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在阿富汗邊境上狹窄的山口,卻讓古印度「痛苦」了3000年

這個在阿富汗邊境上狹窄的山口,卻讓古印度「痛苦」了3000年

有人說古印度的歷史就是一個地區史,其實這句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古印度大部分時間都是四分五裂,統一的時間只是曇花一現,而且都沒有囊括過印度現在所有的地區。印度的歷史為啥會呈現這麼一個特點,這和古印度所在的南亞次大陸的地理有很大的關係。南亞次大陸的地理是相對封閉的,北面是巍峨雄壯和高不可攀的喜馬拉雅山脈,西北是興都庫什山脈,西邊是蘇萊曼山脈,東邊是若開山脈,這些山脈幾乎把南亞次大陸與周邊的其他陸地隔絕了起來。但是這只是幾乎而已,北面、東面、西面其實都有漏風的地方。北面其實不要緊,喜馬拉山脈真的是太高了,海拔平均在7000-8000米以上,喜馬拉雅山脈以北是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在古代這裡本來就地廣人稀。東面其實也不要緊,東面東南亞的緬甸人也很少擴張到古印度。最要命是是西面,這裡面對的是古代中亞和西亞的游牧部落民族,他們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和擴張性。

這個在阿富汗邊境上狹窄的山口,卻讓古印度「痛苦」了3000年

印度

古印度地區(包括現在印度國東北部地區)的歷史可以按照地理板塊劃分為這麼幾個區域:第一,北部的印度河和恆河平原區,印度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幾乎都發生在這裡。第二,南部的德干高原地區,德干高原是一個年代久遠的古老地塊,時間可以追溯到寒武紀,久經侵蝕,加上高原上的河流,把高原切割的支離破碎,既有河谷平原和盆地又有山脈和地溝,北面的溫迪亞山脈與恆河平原形成了大致分界,由於受山脈阻隔,歷史北方的政權幾乎很難擴張到這裡,除了少數的北方政權(比如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德里蘇丹國鼎盛時期、莫卧兒帝國鼎盛時期)在鼎盛時期能夠大體控制到這裡,但是在時間上也是非常短暫的,統治也是孱弱的。除此之外,在歷史上絕大多數時間,德干高原都是幾個王國在那裡自己玩。

這個在阿富汗邊境上狹窄的山口,卻讓古印度「痛苦」了3000年

南亞的地形

第三,德干高原最南部地區(克里希納河以南),他在歷史上幾乎很少受到印度北方政權的影響,基本也是「自娛自樂」。第四,今天的印度東北地區,由於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東北部現在僅有一條最窄處寬約20公里的西里古里走廊與印度本土相連。這裡的很多族群都是世代生活在這裡的土著部落,大部分為黃種人。公元13世紀初,一部分傣族移居到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地區,並與當地人不斷通婚融合,逐漸壯大了起來,建立了阿洪王國(1251-1838)。雖然在14世紀末期,阿洪王國(阿薩姆王國)受到了印度教的影響,但是始終沒有被納入印度王朝的勢力範圍。統治德里的莫卧兒王朝,先後17次派兵征討阿薩姆的阿洪王朝,均無功而返。1822年,緬甸控制了阿洪王國,1826年,英國殖民者進入阿薩姆地區,迫使緬甸簽訂《楊達波條約》,取得了對該地的支配地位,1838年,該地正式成為了英屬印度的一個省,英國派總督進行管理。1947年,印度獨立後,印度從英國手裡繼承了對該地的統治權,並把原阿洪王國的地方拆分為阿薩姆、梅加拉亞、特里普拉、米佐拉姆、曼尼普爾、那加蘭等六個邦。

這個在阿富汗邊境上狹窄的山口,卻讓古印度「痛苦」了3000年

印度文明

在英國人進入印度並完全控制印度之前,印度在歷史上從未有一個國家完整地統治過現在印度所包括的所有地區。在大部分的時間裡都是四分五裂著,北部的印度河與恆河平原亦是如此。捋一捋在印度歷史上在西邊遭受過多少入侵。印度歷史上第一個文明是印度河文明(約公元前2500年到前1700年,主要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居民一般認為是達羅毗荼人,達羅毗荼人包含不同人種類型,有很多民族構成,一般人認為是在公元前4000年到3000年,白種人到達印度與當地人混合形成的。他們在這裡愉快地生活了上千後,在公元前16世紀,來自中亞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大規模地進入印度,征服了當地人。這次雅利安人的入侵給印度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第一民族上,很多達羅毗荼人被趕到了印度南部,種姓制度開始建立,被征服的當地土著成為了低種姓,從此雅利安人開始牢牢地支配了印度北部。如今印度的民族雖然眾多,但是大體可以分為兩部分,北部廣大地區的雅利安人族系和南部的達羅毗荼人族系,比如主要分布於印度北部的印度第一大民族印度斯坦族,約佔印度總人口的46%。印度斯坦族支系眾多,大體可以分為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兩大類,把這個混合民族集團聯繫在一起的就是印度斯坦語,印度很複雜。第二,文化上,雅利安人進來後,恆河流域成了政治中心,雅利安人在這裡建立了很多奴隸制小邦國,開始建立種姓制度,公元前7世紀在雅利安人的吠陀教基礎上形成了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以種姓制度為核心教義,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基礎上形成了印度教,後來取代了在印度傳播廣泛的佛教,成為了古印度的主體宗教。

