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外交官的新書發布會
原標題:現場|外交官的新書發布會
全文共 2135字,閱讀大約需要 3分鐘。
本報記者
胡玉鵬 基礎醫學院2016級本科生
李夢石 基礎醫學院2017級本科生
張君曼 元培學院2017級本科生
2018年9月11日上午10時,新太陽學生中心門口人聲鼎沸,學生們排起了長隊,等待著領取兩天後一場分享會的門票。為了確保能「搶到」門票,2017級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秦中元提前四十分鐘便趕到了現場。「我本科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就讀,傅瑩大使可以算是我的大師姐。」
9月13日中午,秦中元早早趕到了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我的對面是你:新聞發布會背後的故事》傅瑩大使新書首發分享會」活動稍後將在此舉行。一進會場,巨大的背景展板便吸引了眾人的注意,展板上的傅瑩面帶微笑,眼神平和,讓慕名而來的眾人深深折服。
毫無疑問,這場發布會的核心詞是「外交」。在很多人眼裡,「外交」代表嚴肅與理論,但其實,如果將目光聚焦在發布會上那些被講述的故事,我們還能看到情緒和訴求在背後流淌。
世界需要更多地聽到中國人的聲音
活動開始後,傅瑩發表了題為《世界需要更多地聽到中國人的聲音》的演講,在講話中,她談到了幾件印象深刻的事情,令她或憂思,或堅持,或感動,或展望。
2018年8月底,傅瑩同國內幾位智庫專家一同去了美國,訪問期間,她注意到美國的各個新聞電視台幾乎每天都會談到中國,而這些節目總是充斥著對中國的指責,其中不乏謬誤偏頗。這讓她思考:美國民眾看到的中國,到底是中國人的中國,還是美國人的中國?
「為什麼中國人的故事總是被別人在講?為什麼我們的形象不完全是由我們自己樹立的呢?」接連兩個問句砸在聽眾的心頭,沉重和思索的神情凝結在眾人的臉上。結論是,中國目前的國際環境還相當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溝通和交流在國際事務中顯得重要且珍貴。
傅瑩還提到,一位英國公共關係專家曾經告訴她:「中國人必須出現在世界的媒體上,必須出現在公眾的視野里,去講中國自己的觀點和故事」。就好像一支足球隊,如果從來不上場踢球,大家自然不知道它的水平,也可以對其隨意評頭論足。「當然,國足並不是不想上場。」適時的調侃引發了全場大笑,會場嚴肅的氛圍稍稍緩解。
傅瑩認為,在中國需要與世界有更多溝通的同時,目前已有的溝通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在芝加哥演講時,她曾用一幅漫畫來表示現在的中外溝通:一隻小雞在和一隻小鴨講話——雞同鴨講。在這看似好笑的場景背後,其實隱藏著傅瑩大使的無奈與希望。「世界需要聽到中國的聲音,而僅僅靠我們這些駐外大使去溝通是遠遠不夠的。」
最後,談起自己的新書創作時,傅瑩這樣回憶創作之路:「我記得我們最後把樣書拿到手的時候,我身邊的年輕人引用了古羅馬詩人維謝爾的一句話:『寫詩猶如母熊舔崽慢慢舔出熊寶寶的模樣。』當時聽到後心裡特別感動。」在團隊的協助下,傅瑩花了兩年時間才完成新書,對第一年寫出的內容不滿意的她,在第二年果斷全部推翻重寫。
外交的核心就是解決問題
傅瑩的演講結束後,活動陸續進入名家洞見和現場提問環節,在場的嘉賓和觀眾們就「外交」主題展開,各自發表觀點,你拋我答。
關於「外交官在國內發聲與在國外發聲的區別」,傅瑩表示,其實如今國內國外的界限已經非常模糊,即使在國內發聲,也會引起外國人的高度重視;而在國外說的事情也會馬上折射到國內。
她舉了一個例子,前兩天她在美國演講,隨即,彭博新聞社便將演講稿改成文章進行發表。而後,馬上便有國內媒體求取演講稿,有的媒體還自己進行翻譯發表。在這種大的背景下,外交發聲的難點在於如何同時滿足國內外的需求,好的發聲應該在兩邊都引起好的迴響。
現場嘉賓清華新聞學院院長柳斌傑回答了另一個問題:在當今存在制度文化等客觀差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更好的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他講了自己曾經的一個故事。
柳斌傑曾在德國陪當時的習近平副主席進行訪問,有一個德國的老太太問了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問題。老太太曾在舊時青島的德租界居住過,她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水平。她問柳斌傑:「你們中國現在有沒有商店和醫院?」
柳斌傑表示,對於這種差異,要尊重別人了解的東西,尊重別人的文化,這樣最終也會收穫認同與理解。
大會現場回答了三個線上搜集的問題,還留下了五個現場提問的名額。其中一位同學提出了一個犀利的問題「外交的本質是什麼?」
北京大學國際與關係學院教授袁明首先接過了話筒,她認為,寬泛地來講,外交就是「我們如何當好自己文明的代表」。她並沒有解釋很多,而是很快將話筒轉移到自己好「閨蜜」傅瑩手中:「以我的能力就能說這麼幾句了,不行不行傅瑩你趕快上。」現場響起了一陣笑聲。
傅瑩笑著接過話筒,在她看來,外交的核心就是「解決問題」。同樣,她用一個故事來說明這一點,2008年傅瑩在英國擔任大使,當時英國的外交國務部長比較隨意,在談話時不小心將自己的隱藏備忘錄也念了出來,他在備忘錄中談到中國對西藏的權力,用的是「宗主權」這個概念。這意味著在他的觀念里,中國對西藏的管轄有殖民統治的成分。
傅瑩說自己當時就很生氣,要求對方改變這種錯誤觀念。之後,她又花了幾個月時間同英國方面交涉,後來英國的首相到中國訪問,中國的國務院領導也是反覆跟他深談。最終,英國方面終於答應改變這種觀念。
13日下午4點30分,發布會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不少人意猶未盡,甚至試圖走上台與傅瑩進行更多的交流,但因傅瑩之後還有安排,他們未能如願。對於現場的更多參與者而言,今天無疑是興奮而滿足的,有的人拍照,有的人發朋友圈。
本報記者李政融對本文亦有貢獻
圖片來源於北京理工大學石文悅
微信編輯|趙蘭昕
TAG:北大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