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朱元璋的功過(民間故事)

朱元璋的功過(民間故事)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肅清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餘勢力後,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在汲取了元朝末年,權臣作亂,貪污成患的銘心刻骨的教訓之後,朱元璋勵兵圖志,精減稅務,大舉進行政治改革,以及經濟建設,摒棄了元朝末路一些陳規陋習,使得大明王朝僅僅數年的功夫,便煥然一新,奠定了大明二百年基業的基業。

後來,大明天下初漸端倪,已呈現出一幅繁華昌盛的景象,百姓們個個安居樂業,對外敵覬覦之心的國家,善用其人,將大明天下的功勛們,比如一直追隨起義的藍玉,徐達,李善長等卓著功勛的人,封為公爵,侯爺,先撫慰其心後,便懿旨下達,驅除外敵,使得人盡善其長,而將一些文臣置放在自己身邊,譬如擁有「後世諸葛亮」之稱譽的劉伯溫,李善長,還有後來居上的胡惟庸盡擺布在自己的龍架前,垂手聽命,豈不聞伴君如伴虎,越是靠的近,那麼危險的機會便多了一分,而武將卻是天壤之別,因為他們均是九死一生的戰場上,獲得的崇高地位,自是大受寵愛,如此一來,可就滋長了武將們,囂張跋扈的氣焰,特別是淮西子弟,更有恃無恐,收斂百姓財帛,朱元璋坐鎮南京,對於外界的誹言,略有耳聞,他平生多疑,等將軍們個個春風得意的回到南京的時候,已處心積慮了一場不可避免的廝殺,只是需得一個萬無一失的計劃,方可全殲,以保證不受波及名聲的影響。

要說這一天,春暖花開,一片迤邐,朱元璋像往日一般,遊逛在水花相間的後花園,旁邊站著正是劉伯溫,眼看淮西子弟凱旋而歸,朱元璋開口道:「伯溫呀!你可知道我心中的憂慮。」

劉伯溫正沉浸在鳥語花香的景象之中,被朱元璋如此一問,心中立刻警惕下來,便道:「殿下操勞國事,天天夙夜難眠,還在嘔心瀝血為大明江山批改奏章,必然心力交瘁,而現在好不容易大將們歸來,殿下就越加對他們操心了,臣下能體會殿下的心情。」

朱元璋瞅了一眼劉伯溫,只見他語言恭維,絲毫不見異常,又轉過話題道:「伯溫呀!說實話,這些文臣武將之中,我最看重的就是你,你不愛功名利祿,為了俺們的大明江山可算是費心竭慮,要說這李善長獨自獨攬大權,一人坐擁左丞相之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按我對他的觀察,他實在對我唯命是從,但是性子沒有一些男兒的肝膽豪氣,略微顯得有些羸弱,我想了一晚上,還是你的性格比較適合,不知你怎麼想呀?」

劉伯溫冷汗直冒,誠惶誠恐道:「皇上,我劉伯溫除了安心過晚年之外,並無所求,至於功名利祿,我更是不太感興趣,況且臣下老矣,不敢當此咨重的地位,望殿下明鑒。」

朱元璋卻笑了笑道:「好啦,你也不用如此驚慌失措,我方才只是乞求你的意見罷了,要是你願意,我不會勉為其難的,哎,我昨天想了一晚,覺得胡惟庸,楊憲兩人可堪大任,不知你意下如何?」

劉伯溫心知肚明,朱元璋此句旨在試探自己的口風,他苦思冥想之下道:「不,皇上,胡惟庸性子暴烈,做個輔佐大臣適合,做一人之下的左丞相,恐怕是力有未逮,而楊憲雖然是我親自推薦的學生,但是他過於急躁,做個酷吏倒好,要他做了這等職位,恐怕天下大亂。」

