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全社會對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刻不容緩。岩畫保護與傳承如今不只是文物部門一家在做,一些地方政府以自己的能力加大了力度,寧夏賀蘭山《世界岩畫館》、內蒙古烏海市在上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行了一步,而且做得非常好,值得借鑒。一年一度的賀蘭山岩畫藝術節,在《世界岩畫館》召開,會議期間的岩畫學術研討會就是一個亮點。他們將各學科的教授、專家請到了現場共同研討,根據各自的實地情況制定了科學的實施方案。尤其是賀蘭山《世界岩畫館》,從露天現場會逐漸向大、中學校展開。今年的三場討論會議,有兩場就分別設在了北方民族大學、寧夏大學,對於保護與傳承的研討受到了師生們高度讚揚。學校也將岩畫基地設為教學點,很好!傳承在另一個側面比保護更為重要。認識岩畫、欣賞岩畫、保護岩畫從我做起。

岩畫泥配件 2014.1.18.新疆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倪培堅,筆名泥配件,字文岩。1957年出生於新疆哈密巴里坤(古人類大月氏遺址區),畢業於新疆藝術學院。自上世紀80年代初起,探索一種生機盎然的新學科 - 遠古游牧民族的岩畫。由水彩水粉畫發展到水墨潑彩,幾十年足跡遍及新疆南、北疆的天山、昆崙山、阿爾泰山;甘肅的馬鬃山、祁連山、嘉峪關黑山;寧夏的賀蘭山、青銅峽鴿子山;內蒙的東、中、西部山區、陰山、鄂爾多斯、赤峰;青海的海北剛察縣等地區。經過辛勤地寫生、創作,探索出一種把宣紙鋪墊在不同岩石上直接寫意、潑墨的技法,把岩畫這個古代造型藝術推向更廣闊的寬度和歷史的深度,部份作品被海內外機構和藏家收藏。


延伸閱讀:

中國岩畫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賀蘭山岩畫

中國在黑龍江、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廣西、雲南、貴州、四川及江蘇等地,都有古代岩畫。從內容來看,中國的岩畫可分為南方、北方兩大系統。北方地區的岩畫多表現動物、人物、狩獵及各種符號,以內蒙古陰山岩畫為代表,與中亞、西伯利亞等地的岩畫有相似之處。南方地區的岩畫除描繪動物、狩獵外,還表現採集、房屋、村落、宗教儀式等。江蘇連雲港將軍崖岩畫並繪有農作物。中國境內岩畫的年代,還不十分確切,有待進一步研究。

中國北方的岩畫,主要分布在中國北部內蒙古自治區、中國西部的新疆、寧夏、甘肅和青海地區,作品風格寫實,技法主要是磨刻;中國西南地區的岩畫,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表現內容主要是宗教活動,作品技法以紅色塗畫為主;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岩畫,主要反映人類與出海活動有關的事件,內容以抽象的圖案為主,都採用鑿刻的技術。目前大多數發現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岩畫,很多是古代少數民族藝術家的創造。

中國北方草原,自古以來就是游牧民族活動的歷史舞台。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22--公元前221年),在中國北方草原上相繼居住過的少數民族有東胡、匈奴、烏桓、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他們只留下一些岩畫的遺迹,散落在懸崖峭壁和荒草之間。

岩畫是描繪在崖石上的史書。中國歷代的書籍,往往只記載各代帝王的生活情況,很少反映當時人民的日常生活。然而,在岩畫中卻可以看到:反映社會生產的,有狩獵、放牧、農業等;反映宗教信仰的,有祖先崇拜、祭祀儀式等;反映日常生活的,有村落、舞蹈等,岩畫中描寫日常生活的作品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人面像岩畫在全世界都有發現,中國的人面像岩畫以數量豐富、風格多樣,在世界人面像岩畫中佔有突出的位置。無論在內地或邊遠地區,都大量發現有這種風格的藝術品。中國岩畫中的人面像題材,揭示了古人的宗教意識。那些奇異的形象,反映了一個我們所不了解的精神世界。中國各地的岩畫都有幾何形組成的抽象符號,這些符號以抽象的形式表達某種思想,或記載某些事件。在眾多的符號圖形中,有的圖形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如太陽符號、手印符號、腳印符號等。這些岩畫帶回了遙遠的古代,又彷彿把歷史的長河一瞬間縮短了距離。

