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他們目擊了世界,30位紀實攝影大師用鏡頭記錄定格永恆的歷史瞬間

他們目擊了世界,30位紀實攝影大師用鏡頭記錄定格永恆的歷史瞬間

他們目擊了世界

30位新聞 / 紀實攝影大師

文 | [英]魯埃爾·戈爾登

柴田 譯

1.

德米特里·巴爾特曼茨

俄羅斯籍,1912 年生於波蘭,1990 年卒於俄羅斯

代表作:《國家面孔:蘇聯的崛起和衰落,1917-1991》(1996)[ Faces of a Natio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oviet Union,1917-1991]

巴爾特曼茨拍攝了很多廣為流傳、震撼人心的蘇軍「二戰」照片。在1942 年拍攝這張半抽象的《進攻》時,巴爾特曼茨運用了蘇聯現代攝影中的幾個標誌性元素,例如將動態場景模糊化以及從低視角仰拍主體,以此來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這張照片一看就知道是反映戰爭場景的,但是它又會隨著時空的轉換帶給人不一樣的感受。

「我們拍攝了很多讓人類悲傷、痛苦的重大事件,像戰爭、火災、地震和殺戮。其實我們也很願意拍同樣拍同樣高質量的與幸福、快樂和愛相關的題材。但是,我認識到,這是困難的。」

2.

萊蒂齊亞·巴塔利亞

義大利籍,1935 年生於西西里島

代表作:《熱情、正義、自由:西西里攝影集》(1999)[Passion Justice Freedom: Photographs of Sicily]

巴塔利亞近20年來從未間斷過用相機揭露和譴責黑手黨在她的家鄉西西里的暴戾行徑。1980 年,當攝影家在巴勒莫拍攝完這張照片幾秒鐘後,屋子倒塌了。黑手黨的勢力已經滲透到了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的方方面面。攝影家說,這座房子被拆掉之後,這裡將為富人們進行重建,而實施這項工程的建築公司就與黑手黨有關聯。

「作為一個西西里人,我將"戰鬥"視為自己的人格、天性……在我的鏡頭裡,這個世界瘋狂得令人絕望,有時候這裡一天就有五個男人被殺,還都是有家室的男人。」

3.

瑪格麗特·伯克-懷特

美國籍,1904 年生於美國 ,1971 年卒於美國

代表作:《你見過這些人》(厄斯金·考德威爾撰文,1937)[You Have Seen Their Faces (text by Erskine Caldwell)]

印度領袖聖雄甘地在家裡閱讀,在畫面的左前方放置著一架象徵印度人爭取獨立自主的紡紗機。這張拍攝於1946年的照片是20世紀最著名的肖像照之一。甘地與伯克-懷特關係較好,所以允許攝影師近距離接觸甘地。

4.

勒內·布里

瑞士籍,1933 年生於瑞士,2014年卒於瑞士

代表作:《攝影》(2004)Photographs

在這張阿根廷政治家切·格瓦拉的肖像照中,政治變得如此性感。切當時是古巴卡斯特羅政府的工業部長,這張照片是在他狹窄簡陋的辦公室拍就的。切拒絕直視鏡頭,但是他的眼神卻意味深長。這位帥哥非常懂得藉助自己的形象來給自己加分,而他嘴裡的高級雪茄讓他更具男子氣概。右圖上排中間的那幀照片是攝影史上最經典的照片之一。

5.

拉里·伯羅斯

英國籍,1926 年生於英國 ,1971 年卒於東南亞

代表作:《拉里·伯羅斯:越南》(2002 )Larry Burrows: Vietnam

拉里·伯羅斯對越南戰爭的攝影記錄是最完整的。越難讓他成為傳奇,但悲劇性的是,他最終也將生命葬送在了這裡。上圖:這是越南戰爭中最有名的照片之一,也是攝影史上最具力量的戰地攝影作品之一。1966 年,在爭奪南越484 高地的激烈炮火中,受傷的海軍陸戰隊槍炮軍士耶利米·波迪被戰友帶離戰場。途中,他遇到了另一名受傷的戰友,這兩名士兵的面部表情讓照片超越了普通的動態照片。儘管一個身陷泥沼,無法動彈;一個淌著血,神情恍惚,但他們都很努力地想要去幫對方一把。再加上他們一個是黑人,一個是白人,這也使得畫面更能引起人的共鳴。下圖:在這張極度悲傷、不加掩飾的照片中,這個幾近發狂的越南寡婦正對著一個塑膠袋痛哭,袋子裡面裝的是她丈夫的屍體。她丈夫1968 年在戰爭中喪生,直到照片拍攝前才被人在亂草堆中找到。作為一個有著高尚職業操守的記者,伯羅斯對戰爭衝突雙方都會給予應有的關注,而且他對越南人民有著一種發自內心的同情。

6.

