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怎麼說你才會聽?如何在親密關係中提建議

怎麼說你才會聽?如何在親密關係中提建議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撰文 | 吳舫(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講師)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有時候伴侶或者親密朋友向你吐槽煩心事,你好心支招,對方卻不領情,怪你不夠貼心,不懂怎麼安慰人。有時候同樣一個建議,不熟的人說你能聽進去,父母或者伴侶提出來你卻會暴跳如雷。這些「怪事」是不是經常發生?

為什麼提建議會傷感情?

「怪事」不怪,提建議本身就是難事一樁。向他人提建議本質上講是有損對方「面子」的行為,因為提建議的潛台詞是,沒有別人的幫助你就解決不了問題,這種假設往往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此外,在權力關係不太平等的親密關係中,比如父母和未成年子女或者某些情感關係中,強勢的一方向弱勢的一方提建議,往往會使弱勢的一方有不得不接受的壓力,弱勢方會覺得自己在關係中失去自主權,從而產生更多不良情緒。

哪種建議最傷感情?

人在遇到困難時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家人、伴侶和朋友。因此,在需要幫助時,大家通常會向這些最親密的人尋求建議。Feng 和 MacGeorge在2006年的研究發現,關係親密度和建議被接受的可能性呈正相關,也就是說,越親密的人提的建議越有可能被採納。

然而,Feng和 Megan 在2017年的研究發現,研究參與者經常會在對方沒有提問的情況下主動向親密的人提出建議,這種建議被稱作未經徵求的建議(unsolicited advice)。二位學者認為,這種未經徵求的建議常常為親密關係帶來負面影響。當親密關係中的一方傾訴自己的問題時,他的初衷可能是尋求安慰和理解,感受傾聽,或者只是單純地分享自己的遭遇,但傾聽者有時會錯誤地解讀傾訴者的初衷,認為他是在尋求建議。這種誤解往往會導致傾聽者提供的支持並不是傾訴者期待的那種,從而激發矛盾。比方說,你的伴侶下班回到家,告訴你今天TA被老闆罵了,很不開心。TA可能只是想讓你安慰安慰自己,可你卻說:「這件事你確實有不對的地方,下次應該注意A、B、C三點。」這時,你的伴侶很可能因為你說的不是TA想聽的,覺得你不夠善解人意,而你卻覺得自己一片好心卻沒被認可,覺得很委屈。這就是錯誤解讀對方意圖而導致的矛盾。

既然未經徵求的建議很可能給親密關係帶來負面影響,那麼為什麼很多人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向伴侶提供呢?Feng 和 Magen 從現有文獻中總結出五個可能的原因。

第一,主動提出建議能夠緩解建議提出者的焦慮。關係越親密,大家越關心彼此。因此,當親密關係中的一方向另一方傾訴問題時,被傾訴的一方會迫切地希望幫助對方解決問題。這種迫切的希望會引發被傾訴者的焦慮,所以他會迫切地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試圖儘快幫對方解決問題,從而緩解自己的焦慮。有時候親密關係的一方提建議時會說「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其實是不準確的,除了為對方好之外,提建議也是在緩解自己的焦慮。

第二,在親密關係中,大家往往認為主動提出建議並不會傷害對方的面子,覺得已經這麼熟了,對方應該知道我沒有惡意。

第三,與第二條類似,大家往往覺得關係越親密,提出的建議越有可能被採納,因此更有提建議的動力。

第四,有時候在親密關係中,傾訴困難這一行為經常自然而然被詮釋成徵求建議。被傾訴者常常會覺得,我們是最親密的人,既然你向我訴說,一定是想讓我幫你解決。

第五,在親密關係中,人們可能會意識不到自己正在提建議。比方說,換季時父母可能會打電話給子女,提醒子女穿秋褲。這也是一種未經徵求的建議,可是父母一般不會覺得自己在提建議,而是覺得這只是日常對話的一部分。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親密關係中經常會出現未經徵求的建議,而這種建議又經常會給感情帶來負面影響。那麼,對於最親密的他們,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提出建議呢?


