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愧是大軍師:司馬懿其實沒有敗給諸葛亮的空城計(圖)

不愧是大軍師:司馬懿其實沒有敗給諸葛亮的空城計(圖)

原標題:不愧是大軍師:司馬懿其實沒有敗給諸葛亮的空城計(圖)



在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這本書中,前半段的高潮是火燒赤壁,後半段的高潮是六出祁山。在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時候,神機妙算的孔明先生遇到了一個強大的對手,這個人複姓司馬,單名一個「懿」字,河南溫縣孝敬里(今屬河南溫縣)人士。《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出場非常晚,一直到第94回才正式走到前台。而這個時候赤壁大戰已過去了20多年。曹操、劉備、關羽、張飛,這些大英雄都已經不在人世了,司馬懿是後半場出場的人。不過,司馬懿不寂寞,歷史給他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華的平台;諸葛亮也不孤單,命運給諸葛亮安排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司馬懿和諸葛亮這兩個強者就像宇宙中的兩顆行星,在經歷了各自曲折的人生軌道之後,終於在祁山這個小小的點上「砰」的一下就撞在一起了。於是在祁山上演了一出波瀾壯闊的龍爭虎鬥。

公元228年的春天,祁山深處的西城異常寧靜,大白天街上空無一人,特別安靜。2500多名西蜀士兵埋伏在路兩邊的店鋪里,表情嚴肅,鴉雀無聲。雖然大家都不說話,但是眼神里都掩飾不住地透露出恐慌。怕什麼呢?怕一個人,司馬懿。有人說不對啊,俗話說了,「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一個司馬懿有什麼可怕的?其實司馬懿不可怕,可怕的是司馬懿後面帶著的15萬大軍。按說15萬大軍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眼前小小的西城只有2500多名士兵,而且諸葛亮身邊沒有一個戰將,全是文官。一群書生帶著2500多名士兵,如何能抵擋司馬懿的15萬大軍呢?這些士兵都很絕望,都指望著神機妙算、呼風喚雨的諸葛丞相能給大家找到一個活命的辦法。


諸葛亮想了一個特別匪夷所思的辦法,關於這一段,《三國演義》中有非常精彩的描述。說諸葛亮登上城樓抬眼望去,見遠處塵土大起,魏軍分兩路殺來。諸葛亮吩咐手下人把旌旗都隱藏起來,然後四門大開,每個門由20個軍士扮作百姓洒掃街道。再看這位諸葛丞相,頭戴綸巾,身披鶴氅,帶兩個小童,面前擺著一張琴,在高樓之上憑欄而坐,焚香撫琴,神態悠閑,非常自如。


司馬懿的部隊來到城下,十分震驚。司馬懿沒想到諸葛亮如此迎接他。這時司馬懿就面臨一個選擇:進城還是不進城。如果選擇進城,成功了,可以活捉諸葛亮;如果不成功,就會被對方活捉,這叫「偷雞不成蝕把米」。如果選擇不進城,萬一城裡沒有埋伏,不是錯過大好機會嗎?這叫「煮熟的鴨子——撲棱翅膀就飛了」。


我們先分析一下,諸葛亮為什麼敢大開四門?其實諸葛亮心裡有兩個想法:

第一,諸葛亮很無奈。無奈在哪兒呢?要兵沒兵,要將沒將,就2500多個人,還沒個能打的,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出此險招。


第二,諸葛亮很有信心。諸葛亮判斷,以司馬懿的狐疑性格,跟自己第一次交手,面對如此異常的局面,他絕不會貿然進城,諸葛亮對此非常有把握。


那麼諸葛亮算準了嗎?算準了。司馬懿真的就被這個場面給鎮住了,《三國演義》中說,司馬懿到了西城前,探馬把探到的情況回報司馬懿,說:「稟大都督,城門大開,諸葛亮在彈琴。」司馬懿是什麼反應呢?《三國演義》中說,「懿笑而不信」。通過這「笑而不信」我們就看到,司馬懿對局面還是比較有把握的,對諸葛亮也是有了解的。諸葛亮不是別人,一個如此謹慎的人,怎麼可能做這種事情呢?於是司馬懿親自騎著馬到城下來看,一到城下,司馬懿真的傻眼了。抬眼望去,只見城門大開,有20個百姓規規矩矩地在那兒掃地。城樓之上,諸葛亮笑容可掬,正在彈琴呢,左邊一個小童抱著寶劍,右邊一個小童抱著拂塵。司馬懿死活也想不到,他帶著15萬大軍來了,諸葛亮居然在城上是這個樣子。


