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楷書書體史

陳大中

––

兩漢的社會進步,推動著文化藝術的昌盛。日益繁忙的信息交流已使得書寫較篆書簡便的隸書不敷日常應用,雖然有應運而生的章草可以趨急,但是在莊嚴的場合還需要有—種更為簡潔規範的字體來為王政和經濟服務。在社會實踐的長期孕育下,一種新的漢字書體——楷書,在漢末誕生了。這種新的書體以其新生事物的強大生命活力,歷經魏、晉、南北朝的成長壯大到隋、唐極盛,成為佔據漢字主導地位且應用範圍最廣、使用歷史最長的現代漢字書體,在漢字實用領域與書法創作領域放射著奪目的光芒。

第一節 起源與形成時期

正、草之變一直是書體演變的誘因,而隸書的簡化則是楷書胚胎的母體。兩漢文化藝術的發達,促進著漢字書法的繁榮,專職書法家與民間書手在不同的領域進行著同樣的漢字進化實踐與藝術創造實踐。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帛書殘片中就可看出,早在西漢有些字如「文」、「信」等即已見楷書筆法端倪。在近年來出土的大量東漢簡牘中,這種筆法呈擴散形勢更是屢見不鮮,其為楷書權輿殆可無疑。即便在一些碑刻中如劾於東漢中平三年(168年)的《漢故觳喊長盪陰令張君表頌》中,不管是刻手的有意或無意,竟然將一部分典雅規範的隸書書丹用刀寫得成為面目全非而與簡帛書是那樣契和的楷書化筆法,絕不是一種孤立的或偶然的現象。以楷書著稱並有書跡傳世的書法史上第一位大書家是生活在東漢桓帝元嘉元年至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151—230年)的鐘繇,唐張懷瓘《書斷》稱其「真書絕妙」。宋《宣和書譜》也稱「西漢之末隸宇石刻間雜為正體,降及三國鍾繇者,乃有《賀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見於著錄的鐘繇楷書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賀捷表》,黃初元年(220年)的《調元表》,黃初二年(221年)的《薦季直表》(圖1)《力命表》以及年月無考的《宣示表》、《墓田丙合帖》等。雖然隸意猶存,但已是純然小楷。因為都是刻帖,或謂多系晉人、唐人臨寫摹刻而非鍾書原型。從書跡上分析,這些楷書用筆與結構還留有隸書的特點,態勢上還未完全突破隸書橫畫誇張、捺筆肥厚、總體呈寬扁之勢的模式,點畫關係處在由隸向楷的嬗變過程中,形態與空間關係尚未完全確定,故顯得稚拙和鬆散,但是其起筆的簡化與左低右高的欹側態已不是隸書而是新法了。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圖1:《薦季直表》

漢末至兩晉、南北朝期間的書法遺存中有大量體在隸、楷之間的碑石與墨跡。刻石如三國吳鳳凰元年(272年)的《吳九真太守谷郎碑》(圖2),西晉泰始六年(270年)的《晉明威將軍南鄉太守郭休碑》、東晉大亨四年(405年)即義熙元年的《晉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寶子碑》(圖3)、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等時期的罔山《雞嘴石刻經》、北齊清和三年(564年)的《造阿彌陀蓮座題記》等,以及一些墨跡如1901年至1908年陸續在新疆古樓蘭遺址發現的大量木簡殘紙中西晉楷書寫本《三國志》殘卷、1965年新疆吐魯番安加勒克故城發現的晉寫本楷書《吳書·孫權傳》等都顯現出了由隸書的簡化與草寫向楷書轉變的演化痕迹。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圖2:《吳九真太守谷郎碑》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圖3:《爨寶子碑》