要知道,胡唯庸是李善長的學生,而楊憲之所以官運亨通,正是有了劉伯溫的幫助,朱元璋搬出兩人來,也是辨別他的衷心,非同小可。

朱元璋噗嗤大笑道:「好個劉伯溫,怎麼連自己的學生也如此看不順眼?按你所言,莫非我朝中無人有此才幹嗎?」

劉伯溫小心翼翼道:「不,李善長智慧無雙,除了他以外,無人可以坐擁此位。」

朱元璋試探性問道:「那李善長可與你是嫉惡如仇的對手,他在我面前說過你不少的壞話,你真的不恨他。」

而劉伯溫只是莞爾一笑,權當做回答,這麼一來,朱元璋又想劉伯溫屈於奉承,日後必成大患。

至此之後,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居心,更加懷疑。

到了後來,朱元璋不顧群臣反對,夷然的要胡惟庸做左丞相,罷黜了李善長長達二十年的丞相地位,胡唯庸是個剛愎自用的人,歷來目中無人,由此,胡惟庸更加肆無忌憚,就在他胡作非為的時候,而打著精明算盤的朱元璋給予他至高無上的權力,獨掌大權的時候,而朱元璋卻躲到很遠的地方去修養了,當時太子朱標,亦就是後來建文帝朱允炆的父親,當時勸告道:「父王,南京來消息了,說胡惟庸在朝中胡作非為,亂收賄賂,還殘忍的殺害了劉伯溫,如今南京已是風聲鶴唳,怨聲載道,要是父親還不趕緊回去的話,恐怕我大明天下岌岌可危。」

其實,後來根據歷史學家研究發現,殺死劉伯溫的不是胡唯庸,而是幕後操縱的朱元璋,他只是當了一個替罪羊。

朱元璋閑然一笑道:「標兒呀!不要慌張,他胡惟庸就算胡作非為,但是在朝中並無根基,你不必憂慮,只需隔岸觀火罷了,父王告訴你呀!這大臣要是不爭鬥,揉成一團繩子,那時就是我們這些帝王的災難,現在他們同室操戈,不正是對我們有利嗎?只有我們靜觀其變,不讓事態嚴峻就可,抑或根本無需領會,因為他們一旦安靜下來,那時就是我們的災難了,這點在你繼承皇位之後,一定要記住,千萬不要忘記。」

朱標歷來性格溫和,得知訊息後,朱標心中惴惴不安,於是,便提起一件事道:「聽說,胡惟庸把葯端給劉伯溫的時候,劉伯溫早知離死不遠,便對蒼天喊了一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句悲慟的話,不知這其中是否屬實?」

朱元璋素來溺愛朱標,早有傳位的想法,聽到這裡,他卻勃然大怒訓斥道:「標兒,這句污衊之言,你也相信嗎?明明是胡惟庸為了推卸責任,將借口推給我,你怎麼能輕易相信旁言?」

在一向溫文爾雅的朱標面前,他從來沒有發過這麼大的火,遂朱標不敢再往下問。

直到有一天,朱標慌慌張張跑了過來道:「現在胡惟庸把朝廷不知懲治什麼樣子了?父王恐怕……」

朱元璋卻一改以往放縱的語氣,面色一陰,捶手道:「好個胡惟庸,居然如此居心叵測,我要是再不回去,就怕我大明官員被懲罰成什麼樣子了,好了,標兒,替我擬寫一道旨意,說我馬上歸京,不得有誤。」