岩畫 - 藝術風格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賀蘭山岩畫鹿

中國岩畫的藝術風格,和國外的岩畫既有許多共同之處又有不同特點。在製作手法上大體上可分為刻、繪兩種。北方岩畫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3種:①磨刻,線條無明顯的凹陷,畫面平整光潔;②敲鑿,用堅硬器物在岩石上敲擊出許多點窩;③線刻,似用金屬鑿頭勾勒出形象輪廓,然後掏深線條。作品風格具有粗獷、簡潔、明快的特點。南方岩畫的製作大都以紅色塗繪,顏料經取樣化驗,證明內含較多的鐵質,以赤鐵粉粉調合牛血等調合料較為可能。色彩穩定,經久不變。有用手指蘸著顏料繪製的,某些較大的圖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塗刷的。表現手法古拙獨特,畫人物大都不表現五官,只通過四肢位置以表現動作、體態和感情。畫動物亦僅重點刻畫出角、尾、耳等特徵部位,即可辨認出是何種動物。

中國岩畫在構思上天真純樸,反映出人類童年時代某種幼稚的想像和美好的願望。在造型上採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許多岩畫往往是一些相互不關聯的個別圖像,即使是組成一幅畫面的,也經常是一個個圖形的重疊,而沒有近大遠小的透視關係,畫面採用垂直投影畫法,視線與對象最富特徵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體的正面顯示。岩畫在塑造平面圖形時,很善於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物體的結構簡化到不能再簡的程度。沒有細節刻畫,大都不畫五官,這些粗製的圖形中,卻能描繪出生活的真實,顯示出活躍的生命力,其中以動物形象尤為生動。這種原始形態的藝術的特徵是,對於生活敏銳的觀察力,和藝術上粗獷手法渾然一體地結合在一起,這或許是許多岩畫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

岩畫 - 系統分類

中國岩畫分為南北兩個系統。南系除廣西左江流域,還有四川、雲南、貴州、福建等地。南系岩畫大都以紅色塗繪,顏料是以赤鐵礦粉調合牛血等而成的。製作年代在戰國至東漢期間。北系以陰山、黑山、阿爾泰山等為主,綿延數千里,氣勢宏闊。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群虎

北系岩畫

大都是刻制的,刻制又包括磨製、敲鑿與線刻。製作時間的跨度很大,最早的可能在新石器時代,最晚的在元代。在黑龍江、內蒙古陰山山脈、賀蘭山北部烏蘭察布高原等地是北系岩畫集中的地區。北方岩畫多表現狩獵、游牧、戰爭、舞蹈等,圖形有穹廬、氈帳、車輪、車輛等器物,還有天神、地祗、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數碼以及手印、足印、動物蹄印等。賀蘭山的岩畫,形象古怪,面目各異。新疆岩畫多為生殖崇拜的內容。這些圖像大都鑿刻在深灰或灰藍色的岩石上,鑿刻或磨刻的圖像斑駁、稚拙、粗獷、簡潔、渾然而多變。連雲港的岩畫刻在深褐色的岩石上,岩畫的紋路和岩石的色彩既一致,又有微妙的變化。色彩的深淺交替,使圖像產生一種躍動的感覺。岩畫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有的表現狩獵、游牧、戰爭、舞蹈等活動;還有的表現日月星辰、手印、腳印及各種原始符號。依題材劃分,北方岩畫主要分為類人面像岩畫、狩獵岩畫、生殖岩畫。

1、類人面像岩畫

以其數量的豐富,風格的多樣,在世界岩畫中佔有突出的位置。我們將類人面像岩畫分為無輪廓型、半輪廓型、全輪廓型、頭飾型四種類型,其中頭飾型是指除鑿刻眼睛、紋面之外還包括帶有頭飾的人面像。