這個在阿富汗邊境上狹窄的山口,卻讓古印度「痛苦」了3000年

波斯帝國

這個在阿富汗邊境上狹窄的山口,卻讓古印度「痛苦」了3000年

亞歷山大帝國

這個在阿富汗邊境上狹窄的山口,卻讓古印度「痛苦」了3000年

孔雀王朝

從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這1000年里,印度到還算平靜,也就印度河與恆河平原的印度北方的眾多小國在那裡打打鬧鬧,到公元前6世紀大體形成了十六個比較大的國家,被稱為十六雄國,當然還有其他小國。在這十六個國家中,位於恆河三角洲的摩揭陀處於優勢地位。

這個在阿富汗邊境上狹窄的山口,卻讓古印度「痛苦」了3000年

大夏王國

這個在阿富汗邊境上狹窄的山口,卻讓古印度「痛苦」了3000年

大月氏

這個在阿富汗邊境上狹窄的山口,卻讓古印度「痛苦」了3000年

貴霜帝國

捋一下自從雅利安人到來後印度遭受入侵的歷史,幾乎清一色的是從西面而來。1、正當摩揭陀雄心勃勃地想一統北印度時,公元前517年,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一世遠征印度,奪取了印度河流域。2、公元前336年,歐洲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前336年~前323年),他征服了波斯帝國,其版圖與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版圖大體一致,公元前327年,經過開伯爾山口,亞歷山大大帝率軍南下侵入印度。3、在亞歷山大大帝入侵古印度的西北部之時,月護王旃陀羅笈多趁機起事反抗外族的入侵,並逐步建立起了一隻涉及「陸海」的軍隊,包括步兵、戰車兵、象軍、騎兵和水兵等,就差空軍了。亞歷山大的軍隊退出古印度後,月護王開始了統一印度的南征北戰,軍隊人數達60餘萬,他開創了印度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孔雀王朝。到其孫子阿育王時期,孔雀王朝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基本統一了印度的政權(包括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區和印度的絕大部分地區,今印度最南端和東北部除外)。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孔雀王朝開始衰落,勢力回縮到了恆河流域,約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任國王被大臣所殺,印度繼續四分五裂。

這個在阿富汗邊境上狹窄的山口,卻讓古印度「痛苦」了3000年

笈多王朝

這個在阿富汗邊境上狹窄的山口,卻讓古印度「痛苦」了3000年

阿拉伯帝國

這個在阿富汗邊境上狹窄的山口,卻讓古印度「痛苦」了3000年

德里蘇丹國

這個在阿富汗邊境上狹窄的山口,卻讓古印度「痛苦」了3000年

莫卧兒帝國

4、亞歷山大帝國時期,有很多的希臘人和馬其頓人移居到中亞地區,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後,他的帝國也分崩離析,後來形成了三個希臘化的國家,卡山德王朝(以希臘和馬其頓為中心)、亞洲的塞琉西帝國、托勒密王朝(埃及和敘利亞一帶),公元前255年,巴克特里亞(今阿富汗東北部一帶)總督狄奧多圖斯一世(希臘移民)宣布脫離塞琉西帝國獨立,以巴克特拉(今阿富汗巴爾赫)為首都,建立了希臘化的大夏王國。印度的孔雀王朝衰落後,大夏的希臘人不僅將印度河流域納入了其版圖,往西直達恆河中游流域。5、約在公元前160年前後,塞種人(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越過開伯爾山口,橫掃了北印度的小國和大夏的希臘人勢力,確立了對北印度大部分地區的統治。6、長江後浪推前浪,公元前125年,大月氏人征服了大夏王國(巴克特里亞王國),逐步南下,公元55年,大月氏人建立了貴霜帝國,定都喀布爾(今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逐漸成為當時歐亞的四大強國之一(羅馬帝國、漢朝、安息帝國),貴霜帝國的南部包括印度河流域和恆河上游和中游流域的廣大地區。7、公元3世紀,貴霜帝國衰落分裂為很多小國,古印度本土政權開始崛起,其中的摩揭陀國王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了笈多王朝(約320年~約540年)統一了北印度的其他小國,勢力鼎盛時,南印度王國也臣服笈多王朝。這是古印度歷史上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式政權。8、公元5到6世紀,嚈噠人從中亞入侵印度,嚈噠人的族源無定論,可能是塞種人和大月氏人的後裔,嚈噠人的入侵使得北印度又四分五裂。9、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進入古印度西北部的希臘人、塞種人、匈奴人、嚈噠人、安息人等與當地人融合形成了拉傑普特人,在公元7世紀到12世紀,他們建立的一些王國在北印度佔據重要影響力。10、公元632年,阿拉伯帝國建立,公元664年,阿伯拉軍團佔領了阿富汗,進而南下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一些邦國。11、1206年,突厥人和阿富汗人軍事貴族集團建立了德里蘇丹國,定都德里,德里蘇丹國強力推行伊斯蘭教。12、1526年,突厥化的蒙古人後裔建立了莫卧兒帝國(1526年-1857年)開始統治印度,這也是一個穆斯林政權,莫卧兒帝國後期,印度又陷入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據。

