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處世三法,處巧若拙,處明若晦,處動若靜!

處世三法,處巧若拙,處明若晦,處動若靜!






處世三法,處巧若拙,處明若晦,處動若靜!






一、處巧若拙



所謂處巧若拙,是指處理巧妙的事情要用樸拙的方法。老子哲學主張:「大道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莊子《達生篇》有一則「紀消子為齊王養鬥雞」的寓言,告訴我們要涵養內斂守拙。




孔子說曾子(曾參):「參也魯!」,正是靠這位夫子心目中憨厚的弟子,儒家的仁恕學說得以傳揚。曾國藩出兵征討太平軍前,有人贈予曾國藩一口家傳古劍,他的岳父歐陽老人說:「滌生(曾國藩字)今日喜得寶劍,老夫也高興。老夫十分喜愛舊日讀過的一首古劍銘,現把這首古劍銘送給你:『輕用其芒,動即有傷,是為兇器;深藏若拙,臨機取決,是為利器。』」鋒芒畢露的人往往容易招來忌恨,能順利走到最後的人往往善於「守拙」。




真正的強者,總是喜歡藏鋒守拙,待機而發,在別人面前表現出來的更多的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一面。愚公欲移山,鄰村智叟取笑他愚不可及,但愚公卻用自己的堅守感動了上天。世上多的是急功近利的智叟,而真正難得可貴的愚公耐煩耐久的愚笨。






二、處明若晦




處明若晦,說的是處於暴露之處要善於隱蔽,《菜根譚》中有一句話:「地低成海,人低成王」,越是處在眾目睽睽之下,越要放低自己的姿態。《周易》里也說,「負且乘致寇至」,意思是說卑賤者背著人家的財物,又坐上大馬車顯耀,就會招致強盜來搶。比喻一個人如果在沒有足夠強大的能力之前,過於張揚容易招來別人的忌恨,即便能力足夠強大,最明智的做法也是處明若晦。




楚漢之爭中,劉邦拿下咸陽後,封府庫,不入住秦皇宮,等待項羽來接手。後來劉邦被封為漢王,進入漢中,燒毀棧道,表示不回歸之意,這也是低調。劉邦每見楚王都是極為恭順,不是按照平起平坐來論談。正是這些低調的表現,讓項羽忽略了劉邦的真正實力及雄心壯志,等項羽醒悟時,劉邦實力早已發展壯大。






三、處動若靜




處動若靜很好理解,就是指處於動蕩的環境要像處在平靜的環境中一般。越是動蕩的環境,越能考驗一個人的定力。動蕩的環境不僅是指戰爭、時局的動蕩,還包括周圍人的觀點的左右、輿論的壓力等等。曾國藩這個人的過人之處,在於一旦看準了,就能夠堅持定見,不為種種浮議所動搖。李瀚章在評價曾國藩時曾說:「其過人之識力,在能堅持定見,不為浮議所動。」而這也是他能夠抵抗諸多壓力,在屢次作戰中堅持自己的方法與策略,最終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中庸》里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得。」要做到「處動若靜」,要先做到「知止」,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應該秉持的準則,才能有足夠的定力面對外界的壓力與波折。內心有了足夠的定力,面對動蕩時,便自然有了「任他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的本事。


微信號:daoyuancn

加關注





在人生的路上,我們總是忙於汲汲營營地追求滿足物質上的慾望,卻忘記生而為人的真正意義;我們常常忙著左顧右盼地評斷別人,卻忘了應先審視自己、認識自己。我們又當,如何獲得幸福、成功、圓滿的人生?道法的智慧,提供我們認識自己的方向,並為探尋時所升起的疑惑,提出最切實的建議。關注道緣,從這裡開始遇見你的信仰!



更多精彩,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緣 的精彩文章:

莊子,空船理論(深度好文)!
道教十魔試煉之含義!魔考,任何修行人都逃不過的試煉!

TAG:道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