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海法以南芮克菲洞穴發現啤酒殘留物 古人類或1.4萬年前已會釀酒
以色列海法以南芮克菲洞穴發現啤酒殘留物 古人類或1.4萬年前已會釀酒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美國史丹福大學的考古科學團隊近日在以色列海法附近一帶的山洞,發現3個估計有近1.4萬年曆史的石制磨盅。經化驗後發現,石器內有釀酒殘留物,專家因此推斷在黎凡特(Levant)一帶生活的古代人當時已經懂得釀酒。有關研究將在下月出版的《考古科學》中刊登。
華裔考古學家劉莉率領其團隊,發現由半游牧民族納圖夫人使用過的石磨盅,顯示古人利用小麥、大麥、燕麥、莢果和樹皮等煮食,甚至釀酒。估計這些釀酒殘餘物可追溯至1.17萬年至1.37萬年,比納圖夫人懂得製作麵包和種植穀物的時間還早。
團隊相信納圖夫人是以3個階段釀酒,首先以小麥和大麥抽取麥芽,將麥芽敲碎後加熱,最後通過野生酵母發酵。劉莉表示最初的研究目的只是想找出古人會吃甚麼植物,結果卻有驚喜發現,她相信這是人類釀酒的最古老證據。
相關報道:已知最早的啤酒 或是在13000年前用葡萄釀造的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cnBeta:斯坦福大學的考古學家,正在刷新我們對於啤酒釀造歷史的認知。此前有新聞稱,中國人在五千年前就會釀造啤酒了。但考古學教授 Li Liu 在以色列 Raqefet 洞穴石臼上的最新發現,卻揭示了啤酒釀造歷史可以進一步往前,翻到 13000 年前。除了發酵飲料和食品儲存,該研究還調查了納圖夫人(Natufian)的宴會儀式。
這個洞穴曾經是納圖夫人的墓地,當時的狩獵採集者,在公元 15000~10000 年年後,居住在地中海的黎凡特(Levant)地區。
在洞穴中發現的石砂漿上,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澱粉和植物顆粒的痕迹(被稱作 phytolith / 植硅體),這表明穀物被壓碎並加工成啤酒的一種製造方式。
首席研究員 Li Liu 表示:「我們沒有著手在石臼中尋找究竟,只是想調查人們可能食用的植物性植物,因為考古記錄中的數據很是稀少」。
團隊指出,這處啤酒的痕迹,似乎在公元前 11700~13700 年之間,使其成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造酒精證據之一。
根據人工製品上的痕迹,以及對其它地區古代啤酒釀造工藝的了解,研究人員概述了他們想像中的納圖夫人是怎麼做的。
首先將小麥或大麥置留水中,直至其開始發芽,然後將它們乾燥儲存。之後將麥芽搗碎、加熱,最後用野生酵母發酵。
最終的成品,看起來不大像今時的啤酒。據團隊所述,它會更加濃厚,與粥或稀飯差不多。Liu 表示:這一發現還表明,製造酒精,不一定是農業產量富餘的結果。至少在某種程度上的農作之前,它或出於儀式、或精神需求而做。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考古科學雜誌:報道》(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期刊上。
相關報道:以色列驚見最古老「1萬年」釀酒遺址 埋藏「類啤酒」發酵飲料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ETtoday:考古團隊近日在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Haifa)以南的芮克菲洞穴,找到史上最古老的釀酒遺址,遺址內更找到「發酵狀態」類似啤酒的飲料。考古學教授納德爾(Dani Nadel)表示,他推測此種飲料在大約1萬3000年前可能用於納圖夫人的社交活動或儀式當中。
綜合外媒報導,釀酒遺址位於的芮克菲洞穴(Raqefet cave),同時也是納圖夫文化(Natufian culture)的墓地。這個考古研究目前被刊登在「考古科學期刊:報告」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身為研究作者之一的海法大學(University of Haifa)考古學教授納德爾(Dani Nadel)表示,「如果我們是對的,這就是世界上各式釀酒的最早證據,「我們藉此可得知納圖夫人在洞穴內做什麼,納圖夫人把部分死者埋在一個用鮮花與植物鋪成的平台,還釀造出一種湯狀液體且還有酒精的飲料。」
納德爾還強調,這種湯狀液體跟現今的啤酒不同,而且強度可能弱上很多,但已經發酵的狀態。」考古團隊更在芮克菲洞穴的地表發現了3個深度約40到60公分的小石坑,其中2個被發現用來儲存穀物,第3個則用來搗碎與釀製穀物以用於發酵。
報導還提到,納德爾透露,他們根據小石坑在芮克菲洞穴內的位置推測,這種飲料顯然與儀式或某種社交活動有關。
納圖夫人以狩獵採集為生,他們生活在1萬1500年到1萬5000年前的地中海東部,過了一段時間後便開始定居,結束四處遷徙的生活型態。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共生梭菌檢測有望早診結直腸癌
※試著談談我對「反烏托邦三部曲」的觀感與體驗
TAG:科普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