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受害妄想還有救嗎?

受害妄想還有救嗎?



利維坦按:我們往往會覺得,特定心理狀態的出現必然有著背後原因。有時是大腦器質性的變故,有時是內心情感性的外露。因此對於受害妄想而言,一方面自身的抽離非常重要

(為什麼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他人和自己身上,所引發的心理狀態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妄想通常表示內心有所鬱結,而這種鬱結同時也是自己發出的求救信號。弗洛伊德認為妄想是從同性戀期退化並固定在原始自戀期的結果。對同性的愛遭到禁止,繼而投射成多疑及反叛,因此容易產生被害妄想的人往往自尊心脆弱,甚至自卑。我們總是在給自己找尋各種借口和宣洩途徑,把事情往壞了想意味著對自己還未足夠接納。





文/Kari Granger


譯/及河嶠岳


校對/Anthony


原文/medium.com/personal-growth/dealing-with-the-victim-mentality-in-others-a9d6f2270f72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及河嶠岳在利維坦發布




我們的生活處處充滿「受害者」,也許你就是其中之一,也許你正與他們共事,也許你的另一半就是。作為一名總裁教練,我在過去15年里有一個體會,那就是人人都不喜歡兩件事:一,被稱為「受害者」;二,和「受害者」打交道。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在生活中真正遭受創傷和不幸,和凡事都以受害者的心態自居,是兩種不同的情況。

前者是真正的受害,

而後者中的受害者心理,只是自己給預設的一種心態,並以它為指引來為人處世。




我見過很多真正的受害者,他們都在創傷後積極接受治療,努力充實生活。在我看來,他們都是英雄,但在這篇文章里我們先不談。該文主要探究的是後一種情況——所謂「我沒有錯」,「全世界都和我對著干,「沒有什麼可以幫我」。這種情況包含了無可奈何,無能為力和屈服妥協,使人逃避生活的責任。





圖源:OpenNews





受害者心理模式





受害者心理是一種看待生活的慣常態度——

對於生活中的萬事,他們都自然而然地傾向於覺得自己吃虧或是被佔了便宜。

這種心理助長人在逆境中的無能為力感,也讓人確信凡事都不賴我

(這裡面也包含了他們無法改變的人格特徵)

。因為人類的狀態和言行,都與他們的世界觀保持一致,有這種心態的人就會表現為受害者。




我們必須明白以上只是個模式,現在這種模式已經成為了一個無意識的選擇,裡面包含了很多具體行為。同時,它不是一種人性特徵。儘管模式很難打破,但一旦做出承諾,它們是可以改變和克服的。




圖源:Simon Landrein






人們為什麼會選擇受害者心理?





如果你想讓一個以受害者自居的人做出改觀,你就必須得意識到這種心態並不是無理取鬧。如果你看待生活的方式像他們一樣,你也可能會這樣。




沒人會有意識地選擇當受害者。

人們大多無意識地陷入其中,因為「受害者」這種心理,會給生活帶來很多便利。無論是待在舒適圈,麻痹自我,求職,獲取關注,還是逃避責任,這種心理都能變成應對策略。

我見過很多本該優秀的人因為達不到自己的預期而變成了失敗者,生活不是他們想像的樣子,這太讓人痛苦了。

為了應對這種不如意,他們死要面子,搪塞責任,不知不覺中放棄了改變局面的機會。



人們以受害者自居時所獲得的關注,同情和時間,給了他們一種被認可的確定感,即他們本身做得很好,之所以沒有成功,都是環境因素的問題。

當身處失敗中,無論是哪一種失敗,人們都可以這麼做來挽回所謂的面子。對一些人來說,這種心態是在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影響下養成的,並且是他們處理進展不順利的事情的唯一方法。




受害者心理的養成,也源於一些未被回應的合理關注,由此,後天獲得的無助隨之產生。

這個人也像我們一樣學習任何事物——在一段時間內重複特定的模式——大聲訴求,被忽視,大聲訴求,被忽視,大聲訴求,被要求閉嘴。

此時,抱怨是合理的,但是當此人意識到一切無濟於事時,便不再會努力做出改變了。





圖源:Waking Times






該怎麼做





從來沒有哪一種標準,能適用於所有的情況。因為我們是人類,而每個人的情況都千差萬別。即便如此,針對被受害者心理所困擾的人群,我還是找到了如下方法,可以有效地幫助他們,成果不錯。你會發現,這個方法的核心,是揭露他們有所選擇這一事實,促使他們對事物作出承諾,並且培養他們按承諾做事的責任感。




