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10.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10.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宣化上人 講述

O4舌入(分四)

P1舉例顯妄 P2辨妄無體 P3無所從來 P4結妄歸真

今P1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在沒有聽經之前,我們天天和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在一起,但是天天也不知道它的來源,不知它們什麼地方來的;殊不知,它們都在如來藏裡頭。這麼多的東西,都在裡頭裝著,你說如來藏是有多大,可以裝到這麼多東西?

這個如來藏,比什麼都大,所以才什麼都能裝!它要是不比什麼都大的話,它就裝不了這麼多的東西了!你說,這麼多東西,放到什麼地方啊?你分開一類一類的,你有你的眼入,他有他的眼入;你有你的耳入,他有他的耳入;你有你的鼻入,他有他的鼻入;你有你的舌入,他有他的舌入。你說,這每一個人若是摻雜到一起,那他用的時候怎麼樣用呢?如果分開不摻到一起,一個人放一個地方,那麼這個地方就要大了!你不要說每一個人,你就把人與人放到一起,恐怕也沒有地方裝。所以我說如來藏比什麼都大,它什麼都能裝,無所不容。

我們現在都在什麼地方呢?都在如來藏裡邊。你說:「我們沒看見如來藏是個什麼樣子的。」哎,你天天看見,你不認識!你天天日用行為,都在如來藏裡邊;你眼睛所看見,耳朵所聽到的,一切一切都是在如來藏裡邊。

你不知道「如來藏」是個什麼樣子?中國有一句話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沒有看見廬山是個什麼樣子的,為什麼?就因為你的身在這座廬山裡邊呢!所以整個的廬山你看不見的。明白佛法的人,知道一切都是如來藏的表現;不明白佛法的,他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如來藏」,他總還謗佛。怎麼謗佛呢?他說:「佛教徒盡講『如來藏、如來藏』的,什麼東西佛都藏起來!」啊,他說佛的貪心比誰都大,把什麼東西都收到如來藏裡頭!可是這樣的見解是錯誤的,這個如來藏不是佛的,是每一個人都有份的。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我再給你說一個比喻。有一個人,他以這個舌頭來自己吻自己的嘴唇子。「舐吻」,這麼用舌頭猛吻自己的嘴唇子。我再給你們說個笑話,這個人一定是沒有女朋友,所以他自己和自己來接吻。哈哈,你們相信這個道理吧?相信我講的道理是實在的。熟舐令勞:他不是就這麼一吻就得了,他自己總時時都吻自己的嘴唇。吻的時間久了,也就生出一種疲倦了。

其人若病,則有苦味:這個自己吻自己嘴唇子的人,假設他要是有病的話,吻的時間久了,就會有一種苦,苦森森的那股味。苦森森的,就是苦味,這是北方一種俗語,說你「說話苦森森的」,就是那個滋味苦得很厲害。

這個人有病,什麼病呢?這種病,中文叫「相思病」。什麼叫相思病呢?就是盡想女人。所以他自己吻自己的嘴唇,吻得很久了,他覺得苦了,覺得這不是滋味,沒有什麼意思!哈哈,你看我講佛法,講得人都沒有怎麼樣的明白;一講這個問題,人人都懂了!

無病之人,微有甜觸:那沒有病的人,有很少很少的甜味道。

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由甜和苦這兩種的滋味,才能把舌根的功能顯出來。在舌頭不動的時候,這個淡性常常在舌頭上。「淡性」,就是沒有味道,什麼味道也沒有。

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舌和勞兩種,都是真性菩提裡邊生出的妄,而有這種瞪發勞相。

P2辨妄無體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甜、苦」,是有味道的,算一個;這個「淡」,它自己算一個,因為它是沒有味道的,所以說「二種」。俗話說:「白水燉白菜,淡而無味」,用白水燉白菜,也沒有加鹽,也沒有加油,就沒有味道。因為甜苦和淡二種妄塵,在這裡邊,發生一種知覺。吸此塵象,名知味性:吸收甜苦和淡這兩種的相,這個名字就叫「知道味的一個性」。

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因為淡本來就是淡的,所以它才可以生出一種苦、一種甜;也可以說,這個淡,也就是苦,也就是甜。這種知味的性能,沒有了甜苦和淡這兩種的塵,它自己畢竟也沒有體性的!

P3無所從來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甜苦來,淡則知滅,云何知淡?若從淡出,甜即知亡,復云何知甜苦二相?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知味根,本無自性。若從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關汝入?】

如是阿難:這和前邊的道理是一樣的。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於空生:你應該要知道,好像前邊所說的,由自己的舌根去嘗苦淡的這個知味性,不是甜、苦這兩種的味道自己生出的,也不是因為淡而有的,也不是從舌頭生出來的,也不是從空生出來的。

何以故:什麼緣故啊?若甜苦來,淡則知滅,云何知淡:若這種知味性,是從甜苦來的,那麼淡的知就應該沒有了,怎麼他又知道有淡的味道呢?

若從淡出,甜即知亡,復云何知甜苦二相:知味性如果是從淡這個味生出來的,甜的知味性又應該沒有了,怎麼它還能知道是甜的,還是苦的呢?

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假設知味性是從舌頭生的,就不應該有這甜淡的味道,也不應該有苦的味道。為什麼?舌頭本身沒有甜淡或苦味嘛!斯知味根,本無自性:從這裡就知道,舌根這種知味性,根本沒有自性的。

若從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這種的知味性,如果是從空裡邊出來的,虛空自然知道它自己所嘗的味道,你的口不會知道的。又空自知,何關汝入:若虛空自己出來的,虛空自己知道這個知味性;這味和你的舌入,又有什麼關係啊?

P4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因為這個,所以你應該要知道,阿難!你不要再這麼樣子糊塗,你不要再這麼樣子愚痴,你不要再這樣不明白啊!你要知道,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這個舌入也是一種虛妄的,也不屬於因緣,也不是自然性。它也是由真性菩提、如來藏妙真如性裡邊生出來的。

【編注】恭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講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楞嚴咒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人的苦從何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阿難請佛開示覺心明凈楞嚴經淺釋精選

TAG:楞嚴咒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