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水寒效應和風寒效應

水寒效應和風寒效應

我國有「數九寒冬」的說法,從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為一「九」,數滿九個「九」,便是「出九」,春暖花開便指日可待了。低溫本就讓人渾身打顫了,若是再給這份寒冷加上點兒「催化劑」,那就更是寒冷刺骨了。那麼,寒冷的「催化劑」是什麼呢?答案是風和水。

水寒效應

在介紹水寒效應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衣物保暖的原理。實際上,起保溫作用的並非衣物本身,而是衣物纖維間的空氣。保暖性好的衣物會鎖住空氣,減緩纖維間的熱空氣和外界的冷空氣間的對流避免因此而帶走熱量。熱絕緣性,是衣物保暖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

人即使在寒冷的環境中人體仍會持續的小量的排汗。當淋濕、落水、或大量流汗時造成衣服潮濕的情況下,水不僅會把衣服上的暖空氣層排擠掉使其失去保溫作用,保溫層被破壞後,熱傳導作用會更快地從人體上吸收很多熱量。同時,水汽的蒸發作用會帶走更多的熱量,因此人會感覺到比實際要冷。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水寒效應。

據測算,當身體潮濕時,身體所散失體熱的速度是身體乾燥時的25倍。這在酷熱的夏天是最有效率的降低體溫的方式,但是在冬季的低溫環境下,卻是造成失溫情況的最大助力。所以冬季保持身體的乾燥永遠都是從事戶外活動時穿著的最高指導原則。

風寒效應

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驗:走在街上,穿著的衣服感覺冷暖剛好適宜,這時突然起了一陣大風,頓時感覺周身寒冷,這就是風寒效應。風寒效應會影響我們對冷的感覺,導致溫度計的讀數與體感溫度有明顯的分別。在冬季期間,持續的強風天氣會令我們對冷的感覺來得更強烈。

人的體溫一般為36℃—37℃,在多數情況下會高於周圍環境氣溫,在無風或微風情況下,人體周圍的空氣分子交換很弱,這就在人體和大自然空氣之間,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過渡層。由於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這個過渡層就在貼近人體的表面起到了保暖的作用。可是,當空氣流動很快的時候,人體周圍的空氣保溫層便不斷地被新來的冷空氣所代替,並把熱量帶走。風速越大,人體散失的熱量越快、越多,人也就越來越感到寒冷。這就是在氣溫相同的條件下,颳風天比無風或微風時使人感到更寒冷的原因。

風寒溫度是描述風寒因素的單位,也就是你皮膚的感知溫度。當氣溫在0℃以上時,比如無風時為10℃,在3級風時,使人感覺氣溫為5℃,5級風時,人會感到氣溫象0℃時一樣;而當7級風時,人就會感覺到和-3℃時相同。因此,從以上實驗中大致可以計算出這樣的數據:當氣溫在0℃以上時,風力每增加2級,人的寒冷感覺會下降到3-5℃;氣溫在0℃以下時,風力每增加2級,人的寒冷感覺會下降6-8℃。

好消息是,風寒效應只發生在暴露在衣物之外的皮膚上,所以只要挑選合適的衣物,盡量減少裸露在外地皮膚,就能將風寒效應降到最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理知識精選 的精彩文章:

上帝遺留的調色板古太平洋最後一滴眼淚美麗的喀納斯
伏旱,是高低氣壓的較量

TAG:地理知識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