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這項技術領先於世界,震撼人心

這項技術領先於世界,震撼人心

"南海一號"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沉沒地點位於中國廣東省(台山市海域),1987年在陽江海域發現,是國內發現的第一個沉船遺址,距今800多年,但因技術及資金問題而延遲研究。"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信息。此後試探發現,船上載有文物6萬至8萬件,且有不少是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


這項技術領先於世界,震撼人心


南海一號是一艘南宋時期福建泉州特徵的木質古沉船,沉沒於廣東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里處,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宋代船隻。1987年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南海一號"古船是尖頭船,專家從船頭位置推測,當時這艘古船是從中國駛出,赴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地區或中東地區進行海外貿易國。令人驚奇的是,這艘沉沒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體保存相當完好,船體的木質仍堅硬如新。這艘沉船的出現對我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研究以及木質文物長久保存的科學規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標本。同時,它也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信息,從發掘出來的文物來看,從船體造型該船始發港口可以肯定是來自福建的泉州。受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等部門的力邀,水密隔艙造船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芳財將按1∶1.1比例仿製宋代古船"南海一號"。

2003年11月,廣東省副省長雷於藍主持召開會議,規劃、立項"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設項目。

2004年,"南海一號"整體打撈方案確定。


這項技術領先於世界,震撼人心


2004年3月,廣東省發改委同意籌措資金,在陽江市海陵島十里銀灘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2005年12月28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開工興建。

2007年1月16日,考古隊前往沉船海域開展打撈前最後一次海底勘查,之後進行了持續9個多月的打撈。整體打撈行動在2007年開始,那之前"南海一號"沉船水下考古隊對這艘宋代商船已進行了小規模試掘,並打撈出金、銀、銅、鐵、瓷類文物4000餘件,多數都是十分罕見甚至絕無僅有的文物珍品。這些文物以瓷器為主,包括福建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窯系及龍泉窯系的高質量精品,絕大多數文物完好無損。根據探測情況估計,整船文物超過8萬件。考古界人士表示,與這些瓷器年代、工藝相當的一個瓷碗,此前在美國就賣出了數十萬美元的天價,而這裡卻是整船、成批地出現。

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號"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上午10時,在現場舉行"南海一號"出水儀式。

2007年12月28日下午3點,南海一號完成整體打撈,正式進入水晶宮。

2008年,水晶宮開館迎四方遊客。

2011年3月底,開始對古沉船"南海一號"第二次試發掘,本次試發掘主要目的是確定船首和船艉的準確位置,並採集水、泥和沉箱等標本進行試驗和測算。

2011年4月25日,廣東文物考古所發布了,本次試發掘確定了船艏在沉箱中的位置,為"南海I號"整體發掘奠定了基礎。本次試發掘發現的"南海一號"的"隔艙板"和"船舷板"幫助研究人員基本確定的"南海一號"船頭的位置。據介紹,"南海I號"目前尚未有整體全面發掘的計劃,需對各種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後再制定下一步的發掘方案。


這項技術領先於世界,震撼人心


2013年11月28日,在廣東陽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表示,啟動南宋沉船"南海一號"的全面發掘,用三四年時間,取出全船6萬-8萬件文物。

2016年1月9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東省文物局等單位在廣東海陵島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發布"南海一號"保護髮掘項目最新進展,公布沉船類型、船貨發掘最新發現以及推測的沉船年代等重要考古新發現。目前已出土文物超過1.4萬件套。"南海一號"現已出水數千件完整瓷器,不少瓷器極具異域風格,彙集了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龍泉窯等宋代著名窯口的陶瓷精品,品種超過30種,多數可定為國家一級、二級文物。"南海一號"還出土了許多"洋味"十足的瓷器,從稜角分明的酒壺到有著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濃郁的阿拉伯風情。

"南海一號"現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出水瓷器帶有明顯的異域風格,被認為是宋代接受海外訂貨"來樣加工"的產品。中國古陶瓷協會會長、陶瓷鑒定泰斗耿寶昌對著"南海一號"上出水的瓷器連呼驚嘆:"搞了一輩子的瓷器研究,卻從未見過如此多的瓷類珍寶,很多連聽都沒聽說過!"