注意:只有在你真心想幫助他們時,才會做到如下幾點,否則,你不會也不想做到。 





圖源:The GROGNARD Files




步驟1:審視自我,摘掉標籤





「她老扮演受害者,我不想和她打交道。」「以受害者自居的人真讓人費力氣」。以上是對受害者心理人群的抵觸情緒——這導致無論他們說了什麼,你都會將其視為抱怨和牢騷——這種心態又會反過來加深你對他們的看法和反感。

實際上,有效對待和處理受害者心理,你不能將自己的優越感和正義感凌駕於這些「受害者」之上。




把自己放在合理的位置,即你是真心實意地想幫助那個人走出困境,結束痛苦,並且願意採取有效行動

(而不是你只想擺脫他們給你帶來的麻煩)




並且,如果你抵觸受害者心理,在真的有合理溝通的訴求時,你仍會聽到受害者的聲音。一個厭惡受害者的行政管理團隊會錯過很多重要的信號,而這些信號往往會顛覆現狀,降低績效,導致負債。當組織底層的人抱怨時,他們只覺得員工是在以受害者自居並把他們趕走,訴求也隨之增加。當他們終於意識到受害者標籤阻礙他們獲取重要的信息時,他們就會驚訝於他們是如何保持良好現狀的,並且改變與員工的交流方式。





圖源:The GROGNARD Files




步驟2:承認不抗拒





他們妥協,這意味著他們放棄了他們認為的所有可能。對一個打算妥協的人說什麼都會遭到反對。這意味著用普通邏輯去說服他們或者向他們解釋行不通。這種心態就是這麼確立起來的——你越抵觸,這種心態就會在自我防禦中持續越久。




承認受害者們的想法。這並不意味著贊同他們——贊同只會火上澆油。

相反,只是確認你聽到了他們說的話

,「我聽你說公司在該領域不支持你,也沒人在乎事情做得對不對。」或者「我明白你說的話——沒有其他工作可找,沒人想聘用你。」你說你聽到了他們的話,並不代表你贊同它,只是表明你聽進去了。




承認不僅是承認他們說的話,也包括承認話語背後的情感和心理。將自己置身在那種妥協的情況里,感受其中的絕望,正義和不公。如果你也有那樣的故事和心境,你可能也會像他們那樣做。不要因為覺得你自己永遠不會變成那樣而有優越感——是人都一樣。




這樣的反饋創造足夠的空間,讓「受害者」真實地聽到自己的聲音。




步驟3:承諾




妥協這種心態發生於你放棄你看見的可能性、放棄你做過的承諾的時候,發生於你萬念俱灰時。好消息是,在你的內心深處,仍有一些承諾。




這個人放棄了哪些可能?




當我們和一個人交談時,我們不僅跟坐在我們面前的這個人說話,還在跟我們對他的判斷交談。

所以,如果我們對一個受害者說話,我們的反應自然而然是對受害者的。而當我們與一個信守承諾,可靠的人交談,我們的反應,自然也會是可靠的。




首先,你想要通過交流幫助他們,就需要跟他們組成聯盟——你也許需要說「我知道目前對你來說狀況不是很好,你願意交談一下,看看我們能找到解決辦法嗎?」




一旦他們願意交流,我們就會引導下一層次的承諾——讓他們採取行動來實現他們想要看到的改變。以下是幾個針對不同情況可以提出的問題,用這些問題來引導他們作出承諾。




·無論環境如何,你想給大家留下怎樣的印象?即使環境糟糕,你想要如何被認可?




·你放棄了什麼?如果環境變了,你想看見哪些事情發生?哪怕事情會看起來不公平合理,你還願意讓其發生嗎?




·如果你可以讓事情變得完全不同,但你必須長時間地付出超出合理範圍的努力來改變,並且,你可能不會因此得到榮譽或認可,你還會準備改變嗎?




·如果事情按照你想的那樣發展,那麼表面之下,你真正想做的事是什麼?你認為哪些事你能做成,哪些又是你需要去做的?




·如果你知道情況不會改變,你還會待在這嗎?




這裡,最關鍵的是用

假設技巧

來不動聲色的引導。「假如環境糟糕,沒人喜歡你,世界都與你為敵,一切都遙遙無期……你想變成誰?」換句話說,我不會就環境本身進行爭論,或者說服他們環境並不糟糕。我會接受「環境惡劣」的設定並且不予討論。然後,就只剩下了唯一的問題,面對這些,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展現什麼樣的價值?




