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世紀的僧侶為何成了要飯的聖人

中世紀的僧侶為何成了要飯的聖人

撰文/聶建松,專欄作家


(一)要飯的聖人

在中國人心目中,一提起「僧侶」二字,大家腦子裡反映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莊嚴法相,頭戴毗盧冠,身披金絲錦緞袈裟,手持九環錫杖的唐三藏形象。但是其實僧侶這一身份,在歷史上卻與另一個看起來八杆子打不到的「職業」有著很深的淵源——這就是街邊要飯的,掄著打狗棒的「丐幫」。然而這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天地,一個是神聖的,潔凈的,令人景仰的大師,一個是卑微的,往往是髒亂的,乞求人憐憫的,其實在一開始就矛盾的結合在了一起。

在此,讓我先舉個我們比較熟悉的例子,在佛教的經典之一《金剛經》中,一開頭就記載著這麼一段經文: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那麼這段話的意思翻譯成現代中文就是:當時,佛陀餓了,就穿上衣服,拿著缽盂,到舍衛大城裡討飯去了。

連佛陀自己都親自要飯吃——這也許在今天現代人看來是件非常囧的事情,但是那時候和尚們自己要飯是天經地義的,因為在印度,僧侶是不能參加勞動的。雖然佛陀曾貴為王子,但是散盡家財之後,也不得已得親自「下基層」體驗生活。就算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唐朝的時候,雲遊的僧人也是托著缽盂,要麼去大的寺廟去掛單——就是記名在案,同本寺的僧人一起吃住,要麼就靠著挨家挨戶的敲門乞討為生的。

如果你小時候看過《西遊記》,那就該非常熟悉「化緣」這個詞。不過和尚們也並不總是白吃白喝的,這些大師們往往有著一些才藝表演,能隨時表演一下即興的小曲小調,內容多是佛祖保佑,施主平安的吉祥話——正是這種曲藝形式傳到如今,那就是「蓮花落」,也就是評劇的前身。看到這,你也就該能或多或少的明白,為什麼蕭峰能被送上少林寺去晉修,因為和尚和乞丐多少也算半拉同行,都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為什麼和尚的衣服要叫「百衲衣」?其實也是這個道理。讓我們就此打住,已經鋪墊足夠,馬上進入正題。

扭過頭來看看西方極樂凈土,不,應該說是歐洲中世紀基督王國。我們今天總是說東西有別,我國自有其特殊國情。但是偏巧的是在那邊,即在西方的基督教世界裡,也有著這樣一群以要飯為生的聖人,他們被稱為「托缽修士」。這個中文翻譯十分的貼切,因為他們確實也要飯,但是他們和佛教徒要飯的理由,卻不太一樣。

讓我們先從基督教的「佛陀」開始說起,請注意跟佛陀的狀況不同的是,耶穌的血脈雖然很有可能是高貴的,但是他和他的門徒一開始的經濟狀況卻不是很好,使徒們多半是出自於底層人民。他們雖然不富裕,但是在「四福音書」和《使徒行傳》中,我們卻沒有看到耶穌和他的門徒行乞的情節。而且,耶穌起碼也是擅長點手藝活的,因為他人類的父親約瑟夫是個木匠。

大家如果翻開《馬太福音》,能看到如下的經文:腰袋裡不要帶金銀銅錢。行路不要帶口袋,不要帶兩件褂子,也不要帶鞋和拐杖,因為工人得飲食是應當的。你們無論進哪一城,哪一村,要打聽那裡誰是好人,就住在他家,直住到走的時候。進他家裡去,要請他的安。那家若配得平安,你們所求的平安就必臨到那家;若不配得,你們所求的平安仍歸你們。凡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話的人,你們離開那家或是那城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我實在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還容易受呢!」

看到了么?化緣的時候,基督教傳教士不僅不說軟話,不但沒有小曲小調,而且施主您若是一時吝嗇,將來還要遭到報應。與佛教徒相比,態度簡直可以說是窮橫窮橫的。但是又是什麼節骨兒眼,讓窮橫窮橫的基督教傳教士開始要飯了呢?