宋代是中國瓷器第一個鼎盛時代,出現了定、鈞、官、哥、汝五大名窯。對比明清時期華麗的琺琅彩,宋瓷以優雅的單色釉著稱,被不少瓷器愛好者們奉為中華瓷器中的"大家閨秀"。

宋代各地燒瓷名窯迭出,官窯首屈一指。宋徽宗登基在河南禹州神垕鎮建立鈞瓷官窯,專門為皇宮燒造花盆、盆奩等陳設貢瓷。在他的主持下,鈞瓷表面燒制出異常奇麗、變幻無常的線條,由於後人難以仿製,故有"鈞瓷無雙"之說。

宋景德年間,宋真宗趙恆命昌南進御瓷,底書"景德年制"四字,因其精美絕倫,遂以"景德鎮"之名久久風行。隨著宋室的南渡,北方許多著名窯場能工巧匠紛紛趕赴景德鎮,帶來了當時北方先進的制瓷工藝,使景德鎮的制瓷技術迅速發展。宋代,景德鎮因出產"影青瓷器"、"青白釉瓷器"而聞名於世,並通過泉州、廣州兩大商港通達海外,成為當時風靡世界的名牌貨。據說,荷蘭、葡萄牙商人最早將瓷器販運到歐洲時,瓷的賣價幾乎與黃金相等。據趙汝適《諸蕃志》記載,宋代的瓷器被運往全球50多個國家,最遠的包括非洲的坦尚尼亞等地。

巨大經濟利益驅使下,宋代的泉州、廣州、杭州等著名對外貿易的港口附近出現了不少瓷窯,如"南海I號"上發現的福建德化窯、泉州附近的磁灶窯瓷器等就是當年著名的外銷瓷。考古學家曾在磁灶窯發現過一些瓷雕塑,人物形象高鼻深目,生動地再現了當年貿易口岸"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景象。

宋代,廣東瓷業進入一個空前的興旺期,出現了廣州西村窯、潮州筆架山窯等著名窯場,計有窯址80多處,年產瓷器達1.3億件,比唐代增加近22倍。南宋朱彧《萍洲可談》記載北宋末年廣州商船大量出口瓷器的情況時說:"舶船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佔貯貨,人得數尺許,下以貯物、夜卧其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有專家稱,現如今在東南亞各地發現的宋瓷,大部分都是當年廣州的外貿商品。


這項技術領先於世界,震撼人心


隨著宋瓷的光芒遠播海外,外國人對宋瓷趨之若鶩。在國外,宋瓷的使用成為階級和身份的象徵,甚至還影響了他們的生活習俗。據記載,東南亞一些國家在中國陶瓷傳入以前,多以植物葉子為食器。宋瓷輸入後,他們改變了過去"掬而食之"的飲食習俗,用上了精美實用的瓷器作為食物器皿。如今在印尼國家博物館,還依然擺放有許多產自宋代德化的"喇叭口"大瓷碗。

「南海I號」的打撈發掘採用了世界首創的「整體打撈」方案,是中國水下考古的里程碑。沉船整體出水後,面臨著外部環境變化對遺址的影響,倘若採取耗時較長的傳統記錄方法,可能造成遺址信息的大量遺失。針對這個問題,研究人員應用三維激光掃描、近景攝影測量及部分雲處理軟體等數字化手段,對出水遺址實現了及時、精細化、立體化的記錄,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信息遺失。水下遺址記錄方式,以及將記錄素材轉換為展示素材的方案,開始以數字遺產的視角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什麼是數字遺產?數字遺產又將為傳統文化遺產,甚至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的專家們正在嘗試給出答案。

正如我們在這部《南海I號,重浮水面》短片中所看到的,數字技術在考古、研究、博物館等領域正在掀起一場顛覆性的革命,而絕不僅限於傳統概念上的記錄信息。傳統的考古學記錄目的是儘可能完整、詳實地記錄發掘過程,但是對於數字遺產而言,記錄的數據要滿足後續的地圖服務、三維展示、三維布展、360全景、智能檢索、智能分析等需求,因此需要在現有的考古現場信息採集系統的基礎上,增加信息種類、追加數據精度,最大程度地採集歷史信息。而且,這種記錄必須是可伸縮的數字化系統,來滿足各種信息不斷錄入更新的需求。如此一來,還可以通過數據監測遺址的變化,進行數據的管理。影片中對南海I號沉船發掘過程的數字化再現,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完成的。

同時,數字遺產在研究領域所發揮的作用更不容小覷。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院長賀艷說:「如果我們能夠在精確採集數據的基礎上,完成南海I號的數字復原,那麼整個沉船遺址所反映的航海技術、導航技術等的輸出、輸入情況;海上起居方式、餐食、守護神信仰、起航儀式等海上文化的輸出、輸入情況、沉沒原因,沉船過程,包括船體姿態、人員疏散情況等,都會得到全新的研究進展。」這也是數字遺產的根本所在。賀艷認為:「確切地說,數字遺產是一個包括數字化採集記錄、數字化展示闡釋、遺產地智慧管理與服務三個層面的系統鏈條。它的關鍵在於在『歷史』和『當今』、『物』與『人』之間架設起互通的橋樑。」而這也恰恰是判斷技術取捨和應用方式的標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藏天下 的精彩文章:

陝西古代文明展:多媒體「復活」文物
當動漫邂逅文化遺產,歷史事物也可以變得萌萌噠!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