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搞明白:匈奴被漢朝打敗後,去了哪裡?
從秦朝到兩漢,漢族人民歷經300多年的鏖戰,終於徹底打垮了北方最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此後,匈奴人彪悍的身影,在中國歷史上變得越來越暗淡,直至公元6世紀之後完全消失。那麼,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匈奴離開了嗎?如果離開了,他們去了哪裡?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漢族大戰匈奴的歷史。
匈奴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亮相,是戰國時期的趙國。匈奴屢次騷擾邊境,趙國名將李牧誘敵深入,一戰全殲匈奴十萬大軍。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七百餘里,奪取了河套地區。秦末大亂,河套得而復失。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輕兵冒進,結果在白登(今山西省大同市境內)被冒頓單于的40萬大軍圍困七天七夜,最後通過賄賂匈奴閼氏才僥倖脫身。劉邦一看打不過這個生猛的鄰居,就開始了和親。漢武帝時,衛青和外甥霍去病這兩位超級戰神橫空出世,在河西之戰、漠北之戰中橫掃匈奴,先取河西四郡,再奪河套之地,一路狂追到貝加爾湖畔,登上狼居胥山(今蒙古國)築壇祭天。 "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從此,一向很任性的匈奴,低調了很多年。
霍去病收復河西之戰(王可偉油畫)
作為一個游牧民族,匈奴有四大特點:交流基本靠嚷(因為沒有文字),致富基本靠搶(漢朝經常關閉邊境貿易),作戰基本靠馬(騎兵為主),接班基本靠打(汗位都是奪來的)。公元前53年,匈奴因汗位之爭,分裂成南北兩部:的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北匈奴的郅支單于,很牛很傲嬌,不但不降,還殺了漢朝使者。性格決定命運,兩個人的結局也迥然不同:公元前33年,漢朝把王昭君嫁給了聽話的呼韓邪單于;公元前36年,西域副都護陳湯率領遠征軍,斬殺了傲嬌的郅支單于。陳湯報捷奏摺的最後一句話,激勵了漢族人民兩千年:"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斬殺郅支單于的陳湯
公元48年,"接班基本靠打"的匈奴,再次自相殘殺,匈奴第二次分裂為南北兩部。公元87年,鮮卑乘機猛揍北匈奴,殺掉尤留單于。公元89年,東漢猛人竇憲率領四國聯軍(東漢、南匈奴、烏桓、羌胡),在稽落山(今蒙古汗呼赫山)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記功而還。公元91年,竇憲乘勝追擊,派耿夔率領800名精騎大敗北匈奴於金微山(今新疆阿爾泰山)。
竇憲破北匈奴之戰
到此為止,強大的匈奴徹底被大漢帝國打垮。接下來,匈奴人的去留分成三個方向:一部留在匈奴故地,整體加入鮮卑;一部南下投降大漢帝國,即南匈奴;另一部,則開始了漫長的西遷之旅。
留在故地的北匈奴,整體加入鮮卑,隨後逐漸融入漢族。
公元93年,鮮卑佔據了匈奴故地。留下來的匈奴一部,約有十餘萬人,整體加入了鮮卑。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赫連勃勃,在河套地區建立過夏國(407-431),又稱胡夏,後為吐谷渾所滅。其後隨著胡漢通婚、民族融合,逐漸融入漢族。
內附的南匈奴,曾在五胡亂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隨後融入漢族。
內附的南匈奴,參與了東漢末年中原軍閥的混戰。公元202年,南匈奴歸附曹操。公元216年,曹操將南匈奴分為五部,每部立貴族為帥,另選漢人為司馬進行監督,並把中下層匈奴人編入漢族。漢化的南匈奴貴族,紛紛改姓劉。
公元304年,南匈奴左部帥劉豹的兒子劉淵,建立漢國(前趙)。316年,劉淵養子劉曜攻陷長安,俘虜了晉愍帝,滅亡西晉。329年,前趙被後趙所滅。其後隨著胡漢通婚、民族融合,也逐漸融入漢族。
匈奴人劉淵建立的前趙
西遷的北匈奴,沿著蒙古高原—新疆—中亞—南俄大草原—東歐,引發了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公元91年,北匈奴被東漢帝國打敗後,被迫開始西遷。這次大遷徙,自蒙古高原出發,穿過新疆,再到中亞,途經廣袤無垠的南俄大草原,最後抵達東歐的多瑙河畔。空間距離超過一萬公里,時間跨度將近300年。
