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往事:1945南京受降(下)

民國往事:1945南京受降(下)

原標題:民國往事:1945南京受降(下)



1945年8月27日上午十點,七架美軍飛機載著為南京受降儀式做前期準備的國府一眾軍政官員從湖南芷江起飛,此一行目的地則是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然而此時,日本軍國主義法西斯雖然已經宣布無條件投降但是在我國境內仍還有一百二十八萬的軍隊,光在上海與南京一代就有三十三萬之多,因此國府上下在沒有正式舉行受降儀式前仍舊不敢懈怠。


9月9日的受降儀式地點定在南京市黃浦路的「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大禮堂」,這裡在抗戰爆發前是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光復南京後陸軍司令部就設在這裡。選擇在陸軍軍官學校(前身是廣州的黃埔軍校)接受投降的原因正是因為抗戰期間的中國主要將領均出自黃埔軍校,在這是受降是對他們戰勝敵寇偉大功績的肯定與褒獎,同時蔣介石在國民黨內起家就是從黃埔軍校的校長開始,這樣也是對自己的鼓舞。受降的時間的選擇也是十分用心,9月9日9時全是「九」,九是最大的數字同時在漢語傳統里也是陽數,象徵著九九歸一最終勝利。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出席受降儀式的最高長官是何應欽將軍,時任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就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而前來投降的日本最高代表岡村寧次就是他陸軍士官學校的學長,此二人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塘沽停戰協定》和《何梅協定》的簽訂開始直接或間接在整個侵華戰爭中發揮極大作用並彼此熟知對方。在抗戰開始之前何應欽曾一度蒙受誤解,他被說成是主和甚至投降派代表,而在抗戰期間他緊跟蔣介石並以他對日本軍隊及岡村寧次的了解堅持積極抵抗以證明自己,抗戰勝利後的受降就是一雪前恥。



1945年9月9日上午8點,盟軍各方以及中方代表陸續抵達中央大禮堂,8點45分,日方代表包含日本中國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參謀長小林淺三郎和副參謀長今井武夫等一行七人到場,根據之前雙方洽降結果,在受降儀式前日本方面必須把象徵著「武士道精神」的所配軍刀交給中方代表以示被繳械投降。9點整,何應欽將軍宣布受降儀式正式開始,日方最高代表岡村寧次首先呈驗受降代表的證件,證件由小林淺三郎走到何應欽面前鞠躬呈遞,而何應欽不予以還禮。在盟軍方面,何應欽將軍坐在中間,他的左側是海軍上將陳紹寬和空軍上校張廷孟,他的右邊是陸軍副總司令顧祝同上將和陸軍總參謀長蕭毅肅中將。9點15分,日本代表開始簽署降書,蕭毅肅將軍把降書交給岡村寧次,岡村起身雙手捧接,蕭毅肅依舊不予以還禮。一旁的小林淺三郎為岡村寧次磨墨,岡村寧次則簽字並蓋印,降書籤署完成呈送給何應欽將軍,之後鞠躬退場。整個過程嚴肅流暢,以示對日本侵略者的蔑視。受降儀式結束後,何應欽將軍發表簡短講話以告全國同胞。當天中午,副參謀長冷欣便帶著降書立即飛回重慶,第二天交給了蔣介石。


在受降儀式的細節安排上也是有講究的,中方代表所使用的桌子寬大並使用皮製靠背椅,而日方則是桌子窄小並使用木製椅子以示對日寇的蔑視,而日方代表被要求必須全部剃光頭以示自己國家戰敗。



中國軍民取得了慘烈的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八年前的1937年底離開時,軍人們有信心並發誓要趕走日寇打回南京,而八年後的1945年中國軍民終於等到了這一歷史時刻的到來。在日本投降中國勝利後蔣介石曾走向重慶街頭並這樣發表講話:「全國軍民同胞們,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士們:今天,我們勝利了,敵軍已經被我們盟邦共同打倒了。正義必將戰勝強權的真理終於得到了最後的證明,這也就是表示了,我們國民革命的成功!」


的確,正義永存、真理永存、邪不壓正!等待日寇法西斯與漢奸賣國賊的終將是正義的審判、公正的裁決、歷史的定罪!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七次工作會議決定將每年9月3日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在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戰列艦上向盟國(代表是麥克阿瑟將軍)正式投降並簽署降書,這就意味著日本政府在法律層面上向同盟國軍隊代表投降,也標誌著「二戰」正式結束,因此第二天就被定為勝利紀念日。這樣表明了我們對歷史的尊重、對逝者的告慰、對和平的追求、對邪惡的鼻嗤、對罪犯的唾棄,更是對現如今囂張的日本右翼勢力警惕以及國軍抗戰史實的正視與尊重,這些不但有助於當今海峽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和亞太局勢的穩定,是對我們每個中國人包括所有華人不斷嚮往和平、不斷砥礪圖強的鼓勵,更是對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進時刻提醒。


2018.6.8


下次內容提示:


民國往事:東京審判(上)

請關注我的注微信公眾號,搜索添加「魏晨品讀民國」或「sxbj0729」,了解和探討更多民國史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魏晨品讀民國 的精彩文章:

國軍抗戰實錄(十六):鄂西會戰
國軍抗戰實錄(十八):豫中會戰

TAG:魏晨品讀民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