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中國傳統曆法「農曆」有多牛,不僅有陽曆、陰曆,還有陰陽合曆

中國傳統曆法「農曆」有多牛,不僅有陽曆、陰曆,還有陰陽合曆

在中國歷史上,曆法的具體形式繁多,但基本上可以分為陽曆、陰曆、陰陽曆三種。而在風水學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最常用到的曆法是陰陽曆,它不僅用來計時,也是風水學中主要的應用方法之一。

中國傳統曆法「農曆」有多牛,不僅有陽曆、陰曆,還有陰陽合曆

1.陽曆

就是我們常說的公曆,即以一個太陽回歸年作為一年,也就是地球繞行太陽一周的時間,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分別由三十天、三十一天、二十九天等組成),又稱之為太陽曆。

2.陰曆

以月亮的運行為天文根據,採用朔望月作為基本周期,與太陽的運動沒有任何關係,也被稱作太陰曆。

3.陰陽合曆

就是以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作為曆法的天文根據,融入回歸年和朔望月,並把二者並列作為制歷的基本周期,同時還增加了閏月,以協調回歸年、朔望月之間的關係。我國傳統的農曆(也稱夏曆、陰曆)、古巴比倫歷、古希臘歷都屬於這樣的陰陽合曆。

中國傳統的農曆,是古人在長期的社會實踐生活中,融合了天文、氣象與農業等多種科學理論,並深人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而創造出來的曆法。農曆以月亮的變化進行計時,即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農曆又融合了閏月,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因此,大約每過二到三年,農曆便會出現一個閏月。而閏月的時間,則需要通過二十四節氣的變化來確定。

關於二十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我們早已熟知,作為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很好地反映一年四季中的寒暑變化及農時。但是,我們所知的「二十四節氣",是以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規律來確定的,而與月亮的運動沒有關係,所以節氣實際上應屬於陽曆的範疇。相傳夏禹元年就已頒布「夏曆"於諸邦國,為我國農曆(陰陽合曆)的開始。它的誕生成為古代風水的萌芽時期。

在西漢戴德所編撰的《大戴禮記。夏小正》中,按十二個月記載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等,以及應該從事的農業和其他活動,可以說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星象物候歷。後人多據此認為《夏小正》是夏代的曆法,也有人認為它成書於戰國時代。

《夏小正》經文共有四百餘字,其中給出的星象共有十七個:

正月:鞠則見。初昏參中,斗柄縣(懸)在下。

三月:參則伏。

四月:昴則見。初昏,南門正。

五月:參則見。初昏大火中。

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七月:漢案戶。初昏,織女正東鄉。斗柄縣(懸)在下,則旦。

八月:辰則伏。參中則旦

九月:辰繫於日。

十月:初昏,南門見。織女正北鄉(向),則旦。

天文學家運用天文計算的方法,已經初步證明《夏小正》確是一部從夏代到周代都可以使用的曆法。由此可知,夏代至周代這一時期,我國曆法在觀象授時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

從史料中看,夏代已出現天干紀日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周而復始地記日,並與我國風水學理論在逐漸融合發展。夏代帝王中胤甲、履癸等名字就是很好的佐證。

到了商代,出現了「干支紀日",即前面我們所說的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順序配對,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干支,六十日循環一周。同時,商代還出現了數字記月,即月有大、小之分,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有閏月,亦有連大月(相連的大月);閏月置於年終,稱為十三月;季節和月份有較為固定的關係。在這一時期,曆法已經被廣泛應用在了龜卜活動中,這一點在後世考古發掘出土的甲骨卜辭中也得到了證實。

中國傳統曆法「農曆」有多牛,不僅有陽曆、陰曆,還有陰陽合曆

周代時,土圭測日法的出現是風水學的一個進步,之後風水學中使用的風水羅盤就源於它。產生土圭的確切年代,現在已無法考證,只能看到《周禮。考工記》中載:

匠人建國,水地以縣,置墊以縣,視以景。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晝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

也就是根據日影的規律製造成土圭,後來發展成為定時的日晷。當時的土圭除了定方向定時間,還被用來測土地和相宅,可見曆法在風水學中應用是十分廣泛的。另一方面,當時的人們已經學會用土圭測日影來確定冬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長的日子)和夏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重要節氣的方法。當時的天文學家已經掌握了推算日月全朔的方法,並能夠定出朔日。

到了春秋戰國時,我國的曆法已經推算出回歸年長為三百六十五日,並出現十九年設置七個閏月的方法,誕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科學曆法——四分曆,它標誌我國曆法已經進人了相當成熟的時期。當時各諸侯國分別使用的黃帝歷、顓項歷、夏曆等曆法其實都是四分曆。四分曆問世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古代的曆法不斷完善,內容也逐漸豐富起來,這就為風水學中的擇日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應用方法,使人們能夠準確地記錄每天發生的事情。

進人漢代,風水學理論中出現「望氣"之說,《晉書·元帝紀》中曾有相關記載,但最終沒有形成其理論體系。還有一種風水學理論則是根據原有的方位佔法,結合天文星象的理氣學說慢慢成熟,但它只針對陽宅,且講究的是時間與方位的關係,曆法此時在風水學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漢代全國統一曆法,使曆法成為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出現了中國曆法的大轉折。太初年間,漢武帝責成鄧飛唐都、落下閎等人編寫《太初曆》,之後劉歆作《三統曆》,這兩則曆法均為年歲合一再有之前的三百六十六天,並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曆法出現的時差年歲周期的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的所在,不再「考定歷,建訖五行"。至此,「陰陽五行"理論本上退出了曆法。

隨著曆法的變化,漢代風水理論的實踐上具風水羅盤也發生了變化。原來用於測量日影方位的十二支土圭。發展成為天盤八干(戊己不用)四維(乾、艮、坤、巽),地十二支的天地雙盤。而天圓地方的司南,其日照的方位則被人們改為帶有磁性的湯匙形指南(北)針。從此,風水師在相宅相墓時,白天黑夜都可以定向了。

漢之後中國曆朝頒的曆法,都與太初曆人同小異,直到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曆及民國紀年時,農曆仍與其並用。直到現在,我們仍採用陽曆與陰曆用的紀年。今天,我們仍然能從手機等電子日曆中查詢到農曆,中不乏記錄有立春、小暑、秋分、冬至等這些我們所熟知的節氣。

中國傳統曆法「農曆」有多牛,不僅有陽曆、陰曆,還有陰陽合曆

在風水學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將曆法與五行、論相結合,形成了不同的風水的應用方法,並以此來預測人的未來運程.選取陽宅和陰宅。曆法中的二十四節,更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風水學理論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周易》對於古代曆法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它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特徵。最初時,人們用《周易》來解釋曆法的基本數據,這種作用在唐代以後逐漸消失;唐代後,《周易》中的「卦氣說"與曆法相融合後,仍然發揮著一定的作用;此外,《周易》中「治歷明時"的思想,對於曆法的研究一直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甚至也成為元代郭守敬編製《授時歷》的治歷原則。

曆法作為風水的應用方法,兩者是相互發展、相互依存的兩個部分,曆法的發展離不開風水,風水的推進同樣也離不開曆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水情報局 的精彩文章:

最全最專業的風水堪輿辭彙部分解讀,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看不懂了
下乾為天為健,上乾為天為健,焦氏易林之乾卦分析解釋

TAG:風水情報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