若想了解這樣一群人,我們必須談到的是基督教的又一位聖人多明我(Dominic),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建成了這樣一種「要飯協會」——以俗話來說就是「丐幫」,多明我基本上等於洪七公。這個協會的成員,實際上也就相當於是「西方的和尚」,他們遵守的戒律居然也與佛教徒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不著華服,不得擁有私產,在外必須乞食。

聖·多明我原本住在西班牙,任馬德里附近的一個修道院的牧師,他同附近的一位主教迪亞哥是好朋友,兩人都是虔誠且深刻的人。後來兩人一起出差去法國南部公幹,但是令這兩位一貫自律自愛的人,感到尷尬的是,他們備受鄙視。原因不為別的,因為他們是正統教會的人,而這裡是我們之前提到的卡特里安派興盛的地區。他們被老百姓看作是懶惰的人,貪財的人,好色的人等等。

這件事情大大刺激了他的自尊。他覺得自己已經是這麼虔誠的人,居然在還被當地的百姓視為偽信徒,這種想法簡直令他坐卧不安,在頭腦中揮之不去。他對此表示不能淡定,而他的主教朋友也對此表示壓力很大。他們都覺得卡特里安派能做到的事情,他們也有能力做到,但是為什麼正統教會就沒有人來做呢?於是他們決定當最先吃螃蟹的人。

於是他們召集了當地的傳教士們,號召大家像對手學習優點,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神貧」,履行「神貧」,爭取做一名正統教會的好代表,重新樹立百姓心目中的好形象。與會者都表示倍受感動,也要一貧到底,一貧如洗。

當然,柿子先揀軟的捏。他們首先建立了一個女子修道院,來嘗試從勸化卡特里安派的婦女入手。但是迪亞哥主教很快就因為自己的教區缺人,而提前返鄉了。只留下多明我繼續工作。

但是隨後的多明我的工作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因為正統教會同法皇聯合開始了聯合剿滅卡特里安派和韋爾多派的戰爭。百姓們不能相信一邊屠殺他們,一邊又要教化他們的正統教會。期間,多明我也被任命為主教,可以回去當一名土皇帝,把這個爛攤子交給後人。但是,幾經思想鬥爭,他還是毅然決然的留了下來。他相信憑藉自己的力量還是能把群眾贏回來的。

不管怎樣,多明我還是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為了確定留下這位未來的聖人,他的同事贈給他一套當地的房屋。隨後他決定去羅馬,申請教宗批准他們成立一個協會。雖然教宗表揚了他本人,但是一開始並沒批准他們申請。但是於次年,教宗還是正式承認了他們的協會,於是「多明我會」就此開張營業了。

多明我會一開始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要飯」制度:如果你打算參加多明我會,就不僅在外出旅行傳教的時候,要吃乞討而來的食物,而且要爭取每天都吃乞討而來的食物。所以,聖·多明我和他的協會成員,都統統被稱為「托缽僧侶」。而多明我會則被稱為「托缽修會」。

同「丐幫」一樣,這個丐幫幫主就是聖·多明我,他管理的分舵就是各個傳教區的分會長。當然,多明我會還管理修道院,這些修道院的院長和分會長的任期都是四年。「丐幫」定期召開大會,大會則由各位院長,分會長以及各區選舉的代表組成。不同於小說里「丐幫」,這個協會裡還有女子,不過她們不出去傳教,而負責教育下一代協會成員。

多明我會除了在傳教上的成就之外,他們的另一個成就就是學術。他們的名人堂成員名單,可以媲美丹·布朗小說《達·芬奇的密碼》里虛構的錫山隱修會的會長名單。這其中就包括托馬斯·阿奎那、大阿爾伯特、埃克哈特大師等等,只不過我們現代人並不熟悉這些人,如果你要是身處中世紀,你就會覺得這些名字是如雷貫耳。

