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和漢人語言相貌都不同,為何《史記》還說他們同根同源
《史記·匈奴列傳》開篇即說:「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接著,《史記·匈奴列傳》對匈奴從先祖淳維開始,到冒頓單于,再到漢武帝時期匈奴各單于的譜系過程,以及匈奴與中原國家的關係,以及雙方在歷史上曾發生的各種戰爭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有名有姓,有時間有地點,有過程有結局,要說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是編造的,顯然誰也不服。
但是,匈奴確實在語言相貌、風俗習慣、著裝禮儀各方面都與中原漢族有明顯差異,這又怎麼理解呢?我們試著解釋一下。
( 匈奴部落群像)
第一,匈奴與中原漢族分開時間較早。
按照《史記》的記載,匈奴與中原漢族在夏朝就分開,到漢武帝的時候,已經差不多兩千年了。這麼漫長的時間裡,匈奴和中原漢族發展成不同的樣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匈奴與中原漢族生活地域不同。
匈奴生活在北方的草原、戈壁及寒冷地區。中原漢族則生活在氣候比較溫暖的平原與山地。這種地域的不同,讓他們的食物來源、生活習慣都截然不同。匈奴人的食物主要以肉、奶為主,中原民族主要以糧食為主;匈奴從事的勞動是狩獵和游牧,中原民族從事的勞動是種植。
勞動和食物的不同,自然讓兩個地方的人長成不同的樣子。我們經常會說一句話,兩口子在一起時間呆長了,就會長得一模一樣。只有幾十年的兩夫妻尚且是這個樣子,何況是兩千年不同的人。
(向中原進攻的匈奴單于)
第三,匈奴和中原民族缺乏生活融合。
我們從《史記》中的記載可以看出,匈奴和中原漢族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完全缺乏有效的交流和融合。更過火的事情是,從戰國到秦朝,中原漢族在邊境地方修長城,造一堵牆,人為地把兩個地方的人隔離起來。長期的隔離,兩個地方的人演變越來越往兩個方向發展。
第四,匈奴和中原漢族缺乏文化交流。
中原漢族在與匈奴打交道的時候,經常慨嘆匈奴人不識禮儀,中原的禮儀無法傳遞到匈奴去。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也特別講到了匈奴人不知禮儀。比如父兄死了娶父兄的妻妾;比如他們不以逃跑為恥,打敗了都逃;比如強壯男子都吃好的食物,老弱病殘都吃殘湯剩飯等等。
但我們也要看到,這些都是由於艱苦的環境造成的。就比如強壯男子吃好食物,老弱病殘吃殘湯剩飯,都是因為食物短缺。如果好食物給老弱病殘吃了,強壯男子就沒有力量去獲得更多的食物,這樣,整個部落就可能滅亡。所以,就算中原文化比較先進,他們也不敢學啊。
(史學家司馬遷畫像)
最後我們再說說司馬遷特別寫出匈奴是夏朝後裔的重要意義。
司馬遷是一個史學家,但他更是一個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寫《史記》的時候,經常會在《史記》裡面表明他的政治觀點。
漢武帝時期,對匈奴展開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其實司馬遷是並不贊成這樣窮兵黷武的。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因為漢武帝好大喜功的連年戰爭,已經給漢朝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司馬遷從譜繫上,釐清了匈奴和漢朝同根同源的關係,其實就是想提醒漢武帝,對待匈奴,不能一味用強,同室操戈。應該還有更好的處理地緣關係的辦法。
(參考資料:《史記·匈奴列傳》)
※如果朱標不死,並順利繼位,他是實力強勁的燕王朱棣的對手嗎
※康熙擒鰲拜,為什麼不用刀槍火器,而採取拳打腳踢的方式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