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列印才不是桌面上那點「小把戲」
各位朋友們大家好,又到了每周相見的時刻(笑),我們照例會從《我是未來》的科技綜藝秀里挑一個產品或一項技術聊一聊。
首先還是先來看本周登場的三位主角:來自胡桃科技的 SPECTRA 小飛板體感電動滑板,這件酷玩產品尾巴之前也曾做過評測《一分鐘上手:SPECTRA Mini Plus 電動滑板體驗》;接著是來自「非著名」老牌平衡車品牌 SEGWAY 的路萌機器人,這個機器人的底座其實是一台平衡車,所以你也可以直接踩上去,想像自己有一台智能「座駕」;再一個出場的則是來自 3D Systems 的 3D 列印技術,3D Systems 現在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 3D 列印技術公司。同時出場的還有 3D Systems 的合作夥伴,專門提供 3D 列印設計服務的品牌——極致盛放。而我們今天就打算挑 3D 列印這件事來說一說。
節目中用 3D 列印技術設計製作的可以演奏的小提琴
首先,3D 列印這個事一點都不稀奇。3D 列印開始成為熱點大概是在 2012 年前後,然後在 2014 年、2015 年走上「浪潮之巔」,隨後又逐漸歸向平靜。但拋開台前的這些潮起潮落的媒體追捧和助推,3D 列印技術本身並不是新概念,這項技術最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就已經出現,最初也不叫 3D 列印,而是叫「增材製造」。據了解,3D 列印這個詞是 MIT 發明的其中一種「增材製造」技術的名字,後來在媒體的推動下,成為了這一類技術的代名詞並走向了大眾視野。
傳統的製造工藝通常是用衝壓、鑄造、車床等建材工藝加工製作零部件的,比如車床加工通俗地講就是把一塊金屬「削成」某個樣式的零件,加工完成後會產生一地肥料。而 3D 列印則是通過「一層一層堆疊」的方式堆出來一個零件。這種加工技術被發明的初衷其實是解決一些傳統製造工藝難以製造的零部件,或者是提供一種快速的設計製造思路,比如更低成本和更快速的原型設計——這大概也是為什麼 3D 列印最初的學名叫做「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
節目中小提琴的設計製造過程
「創造和毀滅是人類永恆的快感」,而一項新技術如果顛覆了舊技術則同時滿足了這兩者。所以每次有新技術出現,特別是剛進入大眾視野的時候,也最容易引起人們的瞎想,3D 列印也是如此。在最火熱的時候,一直都伴隨著「顛覆傳統製造」「未來的製造方式」等言論。
但了解過上面的基本原理後,我想應該可以理解 3D 列印並不是什麼神奇的「憑空創造」魔法,而是一種務實的生產製造方式。它和傳統製造的關係也不是「有你沒我」,3D 列印的優勢在於靈活,在於彌補「衝壓、鑄造、車床」等製造工藝的力不能及,簡單來說,它們是一種互補關係。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大家也不要被一些桌面級別的 3D 印表機做出的粗糙成品所誤導,實際上,在經過殘酷的市場洗牌以後,如今 3D 列印技術基本已經退出了消費市場,而是集中在行業應用市場中,真正工業級的 3D 列印產品也遠遠不是桌面上的「玩具」所能相比的。
3D 列印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就充分體現了這項技術的特性和優勢。比如前些日子有媒體報道,在 2004 年,波士頓兒童醫院曾進行過一例 3D 列印器官取代患者膀胱的病例。而時至 14 年後,這個膀胱還在維持著患者生命,並且這期間患者沒有進行過任何手術。
而在國內,3D 列印技術也同樣已經有了成功的應用,截至到 2018 年,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骨科已經成功實施了十多例的 3D 列印假體移植手術,其中包括頜面骨、牙齒、顱骨、頸椎椎體等假體的移植。
另外,比如前不久巴西國家博物館因為大火而損失慘重,里約熱內盧的天主教大學研究人員也在嘗試用 3D 列印技術幫助其「重現」在火災中損毀的文物。
3D Systems 也為修復阿富汗巴米揚大佛的團隊提供了技術支持
在更多的領域,3D 列印技術其實也都在不斷地被創新和應用,甚至是一些需要量產的生產場景中。就在近日,大眾汽車官方表示將會與惠普、吉凱恩粉末冶金合作開發 3D 列印技術,並有望在二到三年時間內首次運用在功能性金屬零件的大規模生產上。而在此之前,雖然 3D 列印技術在不少車企中都有應用,但更多的還只是用在概念設計、樣車試製等環節。
好了,今天就先聊這麼多,大家也可以評論區說一說你還知道如今有哪些 3D 列印技術的有趣應用案例。
※你喜歡嗎?三星可摺疊屏手機「Galaxy F」概念圖出爐
※小霸王宣布回歸,或於 ChinaJoy 發布新品
TAG:數字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