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末皖南鎮研究初探(上)

清末皖南鎮研究初探(上)

原標題:清末皖南鎮研究初探(上)


清末皖南鎮研究初探(上)

童達清


微信版第362期


古代皖南地區統一的軍事機構,唐以前無考,唐朝始設立宣歙池節度使,楊吳、南唐迄兩宋有寧國軍節度使,元朝各路設萬戶府,明朝設徽寧兵備道。滿清統一皖南後,曾短暫設寧國鎮,由胡茂禎任總兵官,以鎮壓皖南人民的反抗,政局穩定後即撤銷。後在各府州長期駐紮綠營兵,即寧國營、徽州營、池州營、廣德營、蕪采營。然皖南五營各自獨立,只屬操江巡撫(安徽巡撫)、兩江總督節制。直至咸豐年間,因為鎮壓太平軍的需要,才重新設立皖南鎮,以統轄皖南四府一州之軍事。清末,皖南鎮撤銷,其存在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


皖南鎮是清後期在皖南地區設立的重要軍事機構,但歷來系統記述皖南鎮的文獻資料很少;清末民初政局不穩,社會動蕩,皖南各府縣方誌多未修繕,雖有一二續修者,對皖南鎮也多未涉及,或一筆帶過,僅光緒《安徽通志》、《皖政輯要》稍有記錄。本文擬就皖南鎮設立的原因、過程、營制及歷任總兵等,對皖南鎮作一初步的梳理探討。


一、皖南鎮設立的原因與實質


咸豐三年(1853)六月,太平軍佔領安慶,安徽省署遷往廬州(今合肥市),再加上太平軍封鎖長江水道,皖南各屬與江北信息梗塞,政令往往不能通達,或延遲數月之久。「文書往返必經江蘇、浙江兩省,動輒月余。」① 「徽、寧、廣三屬,幾為巡撫號令所不及。」②


隨著太平軍逼近皖南,皖南地區直接成為江浙的戰略屏障,地位愈顯重要。清政府為了保住江浙這一財賦之區,也認識到必須加大對皖南兵力、財力的投入,力保皖南不失。因此,咸豐四年(1854),在浙江巡撫黃漢臣的建議下③,清政府將皖南地區暫劃歸浙江巡撫管轄。


皖南自劃歸浙江省管轄後,兵、餉雖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證,但也帶來了許多問題:

(1)皖南四府一州(寧國府、徽州府、太平府、池州府、廣德州)不相統屬,缺乏統一、就近的戰爭指揮機構;離浙江省會仍很遙遠,戰事緊張,戰機稍縱即逝,若事事請示,必將延誤戰機,勢不可行。


(2)浙江巡撫對皖南官吏雖有管轄權,卻無人事任命權,「管理之賢否,皖撫不及知,浙撫雖知之,而無黜陟進退之柄,亦難越俎而謀。」④自然削弱了對地方官吏的震懾力。


(3)浙江所派兵勇至皖南「剿匪」,由於人地生疏,勢必動受掣肘,甚至產生摩擦;客兵作戰,也難盡心儘力。⑤


(4)自太平軍起,清政府財力驟現緊張,浙江省賦稅加重,既要供應朝廷,又要應付皖南,浙省財力也未免捉襟見肘。或者說,在新任浙江巡撫何桂清看來,皖南已成為浙江財政的沉重包袱。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何桂清提出在皖南設立一方面大員,以專節制,用以有效地抵禦太平軍的進攻,穩定皖南大局。隨即,兵部侍郎沈兆霖於咸豐五年(1855)六月初上奏朝廷,建議設立皖南巡撫,以收「皖撫得專心於江北,浙撫亦不至牽制於皖南」之效。⑥六月十三日,咸豐帝批覆,令軍機大臣奕?等商議該奏的可行性。


經過近半個月的討論,奕?等否決了沈兆霖設立皖南巡撫的提議,而採取了折衷的辦法,即仿福建台灣道例,改安徽寧池太廣道為皖南道,以專民政,新設皖南鎮,以專軍令。由於寧國府地處皖南中心,因此,新設的皖南道、皖南鎮均將治所設於寧國府城。⑦


浙江巡撫何桂清的提議聽起來冠冕堂皇,似乎無懈可擊,但究其實,是有著很大的私心的,其實質無非是想擺脫皖南這一財政包袱。明眼人一眼便可看穿其用心,正如兵部尚書許乃普所言:「自何桂清撫浙後,欲卸其責,請設皖南鎮以專責成,而皖浙氣脈從此截斷矣。雖彼此公文可以關會,而呼吸究不能通。」⑧


清廷統治者其實也是心知肚明,因而在皖南鎮、道設立之初,就一再告誡浙江巡撫何桂清:「今既暫假皖南道、鎮事權,地方自有專屬,恐浙省視為鄰境,轉以越俎為嫌,而該鎮、道等草創規模,或兵餉不能應手,或員弁不敷差委,勢不能向常州、廬州遠請徵調。應請飭下浙江巡撫,凡有協防籌餉事宜,仍照現辦情形,會同妥辦,不可稍存推諉。該鎮、道應行商辦事件,亦令就近詳商,俾免稽滯。其防剿機宜、團練要務、錢糧之虛實、官吏之賢否,除責成該鎮、道專辦外,仍准浙江巡撫隨時稽查,核實舉劾,以佐兩江總督、安徽巡撫所不及。如此互相援應,庶事權各有專責,而畛域仍不遽分,於皖南全局、浙省邊防均有裨益。」⑨


皖南鎮、道的設立,對於統一皖南軍政雖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此時皖南地區到處是戰火紛飛,清軍與太平軍已形成拉鋸戰,皖南鎮、道雖擁有專權,但無兵無餉,又何從施其計?其惡劣後果不久就顯示出來。特別是胡興仁任浙江巡撫後,「以為浙中自謀不暇,弗為鄰境調兵籌餉。」⑩結果皖南防軍兵、餉兩缺,「據鄧紹良奏,兵勇缺餉,賊眾分撲孤山壩、鴉山各營,於十月二十三等日先後潰失,並有因索餉嘩鬧之事。是鄧紹良所部一軍,其勢已成渙散,」咸豐帝雖嚴令浙江巡撫胡興仁「設法籌措,……源源解赴徽寧軍營,毋得藉詞耽延,致有貽誤。」○11但為時已晚,咸豐八年(1858)十一月,清軍在灣沚彈盡糧絕,遭遇了在皖南的第一次大慘敗,總兵戴文英戰死,提督鄧紹良自焚而亡。○12浙江候補道、籌辦皖南糧台許烺,自以為有胡興仁庇護,更是藉機多方拖延糧餉,「置身事外,若罔聞知,甚且藉詞請餉,赴浙回籍。在台供職之日,歲不及半。」?因此遭皖南道鄧瀛多次彈劾,而清廷卻各打五十大板,只是將二人分別調職了事,「清廷之不分皂白可見。」?清軍在皖南戰事初期始終處於被動防禦,屢失重地,是和這一時期的浙江巡撫消極推諉分不開的。


(作者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韓愈文化研究會理事,安徽省文史資料學術研究會理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徽商在浙江蘭溪的經營特色和管理創新(上)
「郵」說新四軍中「四大將」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