第二節 發展時期

漢字書法的書體嬗變並非簡單地呈篆——隸——楷等單線演進的模式,而是呈複雜的複線多維演變。

一、晉代楷書

在楷書發展的歷史上,以東晉王羲之為代表的書家群無疑是最令人矚目的革新派。東晉時期,書法藝術已進入高度自覺的時代,尤其是草、行、楷三種書體突破了舊的模式的羈絆,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令人耳目一新。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人。一般認為生於西晉太安二年,卒於東晉陞平五年(303—361年),官至右將軍會稽內史,故稱王右軍。以其革故出新的楷、行、草書的輝煌成就被尊稱為「書聖」。在今天能夠見到的王羲之傳世楷書作品,都是後人的摹本和臨本,著名的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與鍾繇的小楷《賀捷表》、《宣示表》諸帖相比,王羲之楷書在用筆、結體、意蘊上的技巧與追求已有明顯的不同。王羲之的楷書簡化了起筆與收筆,橫畫不再誇張,主筆多表現在豎畫上,字形方整,意態典雅,結構嚴謹而更注重點畫在筆勢與筆意的內在呼應。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小兒子,聰穎而具膽識,紹述家法而銳意創新,曾勸父親改革書體。其小楷如《洛神賦》(圖4)則更加疏簡迅直,點畫起收精神外露,在楷書發展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事實上,東晉時期,在二王周圍有一個有著共同革新思想的書家群,這是王羲之楷書及行書、草書改革成功的重要基礎。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圖4:《洛神賦》

二、南北朝楷書

南朝宋、齊、梁、陳因受禁碑餘波影響,石刻存世甚少,著名的有劉宋大明二年(458年)的《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龍顏碑》(圖5),簡古勁險,雄渾威重,尚含隸書意味。劉宋大明八年(464年)的《劉懷民墓誌》,稚拙蕭散,收放自如。蕭齊永明年(487年)的《劉岱墓誌》莊重典雅,筆法精緻。蕭梁天監十三年(514年)摩崖刻石《瘞鶴銘》(圖6),字勢寬綽,豐力多筋,雄厚峻宕,質樸自然。天監十三年(514年)的《王慕韶墓誌》筆法勁健,結體謹嚴。蕭梁普通年間的《始興忠武王蕭十詹碑》體勢開張,傲岸豐贍。陳光大二年(568年)的《新羅真興大王巡狩管境碑》古茂樸拙,意態天真。陳太建二年(570年)的《衛和墓誌》淳厚寬和,古雅沉凝。梁、陳書跡世不多見,楷書尤少,存世碑刻愈顯珍貴。在北魏楷書中,龍門造像居於重要位置,它與邙山墓誌共同構成了以洛陽為中心的北魏楷書軸心系統。龍門造像系分布在河南洛陽城南伊河人口處兩岸的西山(龍門山)和東山(香山)的石窟群。自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開鑿,延續至北宋,歷時四百餘年。現存石窟一千三百五十餘個,佛龕七百八十多個,造像九萬七干余尊,題記三千六百八十餘種,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數量之多,舉世罕見。其中北魏造像題記約二干種,其書法風貌有著相近的基調,又有著不同的個性,面貌鮮明,異彩紛呈。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圖5:《爨龍顏碑》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圖6:《瘞鶴銘》

《龍門二十品》以其風骨峻朗,方整雄強,斜畫緊結,用筆刻露而著稱。當我們逐晶進行分析時就會發現書與、契刻這兩大要素在碑石中的支配地位。書刻俱佳、書刻俱劣,或此優彼劣、彼優此劣等都會影響到碑石完成後的最終視覺效果。在臨習碑刻書法時,既要留意到刀刻對筆法的影響,又要善於發現和捕捉刀趣給用筆帶來的意外效果,使其成為藝術學習與創造的借鑒。

除了龍門刻石之外,中州地區尚有大量北魏刻石名晶,其中有些對後世影響巨大。

《中嶽嵩高靈廟碑》(圖7),刻於太安二年(456年),石在河南登封中暑廟。質樸古拙,率意真放,遒邁而略帶稚氣。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圖7:《中嶽嵩高靈廟碑》

《吊比干文》,全稱《孝文皇帝吊比干墓文》,考為太和十八年(494年)刻,現存河南汲縣比干廟者為宋代摹刻。瘦峭雋整,似平實險,雖體勢縱長而隸意猶存。

洛陽為北魏統治集團墓葬最為集中的地區,尤其是元氏宗室的墓誌,幾乎都是書寫水平極高的楷書,它們以邙山地段出土的大批墓誌為代表,這些官方崇尚的標準楷書形成了顯示皇室尊貴典雅氣派的「邙山體」,從中可以看到北魏文人書家的楷書整體風格與審美取向。