不過,知識就是把雙刃劍,隨著多明我會的學術水平的增長,要飯的制度也越來越難以實行了。畢竟,讓秀才們要飯總是件說不過去的事情,讀書人是講究臉面的事,而要飯這麼不要臉的事情,簡直能要了他們的命。這同多明我讓大家學習知識的初衷多少有些偏離。他本意是讓傳教士能更好的應付教義上的挑戰,但是卻間接的造就了一幫清高的知識分子。

另外一個由知識帶來的後果,卻讓多明我會在隨後的日子裡備受指責。這就是多明我會與異端裁判所的密切聯繫。因為長期在卡特里安派的地區中進行活動和傳教,所以沒有人能比他們更加了解卡特里安派的教義。而異端裁判所之所以建立,很大程度上就是針對卡特里安派和韋爾多派。在其後的時間裡,這些成為異端裁判員的多明我會的會士,在文學和電影中簡直成了恐怖的化身。以至於後世有人說,多明我自己就宣稱自己是個「異端裁判者」,不過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位聖人說過這句或者類似的話,因為在他死後的第八年,異端裁判所才成立。


(二)西方的「濟公」

在本節開始之時,我又不得不感嘆,「東西之別」在大多數時候,只是細節上的差異,而不是精神上的差異。尤其是在宗教這個強調精神的領域內,我們總能找到在精神上類似的人物,東方曰「聖」,西方曰「Saint」。

「濟公」名李,年輕時是一個富家子弟,好佛學,父母雙亡之後出家。東方的濟公形象是一個邋遢的快樂活佛形象,而西方世界裡也有這麼一位快樂的聖人。

那麼,這位仁兄是誰呢?他的本名是喬萬尼·伯納多尼。他是一個商人的兒子,芳濟各(Francis)是他的昵稱。不過人們更多的是知道他的這個小名,而非他的本名。所以,以後就讓我們用他的昵稱來稱呼他吧。

芳濟各的老爹是一個很富有的呢絨商人,一個墨守成規的老人。他對自己的兒子最大的期待就是希望他能夠繼承自己的事業,把自己的家族呢絨產業繼續做大做強。但是無奈,咱們的聖人年輕的時候,非常的不務正業,和一幫酒肉朋友吃喝玩樂。老父親經常被氣得哆了哆嗦,但是也很無奈兒子。不過,他還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平常愛瀏覽書籍。而且他還很有音樂天賦,喜好唱歌,如果中世紀有KTV的話,他一定是個K歌之王。他的語言天賦也很驚人,加上父親花錢請老師教,讓他通曉了當時歐洲的多門語言。

芳濟各儘管非常愛鬧愛玩,但是他卻從來都不是一個惡少。他本性慷慨,而且豪爽。路上遇個乞丐也經常扔倆錢。據說有一次,他和自己的一群酒肉朋友閑晃之餘,看到一個乞丐實在太可憐了,芳濟各一時興起,就把兜裡帶的錢都扔給了他。結果,大家都說,芳濟各太傻了,太天真了。萬一這個乞丐是個騙子呢?反正,芳濟各對此倒是毫不在意,表示自己毫無壓力。

到此時,他還只是個「青年王子」、「大眾情人」,絲毫沒有成聖的跡象。就像你不能想像,今天的王力宏未來會成為某位禪學大師。但是,這個他的人生拐點終於還是到來了。他的故鄉阿西西被來自佩魯賈的軍隊入侵,他自願報名參軍保家衛國。但是在作戰中被俘虜了,他在監獄裡呆了一年多。出獄之後,他又快樂的生活了一陣,這次他在各種光環上還增加了一個頭銜——「戰鬥英雄」。但是隨後的一場重病,在病中他似乎看到了異像,而這卻很有可能的改變了他。