司馬懿怎麼也想不出這裡的奧妙。司馬懿的人生經驗給了他一個基本的做事原則,就是在形勢不明朗、看不清利害的時候,絕不貿然動手。寧可滯後,絕不冒險。於是司馬懿傳下軍令,前軍變後軍,後軍變前軍,往北山而退。


司馬懿撤退之後,諸葛亮有什麼反應呢?諸葛亮跟手下人說:「吾料此人知吾平生謹慎,不曾弄險,見四門大開,必定退去。」諸葛亮周圍的人就說:「丞相神機妙算,要是我們這幫人,早帶著這2500多人撤退了。」諸葛亮說:「他們有15萬大軍,我們2500多人要退的話,早被人家活捉了。」說完後拊掌大笑。有人說,諸葛亮笑了,司馬懿應該哭了,中了「空城計」,錯失大好良機,真是慘敗。

很多人作選擇,都喜歡追求一個標準,就是完美,希望獲得利益的最大化。祁山之戰中,司馬懿和諸葛亮的第一次交鋒,之前一直都表現不錯,但卻因為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而不夠完美,甚至他膽小的舉動還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笑柄。然而,以現代管理學的眼光,司馬懿的選擇並沒有錯,反而體現出過人的智慧。這個智慧在決策與選擇中尤其重要,叫作「不求最好,但求滿意」。


司馬懿這次和諸葛亮交手,他面對的局勢可以用「危機」二字來形容。《三國演義》第92回叫「趙子龍力斬武將,諸葛亮智取三城」。第93回叫「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光從題目就可以看到,諸葛亮這次出兵那是節節勝利,趙子龍斬了曹魏五員大將,安定、南安、天水三郡都被諸葛亮佔領了,打敗了夏侯楙,打敗了曹真,打敗了郭淮,席捲了整個戰場,使「關東震動,天下震動」。形勢特別危急,曹魏政權沒辦法了,才急調司馬懿到軍前臨時指揮戰鬥,司馬懿是在這麼一個情況下走上戰場的。此時司馬懿手裡的部隊沒有諸葛亮多,大將也沒有諸葛亮多。在這種被動的情況下,能把諸葛亮逼退了,已經算是非常成功了。這就好比跟拳王過招,能把人家逼退了或者打個平手那就算勝利。有人就說,那要是進了西城活捉諸葛亮不就更好了?確實,這樣做可以打100分,這屬於「錦上添花,蜜里加糖,白金上面鑲鑽石」,這當然是好事了。不過,也有可能在西城中了諸葛亮的埋伏,畫蛇添足,葬送辛辛苦苦得來的勝利成果。


司馬懿的撤兵應該是經過權衡的,我們來替司馬懿權衡一下:要麼不進西城,迫使對手撤退收復失地,這個選項能得90分;要麼進西城,一旦得手活捉諸葛亮,可以得100分,非常完美,但是也可能誤中埋伏,前功盡棄,零分。


這兩個路線各位說該選哪個?司馬懿決定選前一個。能拿90分不錯啦,沒必要冒險再求100分。這個原則就叫作「不求最好,但求滿意」。


其實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喜歡去追求一個完美的結果,殊不知,追求完美是要付出代價的。儘管客觀上有可能得到一個完美結果,但是我們沒有那個時間、沒有那麼多成本來求這個完美,我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有限的範圍內,找到一個比較滿意的結果。

所以,在關於人生的選擇中,能夠得90分靠奮鬥,得100分則要靠運氣。能碰著就行,碰不著,90分也可以了。所以,司馬懿的原則就是,我能把諸葛亮逼退,能收復失地就已經很不錯了,根本沒必要非要去追那個100分,這個原則在管理上叫作「最好是好的敵人」。什麼意思呢?做事情,追求好可以,但如果你要追求最好,局面就有可能變壞,就會走到反面去。做事情,沒有百分之百的完美,只有百分之百的錯誤。你要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就一定會得到一個錯誤。我們要適可而止,滿意就可以了。所以司馬懿覺得,我能把諸葛亮逼退,這就很滿意了,不追也可以。所以,司馬懿的部隊就退去了。


司馬懿沒有冒著巨大的風險追求最好的結果,而是非常理智地選擇了一個滿意的結果,保持住了勝利的局面。管理者尤其需要明白,「不求最好,但求滿意」是一種高明的境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裁縫 的精彩文章:

木乃伊製作過程全揭秘:步驟詳細,步步驚心,膽小誤入(圖)
淡定三國:諸葛亮出山第一戰敗得很慘,趙子龍單騎救主了沒有?

TAG:文裁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