岩畫中的類人面像與各地出土的彩陶、陶塑和骨雕中的類人面像得以相互印證。我們從總體特徵上可分列出它們相似的輪廓型、相似的年代、又從相似的特徵中考證人類遠古文化的滋生、衍化過程及製作原始藝術品的文化動機。例如大量分布在原始藝術品之中的型類人面像,經過我們比較研究得出:它在原始時代首先是曆法冬至日的標誌,後來衍化為商族祖先崇拜的標誌;而內蒙陰山岩畫中的類人面像,除了有著祖先崇拜的含義外,人面像面部或額頭之上刻劃的直道,還有著古代先民「嫠面」習俗。運用民俗學、原始宗教方面的知識,看到隱匿在類人面岩畫背後的原始文化的奧秘。

類人面像是岩畫中的重頭戲,大約產生於新石器時代,也是中國國岩畫中出現最早的題材。現在還不能對所有類人面像岩畫作出較為符合情理的分析。對人面像的研究將是岩畫研究的一大課題。

2、狩獵岩畫

即被表現的動物,它是被獵殺的對象,又是受敬畏的對象。在中國北方陰山烏拉特中旗發現的「獵鹿」岩畫,充分顯露出創作者的心理動機。整幅畫面突出野鹿的地位,它雖身中數箭,卻依然屹立不動,體現出遠古先民對野鹿存有的巫術情節。狩獵岩畫是狩獵者的藝術,其目的是為了狩獵的成功和動物的繁殖。新疆新源縣岩畫中,狩獵者手中的箭,已被意化為長長的一根線,表現出狩獵者對動物的佔有慾。這種實例在中國北方岩畫中有很多。

3、生殖岩畫

產生與人類自身的繁衍有關,生殖是最令原始人感到神秘的主題。種的繁衍,是人類最古老而持久的渴望。在北方岩畫中經常有這樣的畫面:鼓脹的肚子上畫著小動物,這些動物往往是馬或鹿,好象她們「懷孕」了一樣;有些成對的動物被解釋為與交配有關;有些直接畫出人類或動物交媾的場面;新疆呼圖壁岩畫則直接表現了人類極度誇張的勃起的陽具。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史前岩畫

南系岩畫

十幾個地點,共有圖形一千多個。這些岩畫表現了人們祭祀以及生產生活的場面。南系岩畫普遍用紅色塗染,這同原始藝術中習慣使用紅色的現象是一致的。原始人在他們頻繁的狩獵和戰爭活動中,鮮血不斷地刺激他們的視覺神經,導致紅色在視覺中的穩定性。紅色那熾熱的調子和生命之火相呼應,使岩畫獲得了無限的生命展現,當紅色置於某種祭祀儀式氛圍中,紅色和血色,使岩畫產生強烈的刺激效果,從而具有了一定的恐懼感、神秘感。隨著氣象變化,岩畫周圍的環境發生變化,從而使岩畫具有不同的整體效果。

岩畫和巫術儀式的結合須要選定某個特定的季節和時間,更增加儀式的空間氛圍。內蒙古陰山磴口縣莫勒赫圖溝崖壁上刻有許多人面形,這裡巨石兀立,深谷蒼涼,容易使人產生敬畏感。江蘇連雲港將軍崖的岩畫,刻在錦屏山南面入口處凸出的巨石上,形似穹窿,灰濛濛的色彩給人造成神靈如在天上飄然而立的感覺,令人肅穆。繪於河流轉變處峭壁上的花山岩畫,由近兩千個紅色人形構成的巨大場面,造成隨時有可能壓迫過來的沉重感。岩畫對面是開地,高聳的畫壁同綠色植物形成強烈的對比,與江水的流動合成一種神秘而凝重的氛圍,在陽光或月光下呈現出奇異的色彩。可以想像,祭祀中人們的歌聲、水聲、鼓雜訊混合交織,響成一片,紅色岩畫也彷彿和人們一起躍動起來,產生了難以言喻的莊嚴神秘的效果。