打個比方,就是在運動場上,教練說「好吧,對手人數是我們的兩倍,場地是上坡,草地不平,天正下雪……假設如此,我們如何取得勝利?」教練看著這樣的運動場,想出了勝利的策略,而非是換成她所希望的場地進行比賽。




如果他們仍然在固有心境中執迷不悟,你可以冒個險,要是你和對方關係不錯的話。你可以直接指出:「我可以直說嗎?我真的想幫助你,但你好像在不能解決問題的方向上下定決心或充滿希望——我說得對嗎?」或者「你現在狀態很不好啊——你願意走出來還是繼續這樣?」




步驟4:聯繫形體




改變說話的方式很重要,但是如果拋開形體不談,這就掌握不了主導權。以受害者自居的人往往會在外表上有所體現——垂頭喪氣,彎腰駝背。很難想像,一個神采奕奕的準備迎接世界的人,會說自己在生活中難以突破。




我通過詢問更多的問題,來將形體引入計劃,比如「如果你是經理尊重的人,你會如何自處,如何表現?」然後我會鼓勵他們像那樣站立。「感覺如何?」一項研究表明了我們的形體和我們感受力量之間的關係。研究甚至表明,我們的形體會影響中樞神經化學信息素的分泌,例如睾丸酮,應激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釋放,當你縮成一團時,你很難感覺到力量。當你挺胸抬頭時,你會感覺到充滿活力。




步驟5:支持行動




一旦你促使他做出了身體力行的承諾,馬上行動。如果對方的承諾很堅定,你簡單問一句就好,「你想採取什麼行動?」




如果他們的承諾不夠有力,你可以用步驟3中提到的話,質問他們如果不做改變,生活會變得怎麼樣。「我聽你說過你想在一個你被重視的環境中工作,在那裡你可以付出110%的努力並且感覺很好……如果你現在就身處這一環境中,如果你知道自己被重視,如果你付出全部……並且為之驕傲,你會怎麼做呢?你會如何不同?」




你幫助的人總會經常提起,他們本應該如何行動來達到自己的目標。此時,你可以簡單地問他們,如果他們現在就那樣做,局面會有怎樣的改變。他們總覺得他們能得到更好的結果。我傾向於將這變成一項實驗,「我們來做個實驗,看看如果你換種心態和做法,事情會變成怎樣——你準備好了嗎?」




其他促進行動的問題:




·大家認為X的人會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做?





·X值代表什麼?這類人的行為和心理又是怎樣的?




·如果你知道自己不會失敗,你會怎麼做?





採取新行動的動力在一開始會很強,但如果人們沒有馬上看到成效,他們可能會重新回到以前的心態,所以,你要做的是一個長期的實驗,在實驗里,只有隨著時間始終如一地重複行動,才會看到成效。




記住,我們要改變的,是一種長期的習慣模式。




步驟6:追蹤進程




因為這種心態模式已成積習,要建立新的世界觀並以此為原則進行行動,就需要始終如一的進程追蹤。通過持續的對話來保持承諾的力量——否則承諾很容易失效。打電話,記錄,寫郵件,發簡訊,「嘿,我只想讓你知道你昨天說的話讓我深受鼓舞。」或者「新行動進展怎麼樣?」




在記錄的時候發現他們沒有行動或者重新沮喪,也不要驚訝——他們需要提醒,你可以再跟他們進行交談。記住,我只是重複以上步驟,因為我們真的想幫助他們。






這有用嗎?




每個人都各有不同,每個情況都各有差異,你跟我也不一樣。我是個教練,所以對我來說,自然地與他們展開對話很容易。但我仍舊希望,你可以從這篇文章中獲得有用的東西,來幫助你跟受害者心理人群更有效的交流。

退一萬步講,哪怕你們從本文中獲得的是對人性的一點憐憫,不管你做什麼,你也變得更加高效。






本文作者凱莉·格蘭格(Kari Granger)是一名總裁教練,她的工作客戶是各類意見領袖,幫助他們充分利用他們的生活平台來對世界產生更大的影響。她的客戶們在她的幫助下,對生活做出重大的改變,完成了自己的革命。網站:karigranger.com



















往期文章:
















利維坦

」(微信號

liweitan2014

),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投稿郵箱:

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聯繫:

微信號 

liweitan2018



一家過去時的書店


點擊小程序,或「

閱讀原文

」進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維坦 的精彩文章:

病態建築綜合征是怎麼回事?

TAG:利維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