年來,我們的接受率一直穩定在50%左右。
《知識分子》:許多中國科學家不信任發表在低影響因子期刊的結果。影響因子下降的期刊通常如何反應或應對這一現象?
基莫:對期刊來說,操縱影響因子是可能的。但在PLOS ONE,我們直接關注文章的質量和優越的作者服務。
有報道稱,期刊強迫作者引用同一期刊的其他文章,這是不可接受的。許多期刊只選擇發表在受歡迎研究領域的論文,重點關注熱門話題的大領域,這些領域會有大量的引用。在PLOS ONE上,我們認為發表所有嚴謹的研究非常重要,不會人為地增加影響因子而限制我們的範圍,我們也會繼續強調質量是我們的主要標準。
《知識分子》:2017年,一些開放獲取期刊包括BMC系列期刊和《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的許多中國研究論文遭遇撤稿。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上個月,中國科學技術部公布了關於科研誠信的文件,並發布期刊黑名單,你覺得有必要嗎?
基莫:我認為中國科學技術部強調研究誠信是一個很好的舉措。但是,關於期刊黑名單以及黑名單中期刊的評定標準細節很少。我當然希望它是基於期刊審稿過程和質量的深入評估,而不是一些表面的或有缺陷的舉措,如期刊影響因子或撤稿數量。眾所周知,撤稿也表明認真的期刊有嚴格的自我糾正過程。
我們非常願意與中國的機構就研究誠信問題進行合作,我們制定了嚴格的內部政策,從數據可用性政策到期刊對動物研究或人體實驗有更具體的要求,以確保已發表的研究成果的誠信和質量。
去知識分子網站看一看這些文章:
從科學創新到大眾應用,誰是站在科學家背後的人?
http://www.zhishifenzi.com/innovation/company/3922.html
為了提高公眾對臨床試驗的認知,他們發起了這個基金
http://www.zhishifenzi.com/depth/depth/3927.html
PLOS系列總編:影響因子是一個錯誤的指標 | 專訪
http://www.zhishifenzi.com/depth/depth/3897.html
60年前的今天,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誕生
http://www.zhishifenzi.com/innovation/technology/3911.html
藥物所發現腫瘤表觀遺傳靶點調控新模式,為個性化治療帶來新策略
http://www.zhishifenzi.com/news/biology/3928.html
(長按複製上方鏈接,瀏覽器打開)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務合作請聯繫
business@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學人說:學童的體驗式教育:淺談英國的食農教育
※全程未提「性騷擾」,中山大學處理張鵬事件的尷尬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