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要讓學術失信者付出代價!

要讓學術失信者付出代價!

最近一段時間,媒體屢屢報道高考自主招生過程中,名校高中生論文涉嫌抄襲現象嚴重。自媒體《知識分子》近日發文稱,在錄取人數較多的九省市知名高中均發現存在論文抄襲現象。《人民日報》也發文對論文抄襲問題進行了關注。此前,針對類似論文抄襲現象,教育部曾發文明確要求嚴厲打擊論文買賣、代寫行為。針對被曝光涉嫌造假的案例,堅持一查到底,尤其針對學位論文,明確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學位授予單位、指導教師分別承擔監管主體、責任主體和第一責任人的職責;要求對參與購買、代寫學位論文的學生給予開除學籍處分,已獲得的學歷證書、畢業證書也要依法予以撤銷和註銷。

原文 :《讓學術失信者付出代價》

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塗永前

圖片 |網路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針對這些學術不誠信行為肯定不陌生。筆者認為,在目前教育部門高壓管制及懲戒之下,這類現象已經比前些年好了很多,絕大多數老師和學生也都能夠對自己的科研行為堅守底線。從目前曝光的一些負面案例來看,造假者所付出的成本和代價是沉重的。並且,從預謀造假的過程來看,這個過程也要付出巨大代價,找人代寫、代發,還要經受後續申請高校的形式審查和實質審查,其中要耗費大量的錢財、人脈及公關成本,少則5-6萬,多則數十萬。從交易成本承角度來看,非一般家庭或個人能承受,只有極個別能為之,並且面臨「雞飛蛋打」的巨大風險。因為在程序公正要求下,這些特長學生的信息都要在網路上公開,接受全社會的監督,尤其會引發利益相關者的關注。但是,往往一個通過層層操作獲得成功的負面案例,都會打擊人們對既有教育制度設計的質疑,甚至完全否定我們所取得的成績是非常不客觀和不理性的。

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反觀西方國家百年前的各種比學術造假更嚴重、造成致人死亡的大量食品造假問題,我們會發現,只有嚴刑峻法,樹立法治權威才能真正使得各種造假行為得到有效遏制。比如,為了針對食品造假問題,美國政府經過百年不斷探索成立專門的食葯監部門——FDA,該機構是目前全世界最為權威的食藥科研和監管機構,是世界各國食葯監監管的標杆。該機構不僅嚴格設定涉及人畜安全食葯的嚴格申請程序,同時也進行嚴格的實質審查。FDA只是一個食葯監部門,只能在入口提供風險預防和監控,而美國發達的勝訴酬金訴訟制度及不良行為記錄或信用記錄等,才是真正威懾造假者和違法者的利器。

由此,首先,我們很多制度設計初衷是好的,但是如何去切實執行,需要各方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監督。例如,對學術違規違法者,可以參考目前最高法院與中國人民銀行等機構聯合推出的失信人制裁製度,讓那些學術失信人在沒有完全洗心革面、端正行為之前,是禁止進入相關職業和行業的。因此,建立失范學術期刊名錄及學術失信人名錄,並記錄入個人不良記錄當中,對於各種利益鏈上的違規者的行為同樣要進行記錄,對於學生、教育及科研從業建立終身學術誠信檔案,並建立最高院失信人公告那樣的可查詢系統,讓失信人對其不當行為付出一定的代價。

其次,對於科研成果的鑒定,雖然學術期刊發表方要承擔一定的責任,但是作為能夠最終進入選拔環節少數考生,是需要進行嚴格的學術能力實質審核的。這一程序完全可以借鑒類似目前教育部、國家社科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及科技部匿名專家申請或成果審核程序,在海量的專家庫中匹配專家對真正具有科研創新價值的論文進行審查,包括書面審閱和面試環節設計,將造假者、沒有真材實料者的數量降至最低。對於專家名單及如何匹配專家名單,需要相關機構逐步建立起信息官管理制度。接觸專家名單者必須在政治和人品上過硬,無不良行為記錄,需要建立起類似西方國家對涉密崗位者專門設計的安全審查(security clearance)制度。對相關人的公民身份、刑事犯罪記錄、民事案件糾紛、教育背景信息、就業歷史、社交關係(家人、同學及朋友等)、財務信用狀況、非法藥品(包括毒品)、酗酒史、心理諮詢歷史以及狀態、服兵役情況、社交網路信息、電腦系統相關事件(非法入侵等)等進行一系列審查,審查通過後,簽署保密協議,違規者將終身禁止從事相關職業。

最後,對於社會各界提供的學術失范者的違規違法線索,相關部門需要認真核實,對於明顯存在失當的行為,不管是造假者、學術期刊編輯主編,還是其他參與者,不要護短,不要認為這樣做會有損相關人或機構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要破除阻力,堅決給予相關人以制裁,並在媒體公開,只有這樣才會樹立教育機構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公眾形象來。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24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大西洋月刊》:英國脫歐幻想的終結!
化解當代「認同危機」:需穿越歷史,尋找答案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