整個西遷過程是緩慢、逐步進行的,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公元91---160年,生活在今新疆地區;第二階段,公元160---373年,分布在鹹海至伏爾加河、頓河一帶;第三階段,公元374年---468年,定居在以匈牙利為中心的東歐地區。
第一階段:公元91---160年,生活在今新疆地區。結果:再次被東漢、鮮卑打敗。
匈奴人西遷的第一戰,是打敗並佔領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然後在這裡生活了七十年。烏孫是西域三十六國中的強國,國土包括今天新疆的伊犁、哈薩克東南、吉爾吉斯斯坦東部。公元105--106年,匈奴單于曾兩次遣使到東漢請求和親,但被拒絕了。公元119年,漸漸恢復了元氣的北匈奴,又開始稱霸西域諸國。公元126年,班超的兒子班勇,帶兵打敗了北匈奴呼衍王。近年來,考古學家從天山北麓的巴里坤湖到吐魯番,從和靜到哈薩克境內,都發現了北匈奴的墓葬,而且越往西邊,墓葬的年代越晚,充分證明西遷的匈奴人確實進入了中亞。公元160年左右,鮮卑檀石槐攻打烏孫,奪取了匈奴的全部故地,北匈奴戰敗,被迫再次西遷到更遠的康居國(今哈薩克境內)。
匈奴西遷路線
第二階段:公元160---373年,分布在鹹海至伏爾加河、頓河一帶。主要成就:征服阿蘭國。
公元160年之後,北匈奴在中國史書中銷聲匿跡。但是4世紀的歐洲史書,記載了中亞"匈人"(Huns)入侵中亞、東歐的過程。2-3世紀的匈人,曾和波斯帝國打了100年,雙方互有勝負。匈人還和印度半島北部的笈多王朝長期對峙,印度文獻將他們直接稱為"匈奴"(Huna)或"白匈奴"(Sita Huna)。羅馬帝國歷史學家阿米阿納斯,在《歷史》中記錄了匈人滅亡阿蘭國(即"奄蔡國",位於鹹海附近)的經過:公元350年,兩軍在沿岸激戰,匈人大勝,阿蘭王被殺,阿蘭國被滅,阿蘭余部最終臣服於匈人。滅亡阿蘭國後,匈人西遷至伏爾加河、頓河流域停留了幾年,然後繼續向歐洲進攻。
那麼,匈人到底是不是匈奴人呢?
首先,西方學者認為,匈人就是匈奴人。1756年,法國學者德奎尼在《匈人通史》中明確提出,在羅馬帝國邊界燒殺劫掠的匈人,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匈奴人。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也在其著作《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持相同觀點。
其次,近代的考古發現也證明,西方史書中的匈人就是匈奴人。羅馬帝國歷史學家普利斯庫斯 《出使匈奴王阿提拉汗庭記行》中描述了匈人貴族的葬俗:"貴族的馬在主人死後第三天、第七天或第四十九天被殺死,供親友享用。人們把葬禮之後筵席所剩的東西、馬具、武器全部燒掉……埋葬在離墓室不遠的地方……男人們剪下自己的辮子,在自己的臉上刻下深深的刀痕,以鮮血哀悼其領袖……屍體在夜裡被秘密下葬,最裡面用黃金、中間用白銀、最外面用鐵裹住。"據報道,在匈牙利確實發現了外面是鐵、中間是銀、最裡面是黃金的葬具。在中亞、東歐發掘的匈人墓葬的葬俗,都和匈奴很相似。
因此,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我們認為匈人就是西遷的匈奴人。
頓河流域(俄羅斯)
第三階段:374年---468年,橫掃歐洲,引發了日耳曼民族大遷徙,隨後定居在以匈牙利為中心的東歐地區。主要成就:征服日耳曼各部落,加速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建立了阿提拉帝國。
374年,匈奴人揮師西進,大舉進攻北岸的東哥特人。哥特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以德涅斯特河(向南注入黑海)為界,居住在河東岸(今烏克蘭境內)的,稱為東哥特人;生活在河西岸(今摩爾多瓦、羅馬尼亞境內)的,稱作西哥特人。日耳曼人是歐洲三大蠻族之一,哥特人、法蘭克人、盎格魯-撒克遜人、汪達爾人都是它的支系。今天的西歐國家,包括英、法、德、荷蘭,幾乎都是日耳曼人的後裔。
俗話說,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一直很橫的東哥特人,在烏克蘭碰到了不要命的匈奴人,就像是黑手黨碰到了綠巨人 ,結果只能是被揍個半死,潰不成軍。看到河東岸的兄弟打敗了,河西岸的西哥特人也急眼了。
德涅斯特河
