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自成為什麼會失敗?注意這兩點,歷史或將改寫

李自成為什麼會失敗?注意這兩點,歷史或將改寫

李自成是我國明末清初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後建立大順政權,闖王李自成的名號在當時威震天下。李自成在建立大順政權後不久,就率領軍隊攻入了北京城,崇禎也弔死在了煤山那顆歪脖子樹上。

明朝滅亡了,象徵國家權力核心的京城此刻也在李自成的控制之下。那麼勢如破竹的闖王為什麼又會敗逃北京城呢?這裡面有很多原因咱們來簡單分析一下。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前方麻痹大意,後方不得人心!

李自成劇照

李自成從山西攻入北京城這一過程異常簡單,明軍望風瓦解,這麻痹了李自成使他認為天下傳檄可定。這輕而易舉就得來的大後方,表面看風平浪靜實則暗潮湧動。在此咱們來列舉幾例:

大地主的不安分。在取得大片領土後,明朝的統治土崩瓦解,李自成自然要委派人員去當地就任。而這時李自成為了不分散兵力,去就任的官員大多是隻身赴任,偶爾也會帶幾個隨從但多為老弱病殘,幾乎沒有戰鬥力。

李自成劇照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給了當地不安分的大地主以可乘之機,地主士紳就成為反奪權的先鋒。在史料中有記載:大順滄州牧王允言「到任三日,為百姓所殺」;邯鄲縣令何永祥「到任,為衙役毒死」;冀州牧盧傳被鄉紳殺害;灤州牧被士民趕跑;還有被直接投入大牢的等等。

以上這些與下面的這件事相比,只是小巫見大巫。明殘餘勢力在山東德州的反抗最為激烈。這次反抗大順政權的起因跟兩個人有很大關係,一個是貢生馬元騄、一個謝陛。他們殺害德州很多地方官員,後這次風波逐漸波及到周圍四十多個城池。

大順政權後方的情況,就是這樣的。在這極其不穩定的情況下,李自成並沒有拿出具體可行辦法。只顧著一味地冒進,在後方風起雲湧的時刻,李自成在前方又開始犯錯了。

劇照

正如咱們前文所說,由於攻佔北京異常順利,使得李自成和他的軍隊都過於樂觀,認為天下指日可定。在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了,這個人就是吳三桂。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前夕,吳三桂奉崇禎之命在遼東鎮守滿清。在崇禎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吳三桂奉旨入京以抵抗李自成的大順軍。

吳三桂的回防非但沒有保衛了北京城,還造成另外一個後果:使得八旗不費吹灰之力,就直抵關門外。這就為之後滿清直接參加山海關大戰就創造了便利的條件,也註定了李自成會一敗塗地。

這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後當時的外部環境。可惜在這樣惡劣的外部環境下,李自成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更為嚴重的是李自成在攻入北京城後,軍隊貪圖享樂,大順軍的戰鬥力迅速削弱。

李自成劇照

李自成和吳三桂的故事大家都略有耳聞,在明朝被滅且外有強敵情況下,吳三桂有兩個選擇,非降闖、即降清。起初吳三桂選擇的是投降李自成,但後來就有了為陳圓圓的沖發一冠為紅顏的故事。在吳三桂拒絕投降後,李自成的大順軍竟然沒有軍隊願意去征討吳三桂。派出去討伐吳三桂的人竟是唐通和左懋泰,這兩個人有一個共同身份:降將。

兩個降將去攻打吳三桂的數萬鐵騎,結果自然不言而喻。可笑的是後來李自成派出去增援唐通和左懋泰的將領,依舊是一個降將(兵部侍郎張若麒)。這些降將首鼠兩端,怎會拚死一戰。這些事雖不是什麼大事,但卻能反映出李自成以及軍隊當時的貪慾享樂裹足不前的心理狀態。

吳三桂劇照

李自成於是就錯過了消滅吳三桂的好時機,發現事情不妙以後,李自成終於出了北京城,親自帥軍去征討吳三桂。於是在1644年4月21日,就爆發了著名的山海關大戰。雙方兵力李自成約十萬(並不像謠傳的那麼多),吳三桂關寧鐵騎四萬,外加游兵散勇和地主武裝的兵力共約七八萬。戰鬥打了一天農民軍把吳三桂的軍隊三面保衛於紅花店,吳三桂危在旦夕。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22日這一天。吳山桂去不足千餘米的歡喜嶺求救多爾袞,之後戰場的形式就發生了大逆轉。多爾袞劇中親帥三萬大軍正面攻擊,另兩路大軍左右包抄農民軍。結果李自成大敗,倉皇從北京城逃走,順便還在紫禁城放了一把大火。據說在北京所掠奪的珍寶無數,還在南方留下了李自成藏寶的傳說。

吳三桂劇照

從北京逃走的李自成後來從山西輾轉來到陝西,想在陝西做最後的掙扎。分別在潼關等地派重兵駐守,以確保西安的安全,但最終還是在滿漢地主的合力攻擊下失敗了。西安淪陷後,李自成逃到到湖北,在九宮山被程九伯殺死,年僅三十九歲。

李自成死在九宮山是比較主流的一種說法,但也有一種說法在這幾年也很引人矚目。此說法認為李自成沒有死在九宮山,而是去湖南當和尚去了,被稱為奉天玉和尚。這也是有根據的,在發掘奉天玉和尚的墓葬時發現有一些皇帝專屬的衣物,間接的說明了這個和尚並不簡單,他正是大順皇帝李自成。當然,主流的說法依舊是郭沫若的說法死在了九宮山。歷史就是這樣,很多的是是非非還有待進一步的佐證的,不過你怎麼看呢?

李自成之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差役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差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