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曾國藩:成事的關鍵,在於超常的戰略定力

曾國藩:成事的關鍵,在於超常的戰略定力


昨日內容

身弱財旺,難有大存款




曾國藩這個人的過人之處,在於一旦看準了,就能夠堅持定見,不為種種浮議所動搖。



李瀚章在評價曾國藩時曾說:「其過人之識力,在能堅持定見,不為浮議所動。

曾國藩這個人的過人之處,在於一旦看準了,就能夠堅持定見,不為種種浮議所動搖。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

戰略定力極強。





湘軍歷史上著名的安慶會戰,便充分體現了曾國藩的戰略定力。



安慶位於天京上游。對於太平軍來說,保住安慶是保障天京安全的鎖鑰;對於湘軍來說,奪取安慶則是進軍天京的關鍵。




為此1859年,曾國藩精心設計了安慶會戰的計劃。他的目的,是通過圍攻安慶這樣一個必爭之地,逼迫太平軍以主力來救,從而迫使太平軍在安慶與湘軍進行決戰,以此消滅太平軍的主力,奪占安慶,為湘軍順江而下、攻佔天京創造條件。為此太湖之戰後,湘軍立即長驅直入,將安慶的太平軍團團圍了起來,準備實施既定的會戰計劃。




然而安慶會戰的計劃制訂不久,曾國藩就遇到了來自內外各方面的壓力,每一項壓力都足以動搖其會戰安慶的決策。

這種壓力,首先來自於當時的朝廷。




1860年,太平軍以圍魏救趙之計,先攻杭州,隨即出其不意,回師攻破清軍的江南大營,並乘勝追擊,連下蘇州常州,江南於是全入太平軍之手。江浙向來是清政府的主要賦稅來源和糧食供應地,

因而清政府十分重視蘇杭的得失,命令曾國藩放棄圍攻安慶的計劃,東下救援蘇、常,並說「為今之計,自以保衛蘇常為第一要務」。

為了促使曾國藩能夠撤圍東援,清政府還賞給曾國藩兵部尚書的頭銜,授給他署理兩江總督的職務。蘇州、常州都屬於兩江總督的轄區,新任總督的曾國藩有守土之責,自然必須完成恢復甦常的任務。




朝命當前,安慶會戰還要不要打,便成了是否堅持曾國藩原定計劃的關鍵。

曾國藩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安慶之圍決不可撤。




他專門給朝廷上奏,力陳安慶不能分兵的理由。他說,自古平江南之賊,必須佔據上游,建瓴而下,才可以成功,戰爭初期清軍本來是準備控制江蘇浙江的,然而幾次進攻都以失敗而告終,不但不能打下南京,反而丟掉了蘇州、常州,這並不是兵力不夠,而是因為從下游進攻上游,形勢不利。目前這種局面,如果仍然先打蘇州、常州,然後從東面進攻南京,必然要重蹈覆轍。所以絕對不應該分安慶之兵進軍蘇、常地區。即使要想救援江浙,也要先克安慶、蕪湖,這樣才能得到以上制下之勢。




因此,安慶一軍,目前關係整個淮南的大局,將來即為進攻南京的張本,是整個勝利的基礎,決不可撤。




針對朝廷對太平軍的擔心,他強調說,雖然目前太平軍聲勢很大,但只要拿定主意,立穩腳跟,形勢就會慢慢地發生轉變。否則,只能欲速則不達,不但蘇常拿不回來,連整個安徽地區也都會丟掉,現在的有利態勢就徹底失去。在曾國藩的堅持下,清政府終於不再堅持撤安慶之圍的要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剛剛解決了朝廷的壓力,曾國藩又面臨了軍事形勢的挑戰。




1860年底,為解安慶之圍,太平軍決定再用圍魏救趙之計,南北兩岸,夾擊武漢,以解安慶之圍。

其中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所部進展極速,1861年初連下英山、蘄水,隨即攻下黃州,直逼武漢城下。當時湖北清軍兵力極為空虛,只有三千綠營兵,根本不能打仗。聽說太平軍來攻,武漢三鎮的官員富戶逃之一空,正在太湖作戰的湖北巡撫胡林翼急得吐血,罵自己是「笨人下棋,死不顧家」,要求曾國藩趕緊撤安慶之圍,回師救援武漢。




胡林翼是湘軍的二號人物,湖北又是湘軍的後方基地,顯然不可能置之不理。但一旦回師湖北,安慶會戰計劃就必然落空。曾國藩在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之後,做出了判斷:太平軍重心遠在江浙,千里迢迢進入湖北的太平軍,即使有破湖北之勢,也並無守湖北之力。武漢即使是一時失去,也會馬上收復,而安慶一旦撤圍,卻不可能再有機會了。太平軍進攻武漢,目標其實依然是在安慶。