羅伯特·卡帕

美籍匈牙利人,1913 年生於奧匈帝國,1954 年卒於印度尼西亞

代表作:《羅伯特·卡帕:作品精選集》(2001)[Robert Capa: The Definitive Collection]

卡帕的浪漫主義手法和英雄主義形象容易讓人忽略他作品的另一面。他的名言:「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還不夠近。」這句話有著雙重的含義。它提醒我們,不僅要在行動上,而且要在情感上貼近拍攝對象,兩者同樣重要。1936 年9 月,卡帕在阿拉貢前線拍到了這名西班牙共和軍戰士臨死的一瞬,這張照片成就了他的聲名。關於這張照片是否「擺拍」的爭議,直到2002 年才最終被幾位參與過那次拍攝工作的人力證「清白」。

7.

亨利·卡蒂埃- 布列松

法國籍,1908 年生於法國,2004 年卒於法國

代表作:《決定性瞬間》(1952)The Decisive Moment

在卡蒂埃-布列松之前,新聞攝影只是一種商品。而卡蒂埃-布列松卻將它變成了一種藝術形式。照片中,這名年輕的比利時青年婦女試圖藏匿到人群中去。她當過納粹蓋世太保的告密者這件事情被人發現了。這張照片在卡蒂埃- 布列松眾多現場新聞攝影作品中應該是最有名的,他出色地捕捉到了現場那種嚴酷氣氛——憤怒、屈辱、好奇、仇恨——畫面中每個人的情緒都非常飽滿。

「我整日遊盪在街市裡……隨時準備著去『捕捉』生活——用鮮活的藝術保存這些生活的片段。我最希望做到的事情是當某一事件呈現在眼前時,我能用一張照片就抓住它的本質和精髓。」

8.

呂克·德拉艾

法國籍,1962 年生於法國。

代表作:《呂克·德拉艾:歷史》(2003)Luc Delahaye: History

德拉艾最著名的照片,曾被製作成巨幅照片放在紐約一家畫廊展出。它記錄的是2001 年北約軍隊進攻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時陣亡的塔利班士兵。雖然反映的是戰爭的暴力,但照片卻給人一種奇特的安詳感。

9.

阿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

美國籍,1898 年生於西普魯士 ,1995 年卒於美國

代表作:《艾森斯塔特:記憶》(1999 )Eisenstaedt: Remembrances

這是20 世紀最著名的照片之一。1945 年,日本投降,為了慶祝這期待已久的勝利,一名水手在紐約時代廣場彎下腰熱情地擁吻了一名護士。當時,廣場上都是慶祝勝利的人。這張照片發表後的許多年裡,陸續有人出來聲稱自己就是照片中的主人公。艾森斯塔特解釋說,他當時是偶然瞥見了這一幕場景,只拍了一張照片,這兩人就找不到了。

10.

揚·格拉魯普

丹麥籍,1968 年生於丹麥

2003 年12 月,伊朗巴姆發生地震,短短20 秒時間,整個城市變成廢墟,35000 人喪生。地震之後,婦女們圍在集體公墓旁,按照穆斯林習俗祭奠那些死去的婦女和女孩。無聲的震撼、巨大的悲痛從前景中人物的眼神和手部動作中傳達了出來。而人物的衣著和背後一望無際的灰色天空和荒涼大地更是加強了這種效果。

11.