怎樣說你才會聽?如何在親密關係中提建議

Feng 教授提出的整合建議模型(The integrate model of advice-giving)認為,建議在對話中出現的順序很重要。把握好提建議的時機,會使對方感受到更多的善意和更少的威脅。

首先,在建議之前應當有適當的情緒支持。也就是說,提出建議之前,應當先安撫對方的情緒,讓他感到來自你的關懷和溫暖。同情、關切等心理支持能夠幫助對方緩解焦慮,減少悲傷、恐懼、憤怒等負面情緒,也可以幫助對方恢復自尊自信,提升解決問題的信心。因此,在提建議之前先提供適當的情緒支持,不但可以讓對方心情更好,而且可以營造一個良好的溝通氛圍,為接下來的溝通做好鋪墊。

其次,在提建議之前也應該先充分了解和分析對方遇到的問題。提建議的人通常會認為對方已經準備好接受建議,可是這種假設常常是不準確的。有時候即便是對方主動尋求建議,他也很可能根本沒有做好接受建議的準備。如果此時強行提出建議,很可能會得到負面反饋。因此,在提供情緒支持之後,提建議的人還應該充分詢問對方的情況,和對方一起分析遇到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供一些知識和信息補充。

雖然詢問情況和分析問題也是向他人提供信息,可是此類行為與提建議有本質不同。詢問情況和分析問題重在充分理解對方的情況,是引導對方充分地表達自己的面臨的困境,了解問題相關的細節,而提建議則是幫對方指出解決方法。Feng 認為,詢問情況和分析問題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因為只有在充分了問題的細節,建議提出者才可能利用充分的信息,更好地提出解決方案,而對方也會對建議質量有更高的評價,從而更願意接受建議。

適當的情緒支持和情況問詢分析為提建議做好了鋪墊,但這並不說明我們可以「想怎麼提就怎麼提」。Feng教授及同事在另一個研究中發現,提建議要注意方式方法。首先,我們應當充分照顧對方的自尊心。我們應當理解,向自己最親近的人訴說自己遇到的困境,本身已經是一件很傷自尊的事情了。試問,誰不想讓自己的家人朋友看到自己成功的一面呢?因此,在提建議時我們應該比日常對話更加禮貌和謹慎,盡量避免傷害對方自尊的表達方式。

此外,我們也應當用符合社會交往準則的方式提出建議。每一種親密關係都有符合社會交往準則的互動方式。比如,在我們的文化里,應當尊敬父母,與伴侶平等相處。在提建議時,我們也應當適當注意這些社交準則。如果像教育孩子一樣給父母、伴侶或者朋友提建議,那麼即容易傷害對方自尊,也可能使對方產生逆反情緒,不願意接受你的建議。

研究者也提到,在對方徵求建議的情況下,這些方式是更有效的。因此,我們在溝通過程中,應當充分了解對方意圖。如果對方並不需要建議,那麼只要提供情緒支持、幫助對方分析問題即可。如果對方真誠地向你詢問,那就說出自己的建議。充分了解彼此的需求是溝通的要義。怎麼知道對方需不需要自己的建議呢?如果是長期生活在一起的家人或伴侶,可以通過生活的經驗進行推測。如何推測不出,不妨禮貌地詢問對方:「你需要聽聽我的建議嗎?」這樣會比直接提出建議效果更好。

最後,親密關係中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作為建議提供者,我們應當理解對方的敏感:能說出自己的困難已經需要很大的勇氣了,我們不能再繼續傷害他的自尊。同時也要認識到,提建議並不是完全為了對方好,幫助對方解決問題也是在緩解自己的焦慮,提升自己的心理福祉。

作為建議接受者,我們也應該理解對方的焦慮是出於深切關心。他可能聽起來語氣急躁咄咄逼人,那並不是因為覺得你無能,而是發自內心地希望你早點擺脫困境開心起來。

參考文獻:

1. Feng, B. (2014). When Should Advice Be Given? Assessing the Role of Sequential Placement of Advice in Supportive Interactions in Two Cultures. CommunicationResearch, 41(7), 913–934. https://doi.org/10.1177/0093650212456203

2. Feng, B., Jang, J. Y., Kim, I., & Wang, B. (2017). Expla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grated Model of Advice-Giving in Supportive Interaction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Politeness and Normativene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65(4), 402–418. https://doi.org/10.1080/01463373.2017.1279676

3. Feng, B., & MacGeorge, E. L. (2006). Predicting receptiveness to advi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blem, the advice-giver, and the recipient. South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 71, 67–85.

Feng, B., & Magen, E. (2016). Relationship closeness predicts unsolicited advice giving in supportive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3(6), 751–767. https://doi.org/10.1177/0265407515592262

去知識分子網站看一看這些文章:

缺覺的現代人,請認真學習樹懶的智慧

http://m.zhishifenzi.com/depth/depth/3921.html

滴血檢測代謝物,簡易試紙就可做到

http://m.zhishifenzi.com/news/biology/3933.html

(長按複製上方鏈接,瀏覽器打開)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務合作請聯繫

business@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1500元買篇論文,自主招生誰在「走門道」?
不是魚,如何知道魚的快樂?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