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下馬的強6攻擊機
僅從網上流出來的技術數據來判斷,擁有雙發變後掠翼的強6攻擊機,具備900公里的作戰半徑,4.5噸的最大載彈量,較之強5攻擊機400-600公里的作戰半徑,1.5-3噸的載彈量,顯然要強許多,只可惜項目最終下馬。
網上有說強6隻是一架紙飛機,那是不對的,事實上,南昌飛機製造廠確實研製出了數架試驗機,至於有沒有飛上天,個人不得而知,有渠道的軍迷不妨問下現在洪都航空的職工。
強6研發的時代背景是,1974年1月,爆發的西沙海戰,儘管海軍以噸位偏小的獵潛艇和掃雷艦,擊沉了南越海軍的一艘護衛艦,但海戰卻暴露出了海軍水面艦艇缺乏空軍有效的空中保護。
當時國內空軍的主力戰鬥機殲5、殲6和殲7,儘管飛得快,但都是短腿先進跑不遠,滯空時間非常有限。
轟5和轟6,儘管飛得遠,但航速卻非常慢,且缺乏自衛能力,在空中自身都難保,無法對水面艦艇提供有效的空中掩護。
有鑒於此,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在西沙海戰後不久,就分別向原三機部提出各自新型戰機設計指標要求,要求航空部門研製一種新型的支援型戰鬥攻擊機。
但由於國力有限,所以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各自要求的攻擊機,就合二為一,研發一款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通用的攻擊機。
南昌飛機製造廠提出了強6的總體設計方案,從埃及搞到的原蘇聯米格23變後掠翼戰鬥機為基礎,發展出雙發變後掠翼的攻擊機即強6。
但在研發過程中,強6遭遇了瓶頸,一時難以克服,最主要的有結構超重問題,一直無法有效解決,影響了戰機的燃油量和載彈量,影響了作戰半徑的大幅提高,變後掠翼控制系統,始終得不到有效解決,沒有一款可靠的發動機等。
1988年初,隨著西飛各項性能更好的殲轟7橫空出世,實際上宣告了強6項目的徹底終結,複雜的變後掠翼技術,直到目前為止,國內空軍的機型都未曾採用。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布,圖片均下載網路,特此聲明。
※國產常規潛艇將裝備拖曳聲吶列陣
※伊朗如果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對世界能源的影響
TAG:平民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