卡羅爾·古奇

美國籍,1956 年生於美國

上圖:這張照片拍攝於1996 年11-12 月間的盧安達。一個孩子坐在他媽媽身邊。這對母子從吉塞尼來到基加利,旅途中得了重病。這是一張會久久縈繞在讀者心頭的照片,顯示出古齊對那些處於苦難中的人們,特別是婦女和兒童的深切同情心。下圖:這張照片被貼切地取名為《歡樂兒童》,其實它的拍攝地點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設立在阿爾巴尼亞的兒童避難所。在這個營地里,有專人負責治療這些孩子的心靈創傷。這張照片構圖優美、色彩鮮艷、拍攝背景也讓人心曠神怡,最主要的是它傳達出了一種希望。

12.

伯特·哈迪

英國籍,1913 年生於英國,1995 年卒於英國

代表作:《伯特·哈迪:我的一生》(1985)Bert Hardy: My Life

1955 年,伯特·哈迪為《圖片郵報》拍攝了一系列照片,其中就包括這張反映北愛爾蘭德里街道上的失業工人和孩子生活的照片。照片的構圖帶有非常強烈的攝影師個人風格。他將焦點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凸顯出他們所處的社會狀態。前景中失業工人的剪影讓照片散發出一種感傷的情緒。讓人不禁思索,同樣的命運會降臨到這些孩子身上嗎?

13.

劉易斯·海因

美國籍,1874 年生於美國,1940 年卒於美國

代表作:《美國和劉易斯·海因:1904-1940 年攝影集》(1997)[America and Lewis Hine: Photographs 1904-1940]

1905 年,海因用飽含溫情的視角,拍攝了這對剛從義大利來到美國的移民母女坐在鐵柵欄前的畫面。這種構圖強調了移民很多時候被當成危險人物隔離起來,但他們顯然是無辜的。

14.

弗克蘭·郝利

澳大利亞籍,1885 年生於澳大利亞,1962 年卒於澳大利亞

代表作:《隨「堅忍號」南行:弗蘭克·赫利的南極攝影集》(2001)[South with 「Endurance」: The Antarctic Photographs of Frank Hurley]

在記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工作中,弗克蘭·郝利拍攝了不少具有開創性的照片。圖片中,西線帕斯尚爾第一場戰役之後的清晨,澳大利亞的傷兵仍躺在泥沼中等待救援。這張照片幾乎就是向文藝復興時代繪畫的致敬,看上去就像是《聖經》中某個陰森恐怖的場景。赫利拍下的這個畫面,在前景中我們看到的是戰爭對人類的傷害,而其背景則是一片焦土和陰鬱的天空。這完全就是一張表現人間煉獄的照片。

15.

羅傑·哈欽斯

英國籍,1952 年生於英國

代表作:《波斯尼亞》(2001)Bosnia

羅傑·哈欽斯以拍攝以飽受戰爭創傷的波斯尼亞而聞名於世:「我想用鏡頭講述這場血腥內戰中普通人的

故事,我對無辜民眾遭受的不幸感到憤怒:他們都是再普通不過的市民、孩子和老人……」圖為來自薩拉熱窩的難民抵達了波斯尼亞斯普利特市。照片中的老婦人是一名大學教授,她的女兒是醫生。老人的表情說明了一切。戰爭讓這兩個富有教養的女人流落街頭,所有家當就是面前這幾個行李箱。哈欽斯拍攝的戰爭故事總是能給人以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16.

菲利普·瓊斯·格里菲斯

英國籍,1936 年生於威爾士

代表作:《越南公司》(1971)Vietnam Inc

這張抽象的英國士兵肖像照拍攝於1973 年的北愛爾蘭。這名士兵面對瓊斯·格里菲斯的鏡頭時到底在想什麼,我們無從得知,但這張模稜兩可的照片的確很抓人眼球。

17.

約瑟夫·寇德卡

捷克人(1979 年取得法國國籍),1938 年生於摩拉維亞

代表作:《流亡》(1988)Exiles

拍攝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讓約瑟夫·寇卡德在國際上聲名鵲起。在寇德卡拍攝的華約軍隊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照片中,這是最有名的一張。示威者的手勢讓畫面具有了強烈的諷刺效果,因為這個動作同時模仿了納粹和蘇聯兩種敬禮方式。

18.

