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家長要做好心理準備
不少家長很重視孩子的幼小銜接,卻不了解一年級孩子的學習特點,沒有意識到自己要面對多重困難,對孩子上學後的各種「缺點」沒有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有的家長抱怨學校的規矩多、抹殺孩子個性;有的覺得老師「不公正」、有歧視。家長的焦慮、緊張情緒讓懵懂幼稚的孩子更加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幼小銜接也包括家長對角色轉變的適應。只有家長做好認識方面、心理方面的準備,才有足夠的耐心和能力幫助孩子完成幼小銜接。
轉變角色要面對五大難題
有些家長說完全沒有料到孩子入學後學習會這樣落後,被打擊到幾乎崩潰,甚至懷疑孩子是不是智力有問題。這些家長之所以陷於猝不及防的困境,主要是對孩子上學後自己面臨的角色變化及相應難題缺乏心理準備——
「小學生家長」與「小朋友家長」角色的職責、壓力完全不同;
孩子上學後,家長會失去更多的自由時間;
家長對學校的制度化、規則化、複雜化認識不足;
與老師達成教育共識並非自然而然;
要重新建立適應孩子上學的家庭生活秩序。
家長首先要了解一年級孩子學習的特點。比如孩子掌握的辭彙量很少,理解力有限,課堂上對老師的話經常是聽到半句、丟了半句,甚至會認真地把沒做完的作業交上去。這不是孩子的缺點,而是這個年齡的特點。家長不用批評,而要記住跟孩子說話時要說得明白具體。
此外,家長要充分了解孩子面臨的困難。中小學幾個階段之間的銜接,難度最大的是幼小銜接:上學後的中心任務、學習方式、作息時間、班級規範、老師要求……都與上學前截然不同,跨度很大。短時間內能夠適應的孩子只是極少數,大部分懵懂的孩子都面臨多個困難,需要家長無條件的支持、溫暖的鼓勵。
在孩子達不到要求、寫不好作業的時候,要保持溫和、鼓勵的態度並不容易。家長要了解孩子面臨的難處,要知道六七歲孩子稚嫩的心智經不起超負荷用腦,每次只能專註用腦15分鐘左右。超時、超量的消耗以及家長的發火、吼叫和厭煩情緒,會摧毀他們的心智,讓孩子害怕作業、恐懼學習、逃避家長。
孩子的幼小銜接,也是家長的幼小銜接。家長要多學一些家教知識,讀懂孩子的特點,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儘可能避免教育失誤,讓孩子在學之初獲得良好的起步。
破解難題需要慢教育的能力
家長要理性看待孩子上學後的曲折反覆,耐心等待孩子慢慢成長。其中非常重要的兩點,是認識到只有少數孩子一開始就適應學校,而孩子的學習會進退起伏是正常的。
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表現出眾,上學後老師卻反映說不專心、動作慢、和同桌合不來、字寫不好……其實,孩子的這些所謂的「錯誤」,只是成長中的不成熟,是孩子幼小銜接過程中正常的「不適應」。從幼兒園到小學,只有少數孩子能很快適應學校要求,一個班大約只有三五個孩子表現得聽話、自覺、守紀律、學習好。自己的孩子若在大多數之列,就在正常範圍中。如果屬於那三五個孩子,那是幸運,但也不能擔保以後會一直名列前茅。家長要調整好心理預期。
有個孩子上學後的幾次測驗都是99分、100分,後來有一次是97分,但孩子媽媽並沒有拿著試卷追問孩子:「全班大部分都是滿分,你怎麼丟了3分?」因為她覺得孩子剛上學還不能很好地掌控學習過程,學習能力基本是零起步,不可能保持學習的穩定。即使追問,孩子肯定自己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會做錯。這位媽媽的理智沉穩,就是一種慢教育的能力。
學習生涯中一直會有進退起伏,越到高年級進退起伏越明顯。計較一年級測驗丟了幾分意義不大,反而因為求全責備傷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很不值得。學習穩定上升的關鍵在於學習能力穩步提高,而提高學習能力就不要怕出錯。反覆糾纏於為什麼出錯、懲罰出錯,只能降低孩子的學習動力,學習能力根本無法提高。
「慢教育」的能力,就是家長能夠從容應對孩子上學帶來的壓力、衝突,能夠克服急功近利、保護孩子「慢慢學習」「慢慢成長」的過程,要知道在一年級這個學習的起步階段,學習習慣比分數重要、學習興趣比分數重要、學習方法比分數重要。
「慢教育」就是不著急的、溫和的、始終鼓勵的。負責綜合、判斷、決策的大腦前額葉要到30歲左右才會發育完成,也就是說,博士畢業時人的心智也未必完全成熟,判斷與決策還待磨鍊。一年級的家長,有什麼理由不慢教育呢?
理性辨識孩子的缺點和特點
不自覺、粗心、坐不住、貪玩、記不住任務等,都是一年級孩子的正常狀況。六七歲孩子神經系統發育還不成熟,從一二年級到五年級,自覺性都在下降,三四年級的時候特別調皮,自控力差,到五年級才又穩定上升。家長了解兒童少年發展的這些規律和特點,才會有耐心對待孩子的各種狀況。
經常聽到家長埋怨孩子喜歡玩、不喜歡寫作業、不喜歡看書。這是小學階段孩子的特點。正常的孩子喜歡學習,也喜歡玩耍;喜歡看書,也喜歡運動。所以,一年級家長的任務不是簡單地禁止孩子玩耍,而是教他們既會學習也會玩。如果到了中高年級,孩子還「只知道玩」,不喜歡看書、不好好寫作業,那就是缺點了。
最需要一年級家長重視的是孩子的習慣。比如早上起不來、晚上不按時睡覺、零食當正餐、寫作業拖拉等壞習慣,一旦形成,威力比想像的還要強大,一定要糾正。
家長都非常在意老師對自己孩子的評價,我在一個小學跟班調查的時候,就遇到一個接到老師的電話就立即趕來的裝修師傅。開了幾個小時的車,來不及換下的工作服上滿是灰漿。等老師時他說自己最怕兒子惹老師生氣,堂堂男子漢禁不住抹起了眼淚。這位父親的焦慮,正是新生家長心理準備不足的表現。
其實,只有少數一年級孩子能有穩定的好表現,大多數孩子都有可能讓老師不滿意。男孩子家長的壓力更要大些,因為男孩子適應學校的規範要慢得多,教師的告狀、訴苦、不滿就多很多,這是男孩子的特點決定的。
教育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和複雜性是家長難以掌控的。家長對孩子成長的起伏曲折估計得越充分,家庭教育就越主動。
(作者系重慶師範大學教授,著有《孩子要上一年級》)
《中國教育報》2018年09月13日第9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