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鴻章生前未做完的事,他的玄孫繼承了遺志,彌補了先祖的遺憾

李鴻章生前未做完的事,他的玄孫繼承了遺志,彌補了先祖的遺憾

大約在30多年前,許多歷史學家匯會聚一堂,在安徽合肥討論李鴻章。這些歷史學家擺脫了種種束縛的陰影,重新審視這個極負爭議的近代人物。他們得出結論,認為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化邁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

的確,李鴻章在許多方面都是擁著歷史的車輪前進的,他對於推進中國近代化過程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勛。中國的第一條鐵路——津榆鐵路如果沒有他拍板定案,恐怕還會姍姍來遲。其實,在創辦鐵路一事上,李鴻章所花的心血僅次於北洋水師,在慈禧和頑固守舊派的重重阻撓下,硬是頂著壓力開創了中國的鐵路事業,但同樣留下了巨大的遺憾。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慶幸的是,在李鴻章的後代子孫中,還有一人也在做他祖先曾經做過的事,他就是李鴻章的玄孫李道秉。

李道秉雖然祖籍在合肥,但他從未在家鄉呆過一天。他出身的年代大清已經滅亡了,自幼便在上海租界長大。1953年,他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便到了福建參加鐵路建設。從此,他便於鐵路和福建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果說李道秉是在儘先祖的未盡事業那一點也不為過。

其後的三十多年中,李道秉主持了鷹夏鐵路電氣化改造、外福線改造、福建第二條出身鐵路勘探設計等重要工程,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甘當祖國經濟建設的鋪路石。

在那個時代,人們對李鴻章的認識往往是負面的居多。因為他代表清廷簽訂了《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而受到世人的指責。可是李道秉並不諱言他的家世。他對高祖李鴻章的洋務運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洋務運動是「改革開放的萌芽」。

在談及李氏家族的族系時,李道秉說他的曾祖父李經敘是李鴻章的次子,李鴻章去世不及百日,曾祖父亦病故西辭。其祖父是李經敘的第三個兒子,其父李永謹則是獨子。在解放前,李道秉全家都住在上海租界。他依然清晰地記得,由於其家族世襲侯爵爵位,在他小時候,洋人與其父相見時仍謙恭地以「小侯爺」相稱。

李道秉的母親雖然屬於舊式女子,但持家甚嚴。李道秉兄妹共七人,均依靠自身努力步入高等院校。除了他的六弟從醫、三弟從政外,其餘五人均在工業、交通行業服務,並且有四人獲得高級工程師的職稱。

當代歷史學家苑書義在撰寫《李鴻章新傳》的過程中,得到李鴻章四弟的後裔李永力的大力支持。據李永力先生介紹,李氏先世無譜,自清嘉慶年間(1809年),首次纂修《李氏宗譜》,始議定字輩十六字,即「文章經國,家道永昌,福壽承恩,勛榮世守。」至同治年間,四次續修宗譜時,又增續十六字,即「祖德積厚,克紹輝光,宗緒延長,同敦孝友。」由此可見,李道秉對自己家世的敘述還是可信的。

在清末民初時,福建曾修過一條鐵路——漳廈線,全長28公里。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軍隊為了阻止日軍追擊,拆除了全部路軌。抗戰勝利後,僅存器材物資全部被盜賣一空,漳廈鐵路遂不復存在。1955年初,國家批准動工修建江西鷹潭至福建廈門的鐵路,全長694公里。

當時,築路大軍10萬餘人奮戰在崇山峻岭之中,他們打通了長達1460米的大禾山隧道;在閩南中分水嶺推倒了四個山頭,用64萬方土石填平了三條深40多米深的峽谷;下廈門海峽,民工用肩膀和小木船將10幾座山頭移至海底,在水深近30米的海峽上築起了兩道寬19米、總長5千多米的花崗石跨海長提。

1956年12月,這條經10萬餘人努力修建的鷹夏鐵路終於比原計劃提前一年通車。此後,鐵道部門又修建了福州至南平、漳平至龍岩、福州至馬尾、龍岩至次市的鐵路。至此,福建鐵路線開始貫穿八閩大地,為福建經濟發展打下了基礎。

想當年,李鴻章為了修建鐵路屢次和朝廷進行激烈的爭論,最後也未能如願。如今,他的玄孫李道秉卻奮戰在鐵路的一線,如果九泉之下的李鴻章有知,也該是一種安慰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建築大師梁思成做夢也沒想到,他第一件作品竟是為父親設計墓碑
乾隆南巡,一知州膽大包天竟不接駕,誰知此後仕途暢通官居巡撫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