北魏楷書除中州書風之外,山東境內諸刻是為大宗,雲峰諸山刻石以其雄放宕逸的典型風格,成為楷書中的重鎮。康有為將魏碑分為三大類型,「魏碑大種有三:一曰龍門造像,一曰云峰石刻,一曰岡山、尖山、鐵山摩崖,皆數十種同一體者。《龍門》為方筆之極軌,《雲峰》為圓筆之極軌。二種爭盟,可謂極盛。」(《廣藝舟雙楫·餘論第十九》)。

雲峰諸山石刻系指分布在山東掖縣的雲峰山、太基山,平度的天柱山和青州的玲瓏山中北魏至北齊間的摩崖刻石。北魏刻石多為做過國子祭酒、秘書監加平南將軍的鄭道昭所書。雲峰山現存刻石約20種;天柱山現存刻石7種;太基山現存刻石17種;玲瓏山現存刻石5種。主要代表作品有《鄭羲上下碑》(圖8)等。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圖8:《鄭文公碑》

《鄭羲下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使持節督兗州諸軍事安東將軍兗州刺使南陽文公鄭君之碑》,碑在雲峰山。《鄭羲上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碑在天柱山。兩碑同刻於永平四年(511年),合稱為《鄭文公上下碑》。書法骨力雄健,氣象堂皇。用筆圓轉婉通,結體舒放自然,熔篆陶隸極具模範典型之品格。

山東境內北魏楷書刻石著名的尚有多種,如《張猛龍碑》等。

《張猛龍碑》(圖9),全稱《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碑》,刻於正光三年(522年),石在曲阜孔廟。《張猛龍碑》為北魏楷書名晶,結構精絕,整煉沉雄,用筆瀟洒,方圓兼備。康有為盛讚:「《張猛龍》如周公制禮,事事皆美善。」(《廣藝舟雙楫·碑評第十八》)「……結構為書家之至,而短長俯仰,各隨其體。」(《廣藝舟雙楫·餘論第十九》)。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圖9:《張猛龍碑》

《馬鳴寺碑》,全稱《馬鳴寺根法師碑》,刻於正光四年(523年),石在樂安大王橋。厚折雋波,宕逸銳發,因字立形,縱橫自如。

北魏楷書名晶尚有分布在陝西、河北等地的如《石門銘》《崔敬邕墓誌》等,皆為一方典型。

《石門銘》(圖10),刻於永平二年(509年),原在陝西漢中石門,為摩崖刻石。後因水利工程移至漢中博物館。書法蕭散超逸,參差錯落,用筆真率多篆意;結體開張而又收放自如。《張玄墓誌》;全稱《魏故南陽太守張玄墓誌》,清代因避諱曾改稱《張黑女墓誌》,刻於普泰元年(531年),原石已不知下落,傳世僅存明拓剪裱孤本,今藏於上海博物館。《張玄墓誌》是北魏末年極具特色的楷書類型,氣度雍容,姿態俊秀,字取橫式而又隨勢變化,筆法純熟而又蘊含古意、字勢內斂已開初唐先聲。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圖10:《石門銘》

《崔敬邕墓誌》,全稱《魏故持節龍驤將軍督營州諸軍事營州刺史征虜將軍太史大夫臨青男崔公之墓志銘》,刻於熙平二年(517年)。清初於河北安平出土,不久即佚失。《崔敬邕墓誌》亦為北魏後期楷書傑作。清何義門跋語曰:「人目初似丑拙,然不衫不履,唐人終莫能及。」

北朝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楷書刻石存世較少,《崔景播墓誌》等數種更覺珍貴。

東魏《崔景播墓誌》,全稱《魏故鎮遠將軍崔府君墓志銘》,刻於武定元年(543年),1963年河北博野出土。筆畫瘦勁,體勢稍扁,散漫自由。

東魏《敬使君碑》,全稱《敬顯雋修禪靜寺碑》,亦稱《禪靜寺剎前銘》,刻於興和二年(540年),石在河南長葛。清楊守敬《平碑記》謂碑陰沉青崖跋云:「余謂六朝正書多隸體,此獨有篆意,古意精勁,不肯作一姿媚之筆,自是老成典型。若謂歐、褚前驅,恐不相及,而亦不必祖歐、褚也。」