376年,西哥特人企圖阻止匈奴人西進,就在德涅斯特河西岸重兵防守。匈奴人早就向漢族人民學會了聲東擊西的戰術,兵分兩路,一路在河對岸佯攻,另一路繞到上游渡河迂迴到對方身後進攻,西哥特人大敗。餘下的部隊見勢不妙,撒腿就跑。這一跑不要緊,卻揭開了日耳曼民族大遷徙的序幕:一支跑進了西羅馬帝國境內,並在100年後滅亡了西羅馬帝國;一支渡過英吉利海峽跑到了英國,最遠的一支跑到了西班牙。巧合的是,這段時期的中國,正逢五胡十六國時期,也是空前的亂世(詳見"前哥說歷史"之《五分鐘讀完五胡亂華史》)。
驚恐萬狀的西哥特人渡過多瑙河,一路逃入羅馬境內,不久後卻因為不堪壓迫又奮起反抗羅馬人。西哥特人雖然不是匈奴人的對手,但卻是羅馬人的剋星。378年,兩軍大戰於阿德里亞堡(今土耳其境內),西哥特人全殲羅馬軍團,羅馬皇帝瓦倫斯戰死。
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去世,死前把帝國均分給兩個兒子,羅馬帝國從此分裂為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分裂的當年,匈奴人給東羅馬帝國送上了一份 "大禮":攻陷了歐亞大陸的連接點——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境內),迫使東羅馬帝國每年上繳貢稅、並允許匈奴在東羅馬帝國境內開展商業貿易。
羅馬帝國分裂
隨後,匈奴人向北擴張,奪取了潘諾尼亞大平原(今匈牙利境內),匈奴王魯奧約把它作為大本營,建立了一個部落聯盟國家。萊茵河畔的主人盎格魯-薩克遜人被匈奴趕走後,攻入英倫三島,征服了土著凱爾特人,現代英國人的先祖就此形成。今天的英格蘭人就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後裔,而蘇格蘭人、威爾士人、愛爾蘭人則是凱爾特人的後代。
日耳曼民族大遷徙
匈奴人的鐵蹄繼續向西擴張,日耳曼人只好繼續往西、往南逃,並先後建立了三個國家 : 西哥特王國、法蘭克王國和東哥特王國。476年,羅馬僱傭兵首領日耳曼人奧多亞克,一不做二不休,順帶把西羅馬帝國也滅了。
日耳曼人建立的三個王國
匈奴人曾先後三次入侵西羅馬帝國、四次攻入東羅馬帝國,並兩次兵臨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城下,迫使東羅馬帝國皇帝西阿多修斯二世投降,答應割地、納貢、原附屬各部落向匈奴稱臣。匈奴帝國的版圖,在匈奴王阿提拉(406—453)時代達到最大,北至波羅的海,南至多瑙河,西到大西洋,東到鹹海,境內的各日耳曼部落紛紛向匈奴稱臣,平時上貢,戰時出兵。阿提拉有一句名言:"凡是我的馬蹄踐踏過的地方,都寸草不生。"阿提拉殺人如麻,殘暴無比,被他摧毀的城市不計其數,歐洲人把他稱為"上帝之鞭"。
阿提拉帝國
西羅馬帝國公主霍諾利亞曾主動向匈奴王阿提拉求婚,阿提拉卻提出將西羅馬帝國的一半領土作為嫁妝,被西羅馬帝國皇帝斷然拒絕。451年,阿提拉向西羅馬帝國索要嫁妝,兩國在法國小城沙隆爆發了一場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雙方參戰人數超過一百萬,戰死人數十六萬。經過殘酷的戰鬥,最終阿提拉戰敗。這也是阿提拉戎馬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失敗。
阿提拉塑像
453年,阿提拉迎娶了一個日耳曼少女為妾,但在新婚之夜卻離奇病逝。阿提拉死後,日耳曼各部落趁機反抗,匈奴帝國迅速瓦解,阿提拉的多個兒子相繼死於戰亂。468年,阿提拉之子敦直昔克率軍攻打東羅馬帝國,結果兵敗被殺。這是歐洲史書關於匈奴人的最後記載。
公元6世紀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民族,消失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究其原因,有人認為,東歐的匈奴人和南遷內附的南匈奴、留在故地的北匈奴一樣,經過長期的混居和通婚,其後裔已逐漸融合到本土民族之中。還有人認為,9世紀初原居住在烏拉爾山、伏爾加河之前的馬扎爾人,西遷到多瑙河中游,和定居此地的匈奴人後裔逐漸融合,成為現代匈牙利人的先祖。
今天的匈牙利人,似乎更樂意接受匈奴人是自己的祖先,而把匈奴王阿提拉當做偉大的民族英雄。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菲,也在一首詩中寫道: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了多瑙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