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走進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一生

走進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一生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從一個不識字的樵夫

到佛教歷史上的一代祖師。

六祖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

也是傳奇的一生。

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

一首禪偈,得傳法衣

惠能大師幼年喪父,家境貧困,依靠賣柴養母。一日賣柴,聽聞《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後,心開悟解,便離開老家廣東新州,去湖北黃梅縣東禪寺禮拜禪宗五祖弘忍,並在寺中劈柴做飯打雜,做一般的勞役工作。

此後過八個月,五祖弘忍大師讓門人作禪偈以確定繼承人。寺院里德高望重呼聲最高的神秀法師在眾人的期盼下作了一首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五祖令人誦讀此偈,說依此修行可免墮惡道,有大利益。但對於神秀禪師,五祖囑咐,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

惠能大師認為心和萬物皆空幻不實,只有人人都具有佛性、心性空寂才是真實的存在,並作出流傳千古的禪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最終,惠能大師就是憑藉這首禪偈,憑藉著自己對佛法洞徹的理解,獲得了五祖的賞識,成為了禪宗付法藏第六祖。

風幡何以見動

若心無識

風幡緣起,折服眾人

惠能大師到東禪寺僅八月有餘便得法。因年紀輕,為避免因付法而產生爭端,大師便遵師囑託南歸隱遁,居獵人隊中一十五載。

高宗儀鳳元年正月八日,惠能大師至南海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聽到二僧對論風吹幡動問題,一曰幡動,一曰風動,爭論不下。

大師走到二僧面前說出了那句話: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印宗法師覺得來人非平凡之輩,便請他到禪堂,探問風幡之義,惠能法師具以理告:「幡動源自眼識,風動源自意識,兩識源自心識。若心無識,則風幡何以見動。」

印宗法師問道:「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行者莫非就是五祖傳人?」 大師更無所隱,直敘得法因由。至正月十五日,會諸名德,印宗法師為其剃度,並拜惠能法師為師。

見性成佛

直指人心

曹溪開山,開演大法

惠能法師受具足戒之後,便在嶺南一帶弘法。大倡頓悟法門,並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用通俗簡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瑣的義學,流行日廣,成為佛教禪宗的正系。

六祖強調「見自性清凈,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

並非只有靜坐斂心才算是禪,一切時中行住坐卧皆可體會禪之境界。

大師又雲「先立無念為宗」,所謂無念,即雖有見聞覺知而心常空寂之意。口說見性,實際仍執著的人,並未擺脫種種分別的觀念,而這些觀念正是種種煩惱的起源。只要一切都無所執著,真如自性就保持清凈自在。

六祖大師為中國禪宗之長足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對後來各派禪師建立門庭有極大影響。

無去無來

無生無滅

一具肉身,千年不壞

六祖惠能在曹溪弘法幾十年,晚年將要入滅時,他選擇了回到自己的家鄉廣東新州。

新州國恩寺內,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復說偈曰: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祖師打坐入定,坐化圓寂,世壽七十有六,留下金剛不壞真身。後來,六祖真身從新州迎回曹溪寶林寺,也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韶關南華禪寺。

惠能大師是我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尊肉身菩薩,如今一千多年過去了,廣東氣候炎熱,環境潮濕,六祖的真身卻依舊端坐不壞,供後人瞻仰。

人人皆有佛性

即心即佛

一部經典,流傳後世

在佛教中,只有佛的言說才稱為「經」,但《六祖壇經》是唯一的例外,可見這部經典在佛教中的地位。

《六祖壇經》是以六祖講經為核心,由其弟子法海等禪師,依據其言行開示彙集而成的,是佛教唯一一本由中國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學術界,共同稱之為經的禪宗著作。

《六祖壇經》可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即是在大梵寺介紹自己得法傳法的事迹,並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第二部分介紹六祖回曹溪山後,傳授「無相戒」;第三部分是六祖與弟子之間的問答。

《六祖壇經》的中心主張是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內容豐富,文字通俗,以深入人心的方式,闡述人人皆有佛性、即心即佛、頓悟成佛的思想。

關注佛教微課堂(xuefofa)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妙法梵音 的精彩文章:

多點淡然,少點虛榮,活得真實才能自在
心經有什麼作用?有什麼好處?

TAG:妙法梵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