西魏《中興寺碑》,全稱《白實造中興寺石像碑》,刻於大統三年(537年),原石下落不明。碑刻倔強瘦硬,給人以險仄局促之感。

北齊《元賢墓誌》,全稱《大齊故使持節都督楊懷穎徐兗五刺史驃騎大將軍太府卿山鹿縣開國伯洛川開國子安次縣都卿男元使君墓誌》,刻於天保二年(551年),河南安陽出土(一說河北磁縣)。用筆峻利爽捷見真情,結體端莊嚴明有拙趣。

北齊《伹徠山文殊般若經》(圖11),為大字摩崖刻石,在山東泰安徂徠山映佛岩。渾厚豐腴,頗多隸意。山東、河北境內北齊楷書尚有多處,皆以其隸意濃重、豐腴厚澤的獨特風格成為北朝書法大宗。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圖11:《伹徠山文殊般若經》

北周《時珍墓誌》,全稱《偽齊在京為前玉釋褐辟任齊安感戍主俗贈車騎將軍時珍墓誌》,刻於宣政元年(578年),清光緒七年(1881年)山東諸城出土,現存西安碑林。書法結構稚拙,筆法率真,隨意坦然,若不經心。

北朝書法除刻石之外,歷年考古發現的寫經、文書已十分可觀。寫經書法被稱為「經生體」,這種技術特徵很強的小楷自魏晉,經南北朝至唐宋一直流傳有千年之久,自可為楷書的一支勁旅。

第三節 鼎盛時期

南北朝楷書的絢麗多姿與技法的逐漸完備為楷書走向輝煌奠定了基礎,由隋至唐是楷書達到極盛的一個歷史節點。其主要表現有三:一是楷書在技法上的高度成熟與創作走向程式化;二是典型書家的典型楷書風格作為一種模式的確立;三是以書法家個人楷書風格的形式特徵作為書體流派並以個人名命楷書風格類型的社會文化現象。

一、隋代楷書

隋代國祚不長,書家實與南北朝難以斷分,在眾多的存世碑刻中,若以楷書名作而論,則以《龍藏寺碑》、《董美人墓誌》等為翹楚。

《龍藏寺碑》,開皇六年(586年)刻,石在河北正定龍興寺,被譽為「隋碑第一」。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稱「其書方整有致,為唐初諸人先鋒」。清劉熙載《藝概·書概》曰:「隋《龍藏寺碑》,歐陽公以為字畫遒勁,有歐、虞之體。」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圖12:《龍藏寺碑》

《董美人墓誌》,開皇十七年(597年)刻,清嘉、道年間出土於西安,後毀於戰火,僅存拓本。用筆勻稱精整,結構平和中寓靈動,舒妙妍放,脫盡北朝舊風,展現隋楷新姿。

《蘇慈墓誌》,仁壽三年(603年)刻。峻嚴方飭,莊重遒美,溫和中時透剛勁,已開唐初楷書先河。

智永《真草千字文》有墨跡本及石刻本。智永為二王書法傳人,《真草千字文》的楷書工穩中寓機警,端莊中透靈動。人筆鋒穎軌跡利落,行筆圓潤多姿,收筆嚴謹,意態自如。 隋代寫經體楷書更趨整飭,如大業四年(608年)的《大般涅槃經》等,精熟練達,冷峻工整,體現著職業書手的嫻熟技法與書風。

二、唐代楷書

唐承漢制以書取仕,仿晉置書學博士而又創立專門書學,故書法專門教育至唐而全備。除國子監設書學作為最高書法教育機構之外,尚有太學高等學院和弘文館等政府機構也在培養高級書法專門人才。在唐代,選舉人仕的一個條件便是「楷法遒美」(《新唐書·選舉志下》),這便是唐代楷書法度與技巧受到高度重視的時代背景。

歐陽詢(557—641年),字信本。仕隋為太常博士,人唐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勃海縣男。楷書研緊峻拔,森嚴險厲,用筆瘦硬崛健,結體取縱勢,氣息內斂,世稱「歐體」。傳世楷書代表作有《皇甫誕碑》、《化度寺邕禪師塔銘》、《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溫彥博碑》、《房彥謙碑》等。其四子歐陽通承繼家法而險峻過之,父子齊名號稱「大小歐陽」,傳世楷書代表作有《道因法師碑》、《泉男生墓誌》等。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入唐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於。楷書姿榮秀出,剛柔咸嚌,用筆溫潤遒麗,結體安詳靜穆。傳世楷書代表作有《孔子廟堂碑》(圖13)、《昭仁寺碑》、《破邪論序》等。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圖13:《孔子廟堂碑》

