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傳統文化:走進唐詩宋詞,飽覽秋日的山、水、風、月

傳統文化:走進唐詩宋詞,飽覽秋日的山、水、風、月

金風送爽,秋色怡人。秋,不僅帶來絢爛多姿的美景,也賦予人們無窮無盡的詩意。秋風、秋月、秋雨、秋菊……一個個秋之意象,寄託了詩人多少情絲與感懷。在這個秋高氣爽的時節,讓我們到唐詩宋詞里走走,一起欣賞或清新、或唯美、或淡雅、或濃郁的秋色。

秋風


傳統文化:走進唐詩宋詞,飽覽秋日的山、水、風、月


秋風引

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的《秋詞》滿懷豪情地讚頌秋之美好,並將這無形的詩情寄託於有形的美景——「晴空一鶴排雲上」。同樣,他的這首《秋風引》也將飄渺無形的秋風通過可聞可見的雁群、庭樹來呈現。而風吹庭樹之聲原本人人都聽到,卻為何說孤客「最先聞」?明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孤客之心,未搖落而先秋,所以聞之最早」。也許正是由於獨在異鄉之人心懷歸思之情與羈旅之愁,才會對時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秋風,你將雁群送往南方,你吹得庭樹沙沙響,你也吹進了孤客的心房。

秋月


傳統文化:走進唐詩宋詞,飽覽秋日的山、水、風、月


望江南

宋?王琪

江南月,清夜滿西樓。雲落開時冰吐鑒,浪花深處玉沉鉤。圓缺幾時休。

星漢迥,風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搖落恨,素娥應信別離愁。天上共悠悠。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吟詠秋月的詩詞很多,且各有各的風格氣韻。如本詞中的秋月就不同於王昌齡《從軍行》中「高高秋月照長城」那般蒼茫壯闊,而是呈現出江南月的含蓄、婉約、柔美之態。月有陰晴圓缺,時而如冰鑒撥開雲層照耀天宇,時而如玉鉤沉落在江心浪花綻開之處;而人亦有悲歡離合,那離別的愁苦、纏綿的思緒原本就是人間天上「共悠悠」……本詞中用「吐」、「沉」這兩個字分別將常用來形容明月的「冰鑒」、「玉鉤」從中間隔開,組成「冰吐鑒」、「玉沉鉤」,十分清麗脫俗,匠心獨運。

秋山


傳統文化:走進唐詩宋詞,飽覽秋日的山、水、風、月


長安秋望

唐?杜牧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詩詞中的秋山,大多為秋日登高望遠所見之景,山峰、天空、雲霞、落日、樹木等形成一幅色彩鮮明的風景畫。而這首詩描寫的,亦是登高遠望中的秋色,其特別之處在於「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一句,那峻拔的高山彷彿要與秋色比一比誰的氣勢更高,如此,方以有形的南山烘托出了秋色的高遠無際。而那山上的樹木經霜後越發高聳、明凈的天空纖塵不染更顯遼闊,這些情景將秋之高遠展現得淋漓盡致,而這高遠,不也是作者此時的心境嗎?

秋水


傳統文化:走進唐詩宋詞,飽覽秋日的山、水、風、月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二)

唐?賈至

楓岸紛紛落葉多,洞庭秋水晚來波。

乘興輕舟無近遠,白雲明月吊湘娥。

在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與李白、裴九兩位好友同游洞庭湖。岸上楓葉紛紛飄落,更顯出秋風之緊、秋意之濃,澄澈的湖面蕩漾著粼粼波光,天空與湖水組成一片清明的天地。三位友人泛舟湖上,興緻勃勃,望著白雲與明月浮想聯翩,任由一葉扁舟隨水漂流,無限詩意便湧上心頭。

秋雨


傳統文化:走進唐詩宋詞,飽覽秋日的山、水、風、月


聲聲慢?秋聲

宋?蔣捷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描寫「秋景」的詩詞不勝枚舉,但專詠「秋聲」的詩詞卻並不多見。這首詞通篇描寫秋聲,十分清雅別緻。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展現了從夜晚到黎明的不同秋聲,首先是雨聲夾雜著風聲,接下來便是更聲、鈴聲、角聲、蛩聲、雁聲……在這首凄美動人的交響樂中,雨聲則是主旋律。秋雨淅淅瀝瀝地下著,延綿不斷;詞人安安靜靜地聽著,未曾合眼。一層秋雨一層涼,點點滴滴彷彿訴說著詞人心頭的愁意。

秋雁


傳統文化:走進唐詩宋詞,飽覽秋日的山、水、風、月


漁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之句。相傳北雁南飛,到達衡陽則停止,衡山的回雁峰由此得名,衡陽亦有「雁城」的雅稱,本詞中也有「衡陽雁去」這一說法。秋日的邊塞之地,層層山嶺、長煙落日、滿地白霜,無一不呈現荒涼肅殺之態,而軍中的號角聲、悠揚的笛聲此刻聽來更有凄涼之感。就連群雁也展翅高飛,去往南方避寒,毫無留戀之意,眼前所見與心中所感,都被作者用一個「異」字呈現了出來。

秋霜


傳統文化:走進唐詩宋詞,飽覽秋日的山、水、風、月


秋下荊門

唐?李白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

原本樹木蒼翠、綠意盎然的荊門山,因秋來霜下而草木凋零,空空蕩蕩。但若不是因為山中的空曠,又怎能顯出江面的開闊呢?「霜落荊門」的秋景在詩人李白眼中毫無蕭瑟衰頹之感,也許是因為詩人正在遠遊途中,對遠方的名山佳水充滿了嚮往和期待,因此看到這一片山明水凈的秋色,心中也十分歡欣愉悅。

秋露


傳統文化:走進唐詩宋詞,飽覽秋日的山、水、風、月


日暮

唐?杜甫

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

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頭白燈明裡,何須花燼繁。

牛羊從山野歸來,家家戶戶柴門緊閉。月朗風清的秋夜,泉水從石壁上潺潺流過,露珠凝結在草根之上,如水晶般晶瑩剔透。皎潔的明月、寧靜的村莊、如畫的美景,卻並非自己的家園,此刻,詩人不禁觸動了思念故鄉之情。

秋葉


傳統文化:走進唐詩宋詞,飽覽秋日的山、水、風、月


清平樂

宋?晏殊

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闌干。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

古人有言:「西方為秋而主金,故秋風曰金風也。」這首詞以疊詞「細細」形容金風,呈現出秋風柔和的一面,以「葉葉」二字連用,細膩地描繪出梧桐葉一片片漸漸飄落的景色,安靜而從容。作者運筆輕靈,令讀者身臨其境,回味無窮。

秋菊


傳統文化:走進唐詩宋詞,飽覽秋日的山、水、風、月


菊花

唐?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讚頌菊花堅貞、高潔的詩詞俯拾即是,而詩人則道出了他喜愛菊花的原因——此花開盡更無花。是啊,當菊花開盡,便也無花可賞,人們自然要將這愛花、惜花之情都獻給菊花。當然,菊花歷盡風霜而後凋的品性、「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的傲骨,也足以令世人感慨、憐愛、敬服。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殺雞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殺業!
學佛人心理與行為上要建立的第一步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