這個在阿富汗邊境上狹窄的山口,卻讓古印度「痛苦」了3000年

英國人對印度的征服

這個在阿富汗邊境上狹窄的山口,卻讓古印度「痛苦」了3000年

英屬印度

13、1510年,葡萄牙殖民者漂洋過海來到了印度,佔領了印度的果阿,之後荷蘭殖民者、法國殖民者、英國殖民者也來到了印度,經過一番你爭我奪的較量,最終還是實力決定一切,英國人左右開弓,把葡萄牙、荷蘭、法國等殖民者趕走後,又征服了印度的四分五裂的本土力量,在1858年,大英帝國建立了英屬印度(包括英國的直轄殖民地和土邦印度),英屬印度包括今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度和緬甸。1886年緬甸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甸脫離英屬印度。莫卧兒帝國後期,印度就已經事實上陷入了封建割據,英國人建立的英屬印度又把他們捏合在了一起,那假如英國人沒有建立英屬印度呢?

這個在阿富汗邊境上狹窄的山口,卻讓古印度「痛苦」了3000年

印度東北部

可以這麼說,從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到公元16世紀葡萄牙殖民者漂洋過海來到印度的這3000多年,古印度面臨的主要威脅都是從其西北部進來的游牧民族。橫亘在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的那些山脈,把古代西亞和中亞地區與南亞擋的嚴嚴實實,古代游牧民族很難跨越,但是這些山脈卻有漏風的地方,最大的「漏風」的地方就是開伯爾山口。開伯爾山口現在位於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邊境,它是興都庫什山脈最大和最重要的山口,歷史上為連接南亞與西亞、中亞的最重要通道。它的最窄處不超過600米,冬不封山,終年可通行。古代的來自西亞、中亞甚至歐洲的民族越過這個山口後,就是一望無際的印度河平原,在歷史上他們也大都是從這個山口進入古印度的。那古印度為啥不把這個山口堵住或者派重兵把守呢?第一,真的沒有心情,古印度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期都是幾個甚至幾十個的大小邦國林立,互相之間有時都打的不亦樂乎,哪有心情管這事,再說了後來的德里蘇丹國和莫卧兒帝國都是從西邊來的游牧民族建立的,所以他們也不會管。如果追溯歷史,雅利安人也是越過這個山口而來的。第二,開伯爾山口只是最重要的一個山口,就是說還有其他「漏風」的地方,比如波倫山口(位於今巴基斯坦西部俾路支境內),歷史上很多游牧部落也是通過這個波倫山口進入印度的,另外還有西亞與南亞之間南部很狹窄狹窄的平原,這裡過人也沒問題,當年亞歷山大大帝從印度退兵時就是走的這個路線。所謂的南亞次大陸西北的山口在歷史上帶來的不僅是從西北而來的呼嘯的山風,更是烏央烏央的一堆堆的人群,他們不斷影響了古印度的歷史。

這個在阿富汗邊境上狹窄的山口,卻讓古印度「痛苦」了3000年

印巴分治

那麼古代游牧部落從南亞西北部這些「漏風」的地方進來,對古印度的歷史有何影響?首先從民族上,這些游牧部落並沒有實現對古印度的種族替代,就算是在公元前16世紀,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也沒有實現完全的對古印度人的種族替代,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一部分古印度人(達羅毗荼人)成為了低種姓的人,一部分跑到了南部,形成了雅利安人在北印度的支配地位和達羅毗荼人在南印度的多數地位,此後的2000多年中,經歷的數次外族入侵,這個種族結構基本沒有改變,古代游牧部落的特點就是戰鬥力很猛,但是人比較少,而農耕民族的人口基數卻相對巨大。但是這也造成了印度種族的複雜,雖然沒有替代,但是也畢竟進來了一些人,在印度,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都能找到他們的身影。其次,宗教上,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的入侵給古印度的文化帶來了深遠和重要的影響,雅利安人的吠陀教和後來的形成的種姓制度,以及後來在這些基礎上形成的印度教佔據了主體地位。但是由於南亞次大陸四處「漏風」,並不是完全封閉的,在雅利安人之後,在歷史上游牧部落不斷入侵古印度,這也造成了印度在宗教上的複雜和矛盾,後來的德里蘇丹國和莫卧兒帝國都是伊斯蘭教政權,伊斯蘭教在印度河流域和恆河三角洲完成了對印度教的宗教替代,成為了這兩個地方的主要宗教,這也為後來1947年印巴分治埋下了伏筆。總之,印度的歷史就是一部「漏風」的歷史,一部四分五裂的歷史,一部複雜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