因此無論武漢能否保住,總以太平軍回來攻打安慶時湘軍能不能堅持住,以定「乾坤之能轉不能轉」,如果安慶之圍能堅持住,即使是武漢落入太平軍之手,湘軍也早晚會收復,「是乾坤有轉機也」;如果安慶之圍堅持不住,即使是武漢沒有什麼閃失,太平軍的聲勢也會大漲,「是乾坤無轉機也」。

因而他下定決心,即使是武漢落入太平軍之手,圍攻安慶的湘軍仍然不可退:「吾但求破安慶一關,此外皆不遽與之爭得失,轉旋之機只在一二月可決耳。」我只求就打破安慶這一關,此外所有的地方太平軍你都拿去,我都不要了。




大局的轉折點,就一兩個月就可以決定了。他還給在安慶前線指揮攻城的曾國荃寫信說:「此次安慶之得失,關乎吾家之氣運,即關係天下之安危。」這一次安慶爭奪的得失,關係到我們曾家的氣運,也關係到天下的安危,必須全力相拼。



在曾國藩的堅持下,曾國荃的湘軍不惜一切,拚死不解安慶之圍。

正如曾國藩所料,陳玉成進攻武漢受阻,不得不直接回師救援安慶,來回折騰,反而給了湘軍以最好的機會,最後太平軍不但未能解安慶之圍,陳玉成也在轉戰途中犧牲,部隊全軍覆沒,安慶和整個安徽由此落入湘軍之手。從此天京上游再也沒有屏障,太平天國的命運也由此決定。太平天國總理朝政的洪仁玕後來在反思太平天國的歷史時,認為太平天國最大的失誤之一,就是安慶落到了湘軍之手:「安慶一失,沿途至天京之城相繼陷落,不可復守矣。」安慶一丟,沿著長江一直到天京的各個城池也相繼陷落,天京也就再無法守住了。




在湘軍之中,胡林翼的見識與品德都不在曾國藩之下,然而胡林翼的成就卻不如曾國藩,

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胡林翼缺乏曾國藩這樣的定見。

用曾國藩的話說,胡林翼「於久經謀定之局,每至臨事變其初計」,對於大家已經商定的方案,一遇到大的壓力,就容易出現動搖,臨時改變計劃。安慶會戰就是其例。




人生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領導者所遇到的挑戰,往往要遠遠超出常人。一個人如果缺乏堅強的意志,往就會以環境為借口,隨意地放棄應該達成的目標。曾國藩曾說:「凡發一謀,舉一事,必有浮議搖撼」,凡是你提出一個計劃,開始一個行動,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議論來動搖你的決心。「天下事只在人力作為,到山窮水盡之時自有路走」,天下的事情只是人儘力去做而已,到山窮水盡的時候自然會有路走。「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如果剛剛受到挫折,或者聽到別人不切實際的議論就心情沮喪,改變計劃,那是成不了事的。



因此對於領導者來說,

既要有過人的見識,而在看明白以後還要有一種堅持,一種定力,一種意志,一種「倔強之氣」。這樣的戰略定力,是優秀的領導所必須具備的品質。





真正聰明的人都是下笨功夫



湘鄉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說是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讀了多少篇還背不下來。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後偷竊。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睡。小偷忍無可忍,跳出來大叫:「這種笨腦袋,讀什麼書?!」




這個笑話並非空穴來鳳。曾氏一族的天資並不出色。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歲,才勉強過關。




但另一方面,曾國藩又是個極為「精明」的人。




他是一個高明的軍事家、戰略家。太平軍起,舉國束手無策。只有他獨僻蹊徑,以超人之膽識創立湘軍。在從皇帝到大臣或急於求成,或悲觀絕望,滿朝如無頭蒼蠅,紛無定計之際,

曾國藩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勢」的平定太平軍戰略,即「爭奪武昌,控制長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慶,進而攻陷天京」。

事後證明,這是一個極為高明的戰略,清王朝正是在這個戰略指導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他非常善於審時度勢。自古功臣,像他這樣善於把握進退者不多。剿滅太平軍之後,他的功名事業如日中天,此時他卻極度冷靜,在大盛之中察覺大衰的先機,毅然上疏請求辭去節制四省的大權,並採取果斷手段,裁撤自己的權力之本——湘軍。他一生出將入相,沒有大的蹉跌,在傳統官場上像他這樣的成功者並不多見。




他深通官場韜略,官場功夫如同太極高手,善於化解種種難題於無形之中。曾國藩的秘書趙烈文的日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曾國荃攻打南京不下之際,朝廷令李鴻章協助進攻。李鴻章一方面不想奪了曾家兄弟的首功,向曾家邀功買好;另一方面又想把抗旨之責推給曾氏,因此私下到處解釋,做了很多小動作。




而曾國藩的對策是回復給皇帝一道辭氣卑約的奏摺,堅請派李鴻章前來,不望有功,但求無過,言語懇摯,不溫不火。相形之下,李氏的小算盤一目了然。趙烈文評價說,曾國藩的手段,平直無奇,卻實高於李數倍。




