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方丈送給義工的一句話,值得每個人看看
問題:怎麼才能每天收到這種文章呢?
點擊這裡加入學佛圈子,學佛道路從此不孤單!
寺院里新來了一位義工,一開始安排她在花圃里幫忙。做了幾天,她一會兒嫌花工安排她的活多,一會兒又嫌一起工作的義工偷懶,要求換工作。
後來安排她到圖書館裡幫忙,她做了沒幾天,又開始嫌一起做事的阿姨太慢,或是嫌來借書的人沒有素質,總是亂放圖書。
於是又安排她到偏殿門口負責衛生,沒想到,她的抱怨更多了,嫌遊客亂扔煙頭,嫌孩子亂丟食品袋……最後,她帶著一腔怨氣找到方丈,要求重換工作。
方丈聽完了她的一番抱怨之後,問她:「你為什麼要到寺院來做義工?」
她答:「我想學習佛法。」
方丈又問:「學習佛法為了什麼?」
她想了一想,答:「學習佛法是為了做一個佛那樣的人。」
方丈微微一笑,然後寫了幾個字送給她,讓她悟了之後再來。
方丈寫的字,義工拿給朋友看,原來是一句偈語:「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義工請教偈語的意思,於是朋友告訴她這是六祖惠能《壇經》里的句子,其大意是說一個真心想學佛修道的人,心地是清凈的,看不到世間的是非人我。
義工辯解說:「我的心很清凈啊,所以才會看到他們的很多不對。」
朋友只好又解釋說:「這個『不見世間過』是讓你不要執著於別人的過失,不要把那些放在自己的心裡、口裡,不起怨惱,不四處傳播,而是先要自己做個好樣子,然後再以悲憫的心和智慧善巧的方便來幫助別人改過。」
聽到此,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一則民間故事:
有一個染布的師傅,同時收了兩位學徒。不過他為學徒立下了一個奇特的規矩:每個月底,學徒都要對他說兩個字。
第一個月的月底,師傅問這兩個學徒:「你們心裡最想說什麼?」學徒甲說:「飯香。」學徒乙說:「食劣。」
第二個月的月底,師傅依然問這兩個學徒:「你們心裡最想說什麼?」學徒甲說:「覺穩。」學徒乙說:「床硬。」
第三個月月底,師傅又問這兩個學徒:「你們心裡最想說什麼?」學徒甲說:「活輕。」學徒乙說:「事多。」
第四個月月底,當師傅再問同樣的問題時,學徒甲回答:「想學。」學徒乙卻說:「告辭。」
看著學徒乙揚長而去的身影,師傅搖了搖頭,自言自語道:「心中有魔,難成正果。」
結果,不出師傅所料,學徒乙此後又學過不同的技藝,但都未成功。而學徒甲卻繼承了師傅的染技,最終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染布人。
顯而易見,學徒乙心中之魔就是「世間過」。由於這個心的作用,他的所行所見所感,都是生活中那些消極和不良的方面,所以,他就只能收穫那些怨懟,最終不得不辭別而去。
而學徒甲則是個樂觀的人,在他眼裡,世間是沒有什麼欠缺的,飯食粗糙一些沒關係,只要吃得香;床硬一些也沒關係,只要睡得安穩;活計再多再忙,只要想學習都不會成為負累。
「不見世間過」,這裡的「不見」,不是看不見,也不是聽不見,而是看到、聽見,但是由於心是清凈的,所以不執著、不計較、不放在心上。「世間」,不單單是指人世間,還包括動植物、社會、物理世界等。
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有種種不凈,即是所謂的世間過,而佛視此世界如凈土,所以佛不見世間過。可以說,不是大路不夠寬廣,而是你的思想不夠包容;不是鮮花不夠鮮艷,而是你的眼睛只看到了黯然;不是陽光不夠明媚,而是你的心靈太陰霾。
所謂「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就是指見或不見世間過,其根源都是我們的這顆心。如果心清凈,是善的,那麼我們的所見就都是好的;如果心不凈,是惡的,那麼我們的所見就都是丑的。
所以一切人、一切物的是非差別都緣於心的意識,而非外在的境緣。《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其中的「觀」,就是強調要向內察看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向外去看他人的過失。
查看我們自己的心,檢點自己的所作所為,即使看到別人的不善處,我們也要回過來反省—下,自己有沒有?
在生活中,「不見世間過」其實就是要我們學會以寬容和大度來包容一切,對於不如法、不如意的人和事,以慈悲之心,放下恩怨,放下計較,放下取捨。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既是惠能大師悲心切願的真實教誨,也是引導我們契入佛菩薩境界的真知灼見。期待大家都能如實觀照,如實受用。
我個人微信號:fjjdgs33,歡迎一起學習佛法的師兄一起交流。
佛教經典故事創始人:聞思,佛教媒體人,08年從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從事佛教媒體佛教天地網擔任編輯工作,從此與佛法結緣,因為自己從完全不信佛法到對深信不移,一路走過來離不開佛教故事引導,於是在2015年利用工作空餘時間創辦了佛教經典故事,希望用真實佛教故事及自己親身經歷引導更多的有緣人對佛法產生信心。
歡迎加聞思
微信號長按掃碼
想每天收到這樣佛教經典故事
※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長期行善沒有善報的緣由
※吃螃蟹高手患上罕見舌癌
TAG:因果真實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