南方岩畫以表現人物的活動為主要特徵,人物形象程式化。其中上舉雙臂、屈蹲雙腿、猶如蛙式的「蹲形」人物最為突出。不僅在南方出現成百上千個圖形,而且在北部岩畫、原始彩陶、甚至環太平洋地區的原始藝術品中都出現過這一形象。如果單一地就造型需要而言,似乎過於簡化了先民的創作本意。它應該有更深層的文化內涵,需要找到大量可以用來支持這一觀點的史料。南方岩畫的年代分析是可信的,與北方大部分地區以鑿刻為手段而製作岩畫的方法不同,南方岩畫大部分採用動植物顏料塗繪的製作方法,這樣為用碳14測定年代的方法提供了有利的依據。它與岩畫學者用當地出土文物花紋比較的結果是一致的。把雲南滄源岩畫與雲南出土的青銅器、銅鼓相比,把左江地區岩畫上的環首刀、人物紋飾等圖像與當地出土的文物相比,對岩畫斷代推測的結果,與碳14測定的結果一致。前者測定的年代為距今2500-3500年,後者測定的結果為距今2370年-2115年,即成畫的年代在春秋戰國至西漢。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博格達岩畫

其他地區

中國岩畫除了南北二大系統外,東南沿海地區的江蘇、安徽、福建、廣州、香港、澳門、台灣的岩畫卻也自成體系,它們都是抽象性的符號,用磨刻的方法製成。江蘇連雲港岩畫的製作時間較早,與六千年以前的東夷族有關。安徽淮北岩畫由於可用來論證的資料較少,它們的年代族屬還沒有最後定論。港、澳、台、廣州、福建的岩畫都與古代的越人有關,越人是在使用文字之前,站在自已的文化圈裡創造了這些岩畫。東南沿海的岩畫還可納入太平洋岩畫圈的範圍之內,這些岩畫點現在或過去都緊依海岸線,離海岸線較遠的岩畫點的分布明顯稀少,但也都傍依在入海的河流。近海的岩畫點大多分布於半山或山麓的岩面之間,也有的分布在山麓的沖積台地之上。全世界範圍內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很多內容豐富、具有海洋特色的岩畫點分布在大洋岸邊。其中「杯狀形」「同心園」「蹲形」人物及抽象線性符號都是這些岩畫點所共有的。這些岩畫是否可以幫助我們穿越時間、空間的隧道,掘開歷史之謎。

最後我們還要介紹西北高原的岩畫,包括甘肅、西藏、青海三個省區。由於它們具有自然環境、經濟形態、文化面貌和居民生活狀態的一致性,所以岩畫的文化內涵和特點肯定也是相近的。在西藏的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文部縣、索縣、那曲縣、班戈縣、申扎縣、定日縣、當雄縣、貢嘎縣、巴宿縣發現了岩畫,其中日土縣任姆棟岩畫、魯日朗卡岩畫和當雄縣扎西島「納木錯」岩畫較為集中。在甘肅靖遠縣、永昌縣、玉門市、嘉峪關市、肅北蒙古自治縣、安西縣、瑪曲縣、甘南裕固族自治縣;青海省的剛察縣、天峻縣、德令哈市、都蘭縣、格爾木市玉樹縣等地也都發現了岩畫。

當雄「納木錯」岩畫是彩繪的,對它的碳14測定,將對這一地區岩畫的斷代有著重大的意義。西北其它所有岩畫都採用鑿刻的方法製作,內容涉及動物、人物、符號、日月星辰,與人類生產、生活有關。題材可分下列幾類的方法:狩獵、畜牧、爭戰、自然崇拜及神靈崇拜、舞蹈,其中狩獵、畜牧是主要內容。在較為荒僻、偏遠的西北高原,西藏岩畫最為重要。在與西藏周邊的地區印度高原、巴基斯坦的岩畫中,也發現有關相似的內容,對於研究西藏岩畫的年代、族屬、文化淵源等問題十分重要;在與北方系統的岩畫相比二者最為接近,反映在岩畫的題材、製作技法、岩畫中出現的動物群種等方面。尤其是部分動物身上出現的裝飾性紋樣,可以作為與北方其它地區岩畫進行比較研究的根據。西藏岩畫大致可以分為早、晚二期,早期大致為吐蕃王朝之前早期金屬時代,主要分布在西藏的西北包括阿里地區和藏北部分地區;晚期岩畫大致為吐蕃及以後時期,主要分布於包括藏北的大部分地區及藏南、藏東南地區。西北高原岩畫的作者很有可能是古代羌人,羌人在西北強盛以後,進入甘、青河西走廊一帶,後來到了西藏高原。對西北高原的岩畫做深入研究或許可以畫出古代民族的遷徙圖。