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官至尚書右僕射,封河南郡公。楷書綽約疏瘦,婉媚勁逸,用筆清健遒美,結體舒展蕭朗。傳世楷書代表作有《伊闕佛龕碑》、《雁塔聖教序》(圖14)、《房玄齡碑》、《孟法師碑》、《陰符經》、《倪寬贊》、《靈寶度人經》、《千字文》、《賜觀帖》等。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圖14:《雁塔聖教序》

薛稷(649—713),字嗣通。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封晉國公。與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並稱「初唐四大家」。楷書纖瘦疏通,清簡濟亮,用筆遒麗多姿,結構寬綽沖和。傳世楷書代表作有《信行禪師碑》、《洛陽令鄭敞碑》等。

薛曜(生卒年不詳),官至正諫大夫。楷書瘦硬有神,用筆細勁,結體疏朗。傳世楷書代表作有《萬歲登封元年祀壇碑》、《夏日游石淙詩並序》、《秋日宴石淙序》等。

徐浩(703—782年),字季海,官至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封會稽郡公。楷書傳家法,嚴謹整肅,用筆沉著,結體穩健。傳世楷書代表作有《不空和尚碑》、《大證禪師碑》等。

顏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楷書至顏真卿又為一變,由初唐的瘦健變為豐腴。端莊雄偉,氣勢開張,世稱「顏體」。宋蘇軾稱其「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後之作者,殆難復措手。顏真卿楷書用筆典重遒健,圓厚碩壯,結構外緊內寬,方嚴端嵬。傳世楷書代表作有《多寶塔碑》、《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元結碑》、《郭家廟碑》、《宋撩碑》、《李玄靖碑》、《八關齋會報德記》、《東方朔畫贊》、《麻姑仙壇記》、《大唐中興頌》等。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圖14:《顏氏家廟碑》

柳公權(778—865年),字誠懸,官至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後以太子太保辭官。楷書骨棱特出,勁拔威嚴,世稱「柳體」。用筆勁媚而富彈性,結體極具法度。傳世楷書代表作有《大達法師玄秘塔碑》、《神策軍記聖德碑》、《西嚴王李晟碑》、《馮宿碑》、《義陽郡王苻璘碑》等。

第四節 衰退式微時期

楷書在歷經了唐代的高峰期之後,開始步人了平緩地發展階段,宋、元楷書餘韻漸消,明、清過多地傾心於科舉人仕逼使楷書走向千人—面、千手雷同的「台閣」、「館閣」而無力自拔。缺少藝術個性和生命活力的這類楷書幾乎窒息了有才能的書法家的藝術生命。由於唐代楷書巨大的影響力,以致後代書家很難擺脫前輩大師們的籠罩,又由於宋代以後帖學的倡導,行草書備受青睞,其間以楷書為後來稱道者寥若晨星,可數者僅有蘇軾、趙孟頫、文徵明等人。這種委頓不振的進程直到清末的碑學興起。清末楷書求異創變不僅僅使楷書擺脫了長期困惑,也為楷書藝術創造如何可能進入現代藝術語境提供了成功的啟示。

蔡襄(1012一1067年),字君謨,官至端明殿學士。楷書追蹤前賢,謹守法度,淳厚婉麗,蘊藉端和。傳世楷書代表作有《劉奕墓碣攻》、《萬安橋記》、《早錦堂記》等。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累官禮部尚書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學士。楷書取法徐浩、顏真卿等而能白出新意。用詫肥厚跌宕,結體茂密自然。傳世楷書代表作有《表忠觀碑》、《真相皖釋伽舍利塔銘》、《豐樂亭記》、《醉翁亭記》、《宸奎閣碑》、《羅池廟融送杵辭碑》等。

趙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皇帝,在位二十五年楷書學薛稷而變法自創「瘦金體」,如簪花仕女,婀娜俏麗。傳世楷書代表作有《大觀聖作碑》、《夏日詩帖》(圖15)等。金章宗完顏碟(1168-—1208年)專師趙佶瘦金體可謂有成,聊備一格。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圖15:《夏日詩帖》

