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華「海歸」博士教授為何「歸海」
在網上讀到一篇不算長也不算短的文章,寫的是一位北京大學的海歸「頂尖」才人許晨陽將「歸海」,就是這位從美國回國就職於北京大學數學學院的「明星學者」,又將要返回美國任職於麻省理工學院當終身教授,即「海歸」又要「歸海」。
文章介紹說,許晨陽北大畢業後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短暫逗留猶他大學一年後,通過中組部「青年千人項目」,回到北大之後學術成果大爆發,迅速成長為代數幾何領域的領軍青年數學家,受邀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學術報告,榮獲2016年國際理論物理中心拉馬努金獎,並被評為2017/2018年「龐加萊講席」入選者,是當前唯一入選的中國學者。許晨陽在中國學術圈可以說是也順風順水,作為80後,已經收穫了「傑青」和「長江學者」殊榮。
許晨陽圖
如此這般為什麼還要離開?理由呢?怎麼回事?
文章寫道這位「歸海」自己申明不是負氣離開,而且很感激「海歸」後在北大所得到的禮遇和獲得的榮譽,但也用極為克制的口吻說了三條意見,有網友跟帖評論:很客氣,點到則止。
三條意見第一條是說,國內學界學風浮躁,舉例說做科研太過於重視新聞報道,而不夠在意學術界內行的評議,說白了就是為了出名,因為這可以帶來很多實惠,比如各種「人才計劃」、「科研項目基金」以及職稱、待遇等,有「新聞誤導學術」之嫌。
第二條意見是學術不端事件發生後不了了之,看不到及時處理的結果,比如核心期刊居然有273篇學術論文被撤稿。
北京大學一隅
第三條意見是年輕學者被鼓勵申請各種項目基金,為此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嚴重影響科研或教學,而一些老輩學術大咖卻為怎麼花錢而費心勞神。
此外,徐晨陽還提到,現在的博士生「想的太多」,剛入校就開始琢磨畢業後如何找工作,就開始活動各種關係,與自己當時在美國讀博士時不一樣,那時候想的更多的還是做好功課和學術。
這篇文章還提及清華大學的一位「女海歸」教授顏寧,從美國回國後任職於清華大學,據她自己說在各方面都得到關照,覺得自己像個「公主」,但還是決定接受美國大學的邀聘。
顏寧圖
他們都說到一個問題,就是國內目前在科研領域,物質條件確實夠好了,但在軟體方面確實有許多不足。
事實上,不少「海歸」學者,還不完全適應國內的學術體制和生態,即便是北大這樣的國內頂級名校,許晨陽也直言不諱,與美國頂級名校的運行相比存在差距,而顏寧也常常會通過微博,犀利地批判國內學術圈的一些現狀。
筆者聯想到,近些年來,不少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不惜重金從國外挖人才,多層級政府部門也制定有各種相應的人才計劃,取得顯著成效,但也存在上述所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在提供了很是優厚的物質待遇之後,還是出現了「海歸歸海」現象,是否應該引起應有重視?還有如何處理好對本土高端人才培養和待遇的問題也不容迴避。
TAG:元谷創意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