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惡,源於一場善,放生變殺生,誰為我心安
放生歷史
放生為一種將被人類捕捉及可能被宰殺的動物放歸大自然的行為。
在佛教流行地區、儒家文化圈及道教傳統中,都有此習俗,被視為一種美德,經常被作為日常生活與宗教儀式的一部分。信徒認為放生可以增進修養,並且增加福德。
中國最早有記錄進行放生的,是天台宗祖師慧文,他在寺院中修建放生池。在宋代,因凈土宗影響,放生成為民間習俗,《東坡志林》中有永明延壽禪師盜用官錢放生的傳說。
不當放生的危害
不當的放生活動違反生態學及生物適應能力等,已經造成虐待動物、破壞生態及公共危險的後果。有一些團體因為放生活動規劃不當而遭到惡評。如:工養殖的魚苗不適合在水庫放生,會造成大量魚苗翻肚死亡,很可能造成水庫水質惡化。
一些商業放生,會採購及付款請人去捉生物回來,收取參予善信費用,獲利不淺,而在捕捉動物的時候,實際上也造了殺業。這類放生行為大多造成反效果:殺害了不少動物、破壞環境。
在被放生的生物的運輸過程中,若未給予妥善的環境與照顧,或是選擇放生的地點不當,都可能造成生物的死亡,即使能存活也只是少數。
如果這些動物可以適應非原生環境,則成為外來物種,外來物種如威脅到原生物種的生存則成為入侵物種,很容易造成生態災難。
從網上查了一下關於「放生」的資料信息,發現這類活動目前已經很商業化了,款項清晰,分工明確。
被放生的動物是否能混入其他動物群體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同種生物在不同棲息地在基因、生活習慣及疾病上也有不同區分,將動物放生於另一個棲息地也可能會破壞生態、甚至造成疾病擴散。
隨意放生動物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可能涉嫌違法。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將野生動物放生至野外環境,應當選擇適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當地物種,不得干擾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產,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隨意放生野生動物,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或者危害生態系統的,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現時放生行為應該與保育活動類似
野放及保育活動會依循現代生物學及生態學知識,執行者與相關學者研究整合理論與實務,必要時會持續觀察追蹤被野放的動物,可能會持續的給野放動物訓練及庇護、直至能適應該地。
註:標題引用-短片
《放生》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
郵 箱:iltaw_tg@sina.com
動物世界-QQ群:211689174
※幸運的人才會遇到這樣的「路霸」
※今天立秋,終於可以涼涼快快的睡個好覺了
TAG:動物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