多蘿西婭·蘭格

美國籍,1895 年生於美國,1965 年卒於美國

代表作:《多蘿西婭·蘭格:攝影全集》(1998)[Dorothea Lange: Photographs of a Lifetime]

這張1936 年拍攝的《遷徙的母親》成為美國經濟大蕭條的象徵,反映了這些對困境無力招架的普通民眾的個人悲劇。這位母親肩負著養活懷裡的嬰兒和倚靠在她身上的兩個孩子的壓力。她臉上寫滿了憂慮,右手托著臉頰,彷彿又有著一種力量和決心。整個畫面極易喚起公眾的同情心,這正是蘭格想要的效果。談到這張照片的拍攝對象,蘭格曾這樣對採訪者說:「(她)可能意識到我的照片能夠幫助到她,所以她也願意幫我一把。這是一種對等關係。」

19.

唐·麥庫林

英國籍,1935 年生於英國

代表作:《與魔鬼共枕:唐·麥庫林攝影全集》(1996)[Sleeping with Ghosts: A Life』s Work in Photography]

1968 年2 月越南順化的戰役中,麥庫林拍下了這名患有炮彈休克症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這張照片成為了越南戰爭的經典寫照,它象徵了美軍看似耀武揚威,實則色厲內荏、對敵軍無力招架、又失去國民支持的窘境。

20.

彼得·馬古巴尼

南非籍,1932 年生於南非

代表作:《馬古巴尼鏡頭下的南非》(1978)[Magubane South Africa]

1960 年,南非沙佩維爾慘案遇害者的集體葬禮。這張照片是那個時代的經典影像之一,它揭示了種族隔離制度的殘暴和恐怖。

"我知道我能利用相機告訴全世界種族隔離是怎樣形成的,我用相機來示威遊行。"

21.

瑪麗·艾倫·馬克

美國籍,1940 年生於美國

代表作:《瑪麗·艾倫·馬克:美國奧德賽》(1999)[Mary Ellen Mark: American Odyssey]

在過去20多年中,瑪麗·艾倫·馬克已經成為了美國女性新聞攝影中最傑出的一位。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她總是熱衷於拍攝那些處於社會邊緣的人群:妓女、精神病患者、無家可歸者、癮君子或者是那些夜以繼日工作的人。通過那些構圖精妙的黑白照片,她引導著我們正視拍攝對象的悲慘生活,而不是假惺惺地徒發感傷。這張照片拍攝於1990 年,地點是肯塔基州,標題是《克里斯托弗和他的小貓桑德加普》。在拍人像時,馬克喜歡用這種方式讓讀者直接與主人公四目相對。照片選自她的攝影集《農村的貧窮》。

22.

彼得·馬洛

英國籍,1952 年生於英國

代表作:《利物浦—凝望大海》(1993)[Liverpool - Looking out to Sea]

1990 年,馬洛接到任務,來到馬來西亞婆羅洲拍攝被破壞的熱帶雨林。畫面當中這個人的無辜表情和背景中他所造成的嚴重破壞,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3.

吉迪恩·門德爾

南非籍,1959 年生於南非

代表作:《破碎的土地:艾滋病在非洲》(2003)[A Broken Landscape: HIV & AIDS in Africa]

很多攝影師都拍攝過艾滋病,但吉迪恩·門德爾比其他任何攝影師都更關注這一災難性的疾病,他花了別人難以想像的十年多時間拍攝這個項目。這輛卡車是艾滋病和HIV 家庭護理小組的藥品和救助物資運送車,經常往返於尚比亞的各個村莊之間。我們也不太清楚這個追著卡車跑的孩子是為了尋求幫助呢還是純粹出於好玩。令這張照片觸動人心的是那隻快要移出畫面的手—它也許是救助人員的手。這隻手和孩子臉上的笑容讓照片充滿了希望。

「照片也可以變成有力的武器,他們可以傳遞親密、悲憫、激情和希望。」

24.

詹姆斯·納赫特韋

美國籍,1948 年生於美國

代表作:《地獄》(1999)Inferno

2001 年9 月11 日,曼哈頓世貿中心雙子塔在遭受恐怖襲擊而倒塌之後,一名警察和手足無措的倖存者們從一片廢墟中走了出來。這張照片構圖得宜,呈現出一種飄逸的美感,這是納赫特韋的典型風格。他的作品被人批評說是將美的創作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但他卻堅持認為照片就是應該引起別人的關注和激憤,這樣拍攝對象的需求和渴望才有可能被人看到。

25.

