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打了敗仗為什麼叫「敗北」而不叫敗東,敗南?

打了敗仗為什麼叫「敗北」而不叫敗東,敗南?

只要弄清楚了「北」在古漢語中的意思,這個問題即可迎刃而解。「北」在古漢語中,有以下幾種意思:


1、(名詞)北方。《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2、(動詞)向北行。《赤壁之戰》:「操軍破,必北還。」

3、(動詞)打了敗仗往回跑。《垓下之戰》:「未嘗敗北。」


4、(名詞)敗逃者。《過秦論》:「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兩軍打仗,輸了的一方被稱之為「敗北」,而不叫「敗東」、「敗南」、「敗西」?因為「北」在此處的意思是(動詞)打了敗仗往回跑,而不是方向名詞北方。「敗北」不是說打了敗仗往北方逃跑,而是指打了敗仗往回逃跑。


打了敗仗為什麼叫「敗北」而不叫敗東,敗南?

《說文解字》:「北也。從二人相背。」如上圖所示,從「北」的古文字形態可明顯看出,「北」字就是兩個人背靠著背,「敗北」是指背敵而逃,逃跑的方向無關於東、南、西、北,吃了敗仗往回跑,即「敗北」。


由此可見,「敗北」的意思就是打了敗仗往回跑,無論跑哪個方向都叫「敗北」,所以也就不存在你說的「敗東」、「敗南」、「敗西」。打了敗仗為什麼叫「敗北」而不叫敗東,敗南?


敗北」中的「北」並非方位詞,也不存在戰爭多南勝北敗的事實。實際上「敗北」出現在「東西南北」之方位詞之前,因為方位詞的出現,「北」不再是「北」,而成了「背」,但「敗北」卻留了下來。


甲骨文中,兩人相背是為「北」,在古代的戰場上,敵我面對面廝殺,一方不敵,想要逃跑,怎麼逃跑呢?轉過身去跑,也就是將背對著敵人跑,一跑要麼是戰敗而逃,要麼是佯裝戰敗而逃。由此,「北」引申出「戰敗」的意思。打了敗仗為什麼叫「敗北」而不叫敗東,敗南?《戰國策·齊策·燕攻齊取七十餘城》中記載:「曹沫……三戰三北……故去三北之恥。」此處的兩個北都是戰敗的意思。這個故事很有意思,曹沫是魯庄公時期的戰將(有人認為他就是著名的《曹劌論戰》中的曹劌),曹沫三次率魯軍與齊國決戰,三次戰敗,魯庄公不得不提出獻地給齊國,魯庄公帶著曹沫與帶著管仲的齊桓公在柯地會盟,齊桓公事事佔上風,突然,曹沫跑過去掏出匕首劫持了齊桓公,齊桓公最終不得不將得到的魯國土地還給魯庄公。打了敗仗為什麼叫「敗北」而不叫敗東,敗南?同樣是在《戰國策》的這一篇中,還有一句話是「士無反北之心」,這裡的「反北」並不是「返回北方」的意思,而是「謀反背叛」,「北」的「背叛」之意同樣也是從「相背」而來,故事的背景是,燕國攻佔了齊國除莒和即墨兩地之外的七十多座城池,即將淪陷之際,樂毅被疑逃走,齊國田單依靠智謀利用火牛陣開始了收復失地的戰爭,但是聊城一直久攻不下,燕將與燕王失和,害怕回到燕國遭受懲罰,於是堅守聊城。魯仲連就寫了一封信給燕將,其中有一句話是:您的士兵們都已經到了食人炊骨的悲慘地步了,但是都沒有謀反、背叛您的想法(「士無反北之心」),說明您是和孫臏、吳起一樣善於用兵的人。打了敗仗為什麼叫「敗北」而不叫敗東,敗南?


先秦時期,「北」單獨用來指「戰敗」的情況很多,後來「敗北」一詞才出現,用來指戰敗,《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說自己「未嘗敗北」。《過秦論》中有「追亡逐北,伏屍百萬」,這裡的「北」是指戰敗而逃的士兵。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你是在哪個方位上戰敗的,也不管你往哪個方向逃跑,都是「敗北」,那麼,與「敗北」相對的勝利一方怎麼稱呼呢?四姑娘私以為應該是「凱旋」。「敗北」這個詞和方位沒有關係。「北」做為方位詞出現在「戰敗」之「北」的後面。打了敗仗為什麼叫「敗北」而不叫敗東,敗南?背陰抱陽,陰面為背面,即為北,陽面枝木茂盛,「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北做為方位詞出現之後得到了廣泛應用,為了區別對待,原先用來指背部的「北」在下面加上了「肉」部偏旁,即「肉月旁」,成為「背」。


獨立學者,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整理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遁者國學智慧 的精彩文章:

該如何理解粒子的自旋,看看此文

TAG:靈遁者國學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