他開始摒棄了自己經常穿著的華美服飾,開始穿著樸素簡單的衣服,他開始更多的走近貧窮的人們,慷慨的接濟他們。他甚至還照顧那些他們的病者,這包括一直被其他人視為不潔凈的麻風病人。對此,他平靜的說道:「當我還生活在罪惡之中時,看見麻風病人只會讓我感到噁心。但是上帝親自領我到了他們之中,我便對他們產生了憐憫之心。」對此如果有任何人還覺得這是他的做秀,那麼必須要說的是麻風病是一種傳染病,在當時的中世紀這就是絕症。

在一次前去羅馬城朝覲的過程中,在他經過一座教堂之時,他又看到了一場異像。他聽到坍塌的教堂中的十字架之上,被釘在上面的耶穌對他說,請他重建已經傾覆的上帝的大廈。這段話語也許隱含了雙重含義,一方面是要他修複眼前的教堂,另一方面是要他承擔起革新教會的重任。

於是他立即返回了父親的客棧,以低價賣掉了其中的馬匹和染料,帶著金子前去修復教堂。但是這個消息很快就被他父親知道,老人簡直都氣瘋了,前去教堂討要錢財和芳濟各。於是芳濟各就逃到了附近的一個山洞裡,在躲藏了一個月之後,他滿身泥濘、形容消瘦地回到了城中來面對父親。

老人很可能出於想把他從那種狀態下拉回來,於是就打算恐嚇自己的兒子,把他帶到了本城的主教面前,宣布如果他繼續這麼瘋癲,要剝奪他的繼承權。但是誰也沒想到的是,他已經決定坦然接受父親的決定。他宣稱自己只認可上帝為自己的父親,在眾目睽睽之下,飄然離去。

其後的兩年間,他遊盪在家鄉的周圍地區,四處撿拾石頭,幫人重建教堂,而他最喜愛的是阿西西城外的波蒂溫庫拉(Portiuncula)教堂,而他在教堂做禮拜時誦讀了他最喜愛的一段經文:

你們要到以色列人中迷失的羊群那裡去。在所到的地方要宣講:「天國快實現了!」你們要醫治病患,叫死人復活,潔凈麻風病人,趕鬼。你們白白地得,也要白白地給。錢袋裡不要帶金、銀、銅幣;出門不要帶旅行袋或兩件內衣,也不要帶鞋子和手杖。因為工人得到供應是應該的。

你們到一個市鎮或鄉村時,先打聽那裡有誰願意接待你們,就住在他家裡,直到你們離開那地方。你們進了一家,就說:「願你們平安。」如果這家的人歡迎你們,你們為他們求的平安就會臨到這家。如果他們不歡迎你們,就收回你們的祝福。那不歡迎你們、不聽你們話的家或城,你們就離開那裡,把腳上的塵土跺掉。

正是按照這段經文上的吩咐,他要前去佈道,穿樸素的衣服,吃施捨的食物,過「神貧」的生活——如果說,聖·多明我只是覺得卡特里安派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而聖·芳濟各則是真心的希望如此簡單的生活。

在他的感召之下,很快在他周圍聚集了十一名同伴(大家請注意,這一數字也暗合使徒的人數)。芳濟各教他們也遵守之前的經文,與他們一起生活。不久,他帶著他的「會規」和同伴前去覲見教宗,希望獲得批准他們建立一個單獨的傳教協會。

打住,這一幕是如此的令人熟悉,有沒有令你想起誰?同樣身為商界之人,同樣放棄了自己的財產,同樣的貧窮,同樣的夥伴,甚至是同樣的要求。這有沒有想起前文提到的韋爾多?在這一刻,歷史就是這麼諷刺,同樣的情節再次重演。這次的教宗沒有犯前任的錯誤,他可不希望自己再製造另一個「韋爾多」的悲劇,而另一方面他也需要一個在道德水平上,能同韋爾多派的「窮神甫」相抗衡的代表人物,替正統教會挽回顏面。