岩畫 - 賀蘭山岩畫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賀蘭山岩畫太陽神

賀蘭山岩畫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游牧民族的藝術畫廊。賀蘭山在古代是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党項等北方少數民族駐牧遊獵、生息繁衍的地方。他們把生產生活的場景,鑿刻在賀蘭山的岩石上,來表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再現了他們當時的審美觀、社會習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長200多公里的賀蘭山腹地,就有20多處遺存岩畫。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賀蘭口岩畫。岩畫分布在賀蘭山全長250餘公里、從北到南的十多個山口中。在賀蘭山樹林口、黑石峁、歸德溝、賀蘭口、蘇峪口、回回溝、插旗口、西蕃口、口子門溝、雙龍山、黃羊山、苦井溝,發現岩畫群20多處,畫面總數約在萬幅以上。

這是自遠古以來活躍在這一地區的羌戎、月氏、匈奴、鮮卑、鐵勒、突厥、党項等民族的傑作,時間大致從春秋戰國到西夏時期。賀蘭山岩畫在不同的地點有著不同的內容:石嘴山一帶以森林草原動物為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賀蘭山一帶多以形形色色的類人首為題材;青銅峽、中衛、中寧一帶的岩畫則以放牧及草原動物北山羊為主。在賀蘭山白芨溝等地,還發現了成片彩繪岩畫,內容以乘騎征戰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馬等動物形象為主。彩繪岩畫的發現,為賀蘭山岩畫增添了新的內容和形式。

人首像畫面簡單、奇異,有的人首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圓頂帽。表現女性的岩畫,有的戴著頭飾,有的挽著髮髻,風姿秀逸,再現了幾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滿臉生毛,有的口銜骨頭,有的面部有條形紋或弧形紋。還有幾幅面部五官似一個站立人形,雙臂彎曲,兩腿叉開,腰佩長刀,表現了圖騰巫覡的造型形象。

動物圖形構圖粗獷,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雙角突出的岩羊,有飛馳的駿馬,有搖尾巴的狗,有飛鳥的圖形和猛獸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陽的畫面,還有原始宗教活動的場面。

根據岩畫圖形和西夏刻記分析,賀蘭口岩畫是不同時期先後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時期的畫像。刻制方法有鑿刻和磨製兩種:鑿刻痕迹清晰,較淺;磨製法是先鑿後磨,線條較粗深,凹槽光潔。賀蘭口岩畫的題材、內容與表現手法都十分廣泛,富有想像力,給人一種真實、親切、肅穆和純真的感受。眾多岩畫為我們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風土人情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文物資料,堪稱是一處珍貴的民族藝術畫廊。

岩畫 - 將軍崖岩畫

岩畫的保護與傳承:倪文岩

將軍崖岩畫

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區錦屏鎮桃花村錦屏山南麓的後小山西端,在南北長22.1米、東西寬15米的一塊混合花崗岩構成的覆缽狀山坡上,分布著三組線條寬而淺,粗率勁直,作風原始,斷面呈「V」形,面壁光滑,以石器敲鑿磨製而成的岩畫。這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時代岩畫,是東南沿海地區首次發現的岩畫,是惟一反映農業部落原始崇拜內容的岩畫,距今約4000年。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稱之為中國最早的一部天書。

第一組岩畫在山坡西側,南北長4米、東西寬2.8米,以人物和農作物圖案為主。在人面與農作物之間,還有鳥頭、鳥面、圓點、刻劃符號等。第二組在山坡南側,南北長8米,東西寬6米,以星象、鳥獸圖案為主。第三組在山坡頂部,由人面像和各種符號組成。另外,在山坡頂部還有一大三小四塊大石頭,其中一塊上有許多人工鑿磨而成的圓窩,直徑在3——7厘米之間。根據岩畫、大石以及將軍崖所在的地形、地勢看,此處是一處原始宗教的祭祀場所。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洛神賦圖賞析——顧愷之
王羲之爺倆書法的相同與不同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