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中風,和「被風吹」有關係嗎?
(本文為「文君然文化工作室」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實用中國養生全書》、《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醫內科學》
列位看官,今天的文說,我們和您聊聊中風。
這個病,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實在多見。在我們周圍,總會見到各類肢體不便、語言不清的中風患者。那麼,古人為什麼把此病叫做「中風」呢?它的形成,和「被風吹」有沒有關係?
把這件事情搞清楚,對於我們預防中風來說,是比較重要的。
首先,從中醫內科學發展歷史的角度來說,至少在唐代和宋代以前,中醫學一致認為,中風的發生和「被風吹」有直接、密切的關係。
這種認識,《內經》當中就有了。比如說《素問》,就這樣說:「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再比如說《靈樞》裡面也這樣談:「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到了醫聖張仲景的年代,《金匱要略》裡面依然把中風的病因,歸納為脈絡空虛,邪風乘虛而中所致。另外,像《華氏中藏經》、《諸病源候論》、《外台秘要》等等,也都秉承類似的觀點,普遍認為中風的發生,和外感風邪有直接關係。在治療的時候,多離不開疏風驅邪的辦法。
但是,醫學本身就是不斷矯正,不斷發展的。隨著中醫學對疾病認識的深入,以上的觀點,到了金元時期,開始了轉折性的變化。
首先是劉完素。人家在《素問玄機原病式》裡面就說:「亦非外中於風爾」。李東垣也在《醫學發明》裡面說:「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後來,在朱丹溪這裡,中風的病因,被歸納為「多是濕土生痰」。
再後來,到了清代,葉天士、王清任等多從內傷的角度來認識中風,肝陽偏亢、氣虛血瘀等致病理論基本形成。近代醫家張山累、張壽甫等,更是將肝陽化風、氣血並逆,直衝犯腦,視作中風的基本病因病機。到這裡,中醫學界終於清醒地認識到——
中風這個病,其實和自然界里的「風」,沒什麼關係。
那麼,既然中風和「風」沒關係,人們為啥不給此病改改名字呢?其實,中風一詞的產生,更多地是一種比喻,比喻此病起病太快,變化迅速,和自然界的風善行數變有類似的特徵,因此就叫做中風。這種形象的比喻,畢竟沒有錯,所以也就一直延續下來。
那麼,中風到底和什麼有關係呢?用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它實際上就是腦血管的意外,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種。也就是說,腦血管破裂出血,和腦血管堵塞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是誘發疾病的根本原因。所以,預防中風,關鍵就是保護好腦血管。
那麼怎麼做才能保護腦血管、預防中風呢?
1,控制高血壓
高血壓會帶來腦血管的硬化。高血壓患病時間越長,控制得越是不好,越容易發生硬化。而腦血管的硬化是誘發腦出血、腦梗塞的關鍵因素。所以,務必通過服藥,調攝飲食和生活習慣,把血壓控制在理想範圍內。
2,積極治療冠心病。
冠心病患者,腦血流一般較慢,所以容易發生缺血性腦中風。因此,有了冠心病,要積極控制。
3,治療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誘發動脈壁粥樣硬化的重要原因。為了治療高脂血症,必要時我們要遵醫囑服用降脂葯,限制高膽固醇和高糖飲食。食物務必保持清淡。
4,控制好血糖。
如果人的血糖總是很高,那麼年復一年,我們的動脈壁就會隨之硬化,血液粘稠度也會隨之上升。這些都對誘發中風有促進作用。
5,保持好心情。
長時期的情緒壓抑、悲傷、困苦,會導致腦血管的緊張和痙攣。尤其是在遇事發怒的時候,血壓隨之升高,這也是引發腦血管意外的重要因素。
6,經常運動,適當鍛煉。
經常運動可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可以有效預防腦中風。
7,避免過度勞累。
因為過度勞累而誘發腦中風的列子比比皆是。經常有患者,在長途跋涉之後患上中風,還有的是連續加班之後患上中風。另外,人在早晨空腹的情況下,不要做大量的體力活,以免因為血容量不足、低血糖而導致腦供血不足,引發缺血性腦中風。
8,注意溫度變化,適當增減衣物。
腦中風和溫度變化之間的關係密切。尤其是缺血性腦中風,在「血遇寒則凝」的影響下,會在低溫天氣里高發。所以,預防中風,必須注意天氣變化。
9,不要碰煙酒。
煙酒刺激會增加血液粘稠度,使得血脂異常,令血管緊張,於預防中風十分不利。
10,警惕中風的徵兆。
在中風發作之前,往往有若干「小中風」的現象出現,它們是一過性的視物不清、走路不穩、發音困難、吞咽困難、握不住東西、肢體一側無力、流口水、唇舌麻木、肢體麻木等。當然,這些現象,是一過性的,在經過短暫休息之後,能完全恢復。但是,這種「小中風」的反覆出現,意味著真正的中風即將到來。因此,我們必須儘早重視、積極檢查和干預。
※一把野草抹平雞眼!民間早已流傳,何必再去藥店?
※一味葯止盜汗!中醫高手都知道,只有你不知道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