於是很快芳濟各會就建立起來了,一開始他們稱呼自己為「改悔的人」,但是很快芳濟各就把大家改稱為「小兄弟」,所以聖芳濟各會後來也被稱為「小兄弟會」。正如聖·多明我會是為了對抗卡特里安派而建立的,聖芳濟各會也被教會設計為對抗韋爾多派。聖·芳濟各會的成員也是兩人四處傳教,他們經常唱歌(可能受到芳濟各本人的影響),幫助農民幹活,照顧麻風病人和流浪者。而芳濟各本人仍舊投身到第一線的傳教工作之中,在隨十字軍出征的過程中,他甚至站在了蘇丹的面前向他傳道。

聖·芳濟各晚年的時候,他沉浸在自己的祈禱和吟唱中,他熱愛大自然,據說他甚至能同鳥兒對話。他的身體同時在額頭,手心,腋下和腳背上開始出現了「聖痕」——也就是同耶穌被釘十字架上同樣的傷痕。他並沒有主動把這些痕迹顯示給人,相反他一直試圖掩蓋他們。最終,他安詳的死於自己最愛的家鄉的波蒂溫庫拉教堂中。


(三)芳濟各會大分裂

芳濟各雖然是一個極具感染力的聖人,但是他浪漫的性格卻也註定了他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和組織者。芳濟各會日益壯大,成員也漸漸複雜起來,協會的許多改變是不可避免。但是這給不善解決世俗問題的他,帶來了很大的煩惱。晚年他避居郊外,不問世事,安心作自己的世外高人。但是在他不在的時候,以他之名的協會卻發生了裂痕。

問題的中心,仍舊回到了原點。芳濟各建會的宗旨是雖然要向俗人傳道,但是要遠離世俗的財富。可是這也帶來一個矛盾,很多擁有財富的人想要加入到協會中,但是又不想放棄自己的財富。而且,更為讓人矛盾的是,是很多的善男信女則為了表達自己的虔誠,給協會以大量的捐款和資金上的幫助。到底是如何對待這些讓人既愛又恨的東西呢?

不久,協會內部就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緊緊跟隨著芳濟各的教導,堅決拒絕任何財富,嚴格維持早期的芳濟各傳下來的傳統,於是他們被稱為「嚴格派」。而另一派則認為芳濟各本身就是聖人,他能達到的品質是無人可及的。所以不該對於其他的大眾成員那麼嚴格無情。他們接受信徒的捐贈,早期的外出傳道熱情也逐漸的淡漠了。他們建起屬於芳濟各會的修道院,自己住了進去,過起了自顧自的修道生活。因此他們也被稱為「住院派」。

逐漸地雙方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嚴格派」指責「住院派」忘記了芳濟各的教導,沉溺於世俗的財富。而「住院派」指責「嚴格派」虛假偽善,要大搞分裂。最終的結果是「嚴格派」為了表示自己的純潔,一怒之下乾脆棄絕了協會的所有財產,而把一切都轉讓給了「住院派」。而「住院派」接受的也心安理得,因為他們說這些財產都還是屬於「贊助者」的,他們只是代為保管。

而此時的教宗出面調停,教宗允許「住院派」佔有這些財產,但是教宗附上了一個更囧的條款:這部分財產屬於正統教會,而不是屬於修會的。這又是多麼大的諷刺阿!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因為獲得教宗的支持,「住院派」開始壓制看不上眼的「嚴格派」。但是,「嚴格派」卻為自己招惹來了更大的麻煩。這場麻煩說起來,簡直是剪不斷,理還亂。

在當時的義大利最南端,有一所修遠道,院長名為喬基姆。他因為他的聖潔品德,而被世人尊為活佛一樣的人物。另外,他還有一項特殊的本領,這就是預言,也就是說他本人是一名「先知」。

既然是人類的先知,那麼就要對人類的未來進行預言。他的理論把人類的歷史分為三個部分。聖父時代,也就是《舊約》中上帝的故事,人們生活在對上帝的恐懼之中。聖子時代,也就是《新約》中關於耶穌的生平,人們生活在對他的信仰之中。以及聖靈時代,自耶穌死後的時代,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地球這個大修道院中,快快樂樂的準備等待世界末日。喬基姆的思想對於「嚴格派」的成員有著莫大的吸引力,他們覺得世界末日確實像喬老爺子說的那樣快來了,大家還需要什麼錢!