澤德·尼爾森

英國籍,1966 年生於烏干達

代表作品:《槍支國度》(2001)Gun Nation

這個叫作邁克的年輕爸爸說:「擁有槍支和保護家人是憲法賦予我的權利。」照片看上去非常恐怖:光是男人臉上的表情就讓人想掉轉頭去。而諷刺的是,他聲稱要保護家人,但手裡的槍卻指著自己的小孩。

「我決定以美國為例子來進行拍攝,這個國家接受、擁護甚至推崇個人擁有槍支的權利。雖然每年有三千人死於槍殺,但這個國家卻拒絕承認問題的存在。」

26.

馬丁·帕爾

英國籍,1952 年生於英國

代表作:《馬丁·帕爾》(2002)Martin Parr

這張照片選自帕爾1984-1985 年在英國利物浦附近的旅遊勝地新布萊頓拍攝的專題。帕爾用廉價的業餘彩色膠捲進行拍攝,使這一切散發出一種低俗、浮華的味道。這個專題名為《最後的度假勝地》,裡面的這個度假地看起來骯髒、擁擠、無遮無蔽、令人生厭。這個專題非常尖刻,但也非常有趣。

27.

尤金·理查茲

美國籍,1944 年生於美國

代表作:《真實可卡因,藍色可卡因》(1994)[Cocaine True Cocaine Blue]

這張照片拍攝於紐約布魯克林。理查茲在一個名叫瑪麗艾拉的女子要注射可卡因之前拍下了這個畫面。這張照片被用作他的代表畫冊《真實可卡因,藍色可卡因》的封面照片。在所有表現毒癮者的照片中,它給人的震撼絕對是數一數二的。

28.

塞巴斯蒂奧·薩爾加多

巴西籍,1944 年生於巴西

代表作:《勞動者》(1993)Workers

每天約有5 萬名礦工在巴西這座露天金礦里挖掘。這些挖金礦的工人被稱為「泥豬」,因為他們周身都是污泥和塵土。這兩張拍攝於1980 年的照片,選自薩爾加多的經典史詩性攝影集《勞動者》。在這兩張作品中,宗教意味呼之欲出。左邊的照片簡直就是但丁《神曲》地獄篇的畫面翻版。而在上面這張作品中,那個倚靠在木樁上的男人,雖然滿身塵土和汗水,卻有著聖徒般的表情。從來沒有攝影作品能這麼具有力量。

29.

W·尤金·史密斯

美國籍,1918 年生於美國,1978 年卒於美國

代表作:《執著於真理:W·尤金·史密斯的一生與作品》(1984)[Let Truth be the Prejudice: W. Eugene Smith, His Life and Photographs]

1948年,鄉村醫生歐內斯特·C·切利安尼正在去科羅拉多偏遠鄉村探望病人的路上。史密斯跟蹤了這位醫生數個星期,儘可能多地了解醫生本人和他的日常工作。在史密斯的圖片故事中,這位樸素低調的醫生成為了真正的美國式英雄,他將自己無私地奉獻給了社區。醫生非常上鏡,也為史密斯表達自己的想法提供了方便。注意看這張照片,醫生被完美地放在畫面中央,後面陰雲密布的天空更襯托出他的高大形象。

30.

湯姆·斯托達特

英國籍,1953 年生於英國

代表:《見證人》(2004)iWitness

薩拉熱窩被圍城期間(1992-1996 年),一個母親流著痛苦的眼淚,將自己不明就裡的兒子送上了汽車,這輛車將在塞爾維亞軍隊的監護下離開薩拉熱窩。這張照片被放在斯托達特個人網站的主頁,可見作者對它的重視程度。不管是母親還是孩子,臉上都顯露出對未來的不安,母親臉上滑落的淚珠更是強調了這一點。

|

以上圖文選自《目擊的力量:新聞攝影150年》

[英] 魯埃爾·戈爾登 著

浙江攝影出版社,2015年1月

藝術,一切皆有可能

Art,everything is possible

今日薦讀

轉載須知

無二維碼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人民藝術·生活美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藝術 的精彩文章:

套路!這些照片全是套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抱朴守真——中國書畫作品香港展即將開幕

TAG:人民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