翌日,便收拾行當,浩浩蕩蕩的向南京進發。

胡惟庸早就在城外迎接,見到朱元璋歸來,便阿諛奉承道:「皇上這些天,臣下們可對殿下想的很呀,我們只企盼皇上馬上歸來,因為我們大明缺少不得皇上呀。」

朱元璋卻不跟他買賬,反而質問道:「聽說劉伯溫是你害死的,不知傳言是否屬實?」

胡惟庸臉色一變,倉皇道:「皇上,千萬聽信讒言,我對劉大人是敬畏已久,我攀交情還來不及,怎麼會害劉大人呢。」

朱元璋從懷裡揣出一張以黃漆成的紙條,甩給他道:「你看上面寫的什麼吧!」

看完了信條上的一切,他神情蕭索,雙眼無力,只是道:「皇上,這一定是奸臣的詭計,想離間我和劉大人的關係。」

雖然在強自辯解,可是朱元璋卻是深信不疑,忙譴了兩名侍衛,剝奪了他的丞相地位,還將他五馬分屍。

在胡惟庸當丞相之時,對於淮西子弟可是無微不至,關照的分外好,聽說胡惟庸遭到此刑法之後,在軍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大將軍藍玉首先問道:「皇上,我們這些都是追隨殿下的子弟兵,而他劉伯溫只是一個外人,就算殺了他又如何?也不該殺了胡大人。」

朱元璋語氣凜冽道:「怎麼,我殺了一個胡惟庸你就要造反嗎?想當年,要是沒有劉伯溫的功勞,我們憑什麼打敗驍勇善戰,兵力十倍於我軍的陳友諒,你也不想想,我們大明江山不是光靠你們這些武將的,他們文臣的功勞,不下於你,你說誅殺功臣是何道理?」

藍玉反問道:「請問皇上,當時我們衝鋒陷陣的時候,他劉伯溫跑到哪裡,要不是我們淮西子弟,他劉伯溫能苟活到現在嗎?還有一點,皇上,我藍玉是個耿直性格,不擅於偽裝,對胡大人的死稍有憤懣,望皇上明鑒。」

晚上,朱元璋召集淮西子弟,於殿中商洽大事,而邀請人居然是外隱居的李善長,這李善長亦是淮西人,在淮西子弟的心中,有著無可撼動的地位。

原本淮西子弟,不想摻和,但是李善長苦口婆心,才說動了他們。

朱元璋擺好了酒席,首先開口道:「你們都是我大明的功臣,俱是淮西的子弟,說實話吧,殺了他劉伯溫我本不懊惱,只是你們一直苦苦相逼,我朱八重也是愛莫能助,因為我必須先做好表率,不讓我的家人首先觸發國法。」

朱八重是朱元璋的本命,他說出這三個字,無意間,拉近了淮西人的距離,藍玉舉起酒杯,訕訕道:「皇上,我白天對皇上不遜,我在這裡謝罪了,我們的皇上還是我們淮西人的皇上,哈哈,兄弟們干。」

眾人推盞換杯,有些人已喝的醉眼朦朧,正在此時,朱元璋突然道:「你們要是我的兄弟,就請把有免死金牌的人,一個個交出來,到時候我們就大喝一杯,不管他什麼大明天下,今晚無醉不歸。」

在建國之初,為了穩定民心,將功臣皆授予一枚免死金牌,金牌在手,想剿滅這些狂妄之徒,就縛手縛腳了。

這是眾人的護身符,一般情況下,萬般不會繳納出來,但是他們心存幻想,再加上諸人酒勁正濃,便異口同聲道:「好,皇上喝了此杯,我們一定交出來,我想我們一輩子也不到了。」

藍玉等人悉數交出免死金牌,過了三天,朱元璋突然下令,將淮西子弟全部操家,有人錯愕,但是卻無力回天,因為他們的免死金牌皆被繳納,過後,他們才猛然醒悟,知道只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計劃,而牽連人數多達二百萬人,全部是卓著功勛的人,以至於後來,清軍入關,朝中無大將的凋敝景象,而朱元璋也飽嘗惡果,在此事過後,兩百年後,崇禎皇帝於煤山自縊,清軍殺入關內,朱元璋的大明天下由此土崩瓦解。

歷史學家,在研究朱元璋此人時,用以功過相抵四個字描述其他的一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行探寶 的精彩文章:

悲情毒蛇(民間故事)
張媽的晚年(情感故事)

TAG:西行探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