僅舉此數端就可看出,曾氏的「精明」已臻最高層次,實非常人可比。正是與眾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國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曾國藩的人生哲學很獨特,那就是尚「拙」。他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曾國藩能夠打通科舉這條路,靠的完全是「笨勁」。父親要求他,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書。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他不懂什麼「技巧」,什麼「捷徑」,只知道一條路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這種「笨拙」的學習方式,在他身上培養起超乎常人的勤奮、吃苦、踏實精神。




積苦力學的經歷給了曾國藩獨特的啟示,他發現笨拙有笨拙的好處。

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擊打能力特彆強。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問題只知硬鑽過去,因此不留死角。

相反,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願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難繞著走,基礎打得鬆鬆垮垮。所以,「拙」看起來慢,其實卻是最快,因為這是扎紮實實的成功,不留遺弊。




雖然曾國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開竅之後,後面的路就越來越順。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舉人,又四年,又高中進士。而那些早早進了學的同學,後來卻連舉人也沒出來一個。他總結自身經驗,多次說這得益於自己基礎打得好,所以「讀書立志,須以困勉之功」。




曾國藩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曾國藩一生善打愚戰、笨戰,不善打巧戰。




他打仗不貪小利,不求奇謀,踏踏實實,穩紮穩打。他說:「打仗要打個穩字。」他一生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他花極大心血去研究敵我雙方情況、戰鬥的部署、後勤供應、出現不利情況如何救援等等,指導每個環節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決心。




曾國藩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誠為本,以拙為用。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說大話,不求虛名」,做事「情願人占我的便益(宜)斷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宜)」。別人以巧似偽欺騙他,他卻仍然以誠以拙相待。




曾國藩說到做到。左宗棠在「瑜亮情緒」的促使下,一生不服曾國藩,始則挖苦打擊,終則以怨報德,曾國藩卻終生未還一手。李鴻章作為他的弟子,也時常和他耍心眼、逞私心。曾國藩卻因為愛李之才,始終不改對李鴻章的關心、愛護、包容、提攜。李鴻章因此終生感激涕零,到晚年更開口不離「我老師」三個字。這個事因為這種質樸的為人處世方式,曾國藩一生朋友極多,麾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指揮如意,得道多助,成就了「洪楊一役」的最終勝利。




當然,

曾國藩最有意義的「笨拙」,還是他的思維方式,正是「紮實徹底」的思維方式,使曾國藩避免了幾千年來「中國式思維」的局限和弱點。




中國式思維尚直覺,重體悟,善類比,卻輕邏輯。那些才子、文人的思緒常如天馬行空,不循規矩,任意跳躍,因此很容易跳過真理與謬誤之間那小小的一步距離




而西方思維的最大特別是重視實證、重視邏輯、重視差別。

西方人從量化分析事物間的不同之處入手,沿著「現象—差別—差別的擴大—精確量化—創新」的思維路徑前進,因此能發展出卓越的理性思維,建立起嚴密的學術體系。




曾國藩的思維方式與西方式思維不謀而合。曾國藩的思維方式因為其「笨拙踏實」,在中國人中達到了少有的嚴密程度。




曾國藩式思維的秘訣。每遇到一件事,他都要從正反兩方面去看。反覆琢磨,細細分析。而

「正」「反」這兩個方面,他也要進行細分,把「正」面再分兩面,分析它的正反。

同理,「負」面也自有其正反。他把這件事中包含的每一個因素都研究到位,不使有一點含混不清之處。這樣分析下去,對這件事物就會觀察得分外透徹。




曾國藩說,自己「天分不甚高明,專賴學問以求精明」。曾國藩一生經歷千難萬險,處理過無數大事,大體都很得當。其過人之處就是不怕費心費力,對事物進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在對事物進行了

精到分析的基礎上,再找出要害,把握關鍵。

每次處理完了之後,還要總結經驗教訓,為下一次作參考。




曾國藩的精明,就是建立在這樣的笨拙之上,這樣的絞盡腦汁殫精竭慮之上的。確實,

「笨」到極致就是「聰明」,「拙」到極點就成了「巧」。




點擊閱讀以往內容

 



晚年可以享福的女人


早年辛苦,中晚年會好的八字



她說後悔結婚了,以後婚姻會怎樣?


適合找二婚配偶的女人



這天出生不利婚姻



婚姻容易孤獨的女人


魚尾紋看女人的婚姻 | 面相



這樣的命局,必定晚婚



逢馬年,會有婚姻危機的人



可以發點小財,但大財沒有的八字



命運預測 

· 婚姻 · 財運 · 名字 · 風水


微博:

@南玄子命運預測


八字面相交流QQ群:

34439286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易經八字面相風水 的精彩文章:

她說後悔結婚了,以後婚姻會怎樣?
你的未來配偶是外地人嗎?

TAG:國學易經八字面相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