不過喬老爺子的理論一點都不新鮮,實際上早他700年的奧古斯丁就已經有了類似的看法,真正新鮮的是喬老爺子給出了人類歷史巔峰的日子,也就是說過了巔峰,馬上就要進入上帝重啟世界的日子了。這段日子的時間大概是1200年到1260年之間。

但是這段日子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呢?在這段日子裡死了一個著名的皇帝,這就是腓特烈二世。談到這個皇帝確實是身世離奇的傳奇人物。她的母親幼年的時候就被預言要毀滅自己的國家——西西里,於是被關進了修道院。但是又在三十來歲的時候,嫁給了德意志的皇帝。在路上,突然腹痛要分娩,但是為了不讓外人說閑話,保證自己兒子的血統,皇后竟然決定當眾產子,讓所有的民眾作證。

在父親死後,太后特意轉而讓他遠離政權爭奪的德意志,回到西西里當國王。但是母親也在隨後的一年去世,在臨死之前,她只好委託當時的教宗英諾森三世來充當庇護人的角色。但是教宗並沒有好好照顧這個孩子,因為他的父親曾經得罪教廷。

腓特烈的童年簡直就是一個戴著皇冠的乞丐,他在街頭流浪,連吃飯都成問題,幸虧了一個支持皇帝的家庭救濟了他了,才使他不至於那麼早的夭折。成年之後的腓特烈同一為寡婦的公主結婚,這個妻子帶給了他一支軍隊,幫助他重新登上了西西里的王位。

隨著勢力日漸增強,他回到德意志,並最終當選了德意志的皇帝。但是這時候教宗最害怕的事情發生了,北方的德意志和南方的西西里都歸一位皇帝統轄,而教宗成了這個餡餅的心。於是此時的教宗,格列高利九世(其實他是由腓特烈支持上台的)命令腓特烈立即出戰十字軍,但是腓特烈用談判的方式就解決了耶魯撒冷的問題,兵卒毫髮無傷。教宗只得另找借口來說腓特烈跟異教徒私下談判,集結軍隊來討伐他,但是軍隊被腓特烈輕鬆擊敗。

在格列高里九世去世之後,繼任者繼續和腓特烈鬥爭,最終擊敗了腓特烈。腓特烈據說晚年死於一次行獵中的中風,也有人說是兒子謀害了他。總之,人們傳說因為他引起太多的爭戰,所以靈魂被惡魔由埃特納火山帶入了地獄,而最終他會騎馬自地獄衝出拯救世界。

這樣腓特烈就和教廷是父子倆輩的仇恨,所以他的生平之日居然是喬基姆所說的人類歷史的頂峰,不得不說非常招致教廷的討厭。而信仰喬老爺子的「嚴格派」,在繞了這麼大一個圈子之後,莫名其妙的也被正統教會討厭。

不過,畢竟「嚴格派」的成員德行之厚,在民眾之中威望之大,學問水平之高,都是「住院派」的人所無法比擬的。一度「嚴格派」出身的波拿溫度拉當選了總會長,雙方看似又回到了和平的軌道上,但是隨著這位大師的去世。關於財富的問題由老調重彈,提上日程。分裂又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這一次教宗仍舊支持「住院派」。而宗教裁判所這一用於異端的武器,也居然被用在了自己人身上。

最終在過了大概一百年之後,教宗還是承認了「嚴格派」的正統地位。不過,自此之後,「嚴格派」和「住院派」各過各的,各自都有自己的工作人員和總會,之後很久的時間內,雙方老死不向外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一座理想城市,百米內必有避雨處
旅日20年,這是我親歷過最恐怖的一次颱風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