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人元後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楷書於歐、顏、柳諸大家之外另闢蹊徑,四百年後能與唐賢比肩者,唯元代之趙氏,純和灑落,秀美雋麗,世稱「趙體」。用筆嫻雅滋媚,結體靈動活脫。傳世楷書代表作有《妙嚴寺記》、《妙玄觀重修三門記》(圖16)、《洛神賦》、《帝師膽巴碑》、《仇鍔墓誌》等。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圖16:《妙玄觀重修三門記》

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號枝山。楷書精謹古雅,尤以小楷稱善。傳世楷書代表作有《敘字帖》、《臨黃庭經卷》、《諸葛孔明出師表》、《松林記》、《毛珵妻韓夫人墓志銘》等。

文徵明(1407—1559年),原名璧,以字行後更字徵仲,別號衡山。楷書有盛名,尤精於小楷。明王世貞《藝苑卮言》稱「待詔以小楷名海內」,「楷法絕精工」。傳世楷書代表作有《顧春潛傳》、《楷書千字文》、《金剛經卷》、《離騷經九歌冊》等。

王寵(1494—1533年),字履仁,後宇履吉,號雅宜山人。傳世楷書代表作有《東方朔畫贊冊》、《琴操十首》(圖17)、《聖主得賢臣頌》、《前後赤壁賦》等。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圖17:《琴操十首》

第五節 復興時期

清代碑學倡起,六朝碑版備受推崇,加之社會的動蕩與變革對人們思想觀念帶來的衝擊,使書法家在藝術思想發生急劇變革的背景下更加註重書法藝術的形式表現與個性追求,進入了一個以藝術本位作為思想、理論支撐的時期。

金農(1687—1764年),字壽門,又字司農、吉金等,號冬心,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書法由碑版而來,著意變化,生拙凝重,自稱「漆書」。楷書用筆方扁,圭角時露,結體無拘無束,一任自然,可謂獨出機杼,遺世獨立。傳世楷書代表作有《消寒詩序冊》(圖18)、《題孫祖同山水卷》等。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圖18:《消寒詩序冊》

錢灃(1740—1795年),字東注,又字約甫,號南園。喜用硬毫寫顏楷而個性特出,倔犟雄偉,肉豐骨健。傳世楷書代表作有《贈述翁太親翁軸》、《王應麟困學紀聞句》等。

何紹基(1799—1873年),字子貞,號東洲,又號媛叟。自稱楷書「由北朝求篆、分人真楷之緒」。以回腕執筆法著意用筆的澀逆和誇張線條的提按頓挫使其楷書流動跳躍,別開生面,具有強烈的形式感與個性。傳世楷書代表作有《鄧石如墓志銘》、《祁大夫字說》、《西園稚集圖記》等。

張裕釗(1823—1894年),字廉卿。楷書將魏碑與歐體嫁接,外方內圓,凝重聳峙,自成一家。傳世楷書代表作有《南宮縣學記》、《千字文冊》、《滕王閣序》等。

之謙(1829—1884年),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納叔,號悲竹,書畫篆刻均享大名。書法出北碑而糅合篆、隸,楷書用筆出鋒鋪毫,結體橫密,頗具冷媚生動之姿。傳世楷書代表作有《抱朴子語軸》、《南唐四百九十六字》(圖19)等。

陳大中:楷書書體史

圖19:《南唐四百九十六字》

清代諸家楷書與魏晉的古樸、南朝的稚拙、隋唐的法度森然、宋元的柔美、明代的雅緻截然不同,對傳統楷書的解構,使得楷書在意蘊、形態、用筆、結構、章法等都有著強烈的時代感與藝術個性。清代楷書崇尚外在形式的特異,崇尚技巧的新變,崇尚性情的袒露與情感的宣洩。清代書家於楷書藝術創造中以其逆向思維的敏銳,或由用筆變化,或由用墨變化,或由結體變化,或幾種方法兼而用之,使式微的楷書重新振興,並為楷書的創新提供了極好的範例。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本煥抄經獎」緣起|主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端午特輯|名家筆下的端午節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