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忠孝神仙:道教追求的成仙境界

忠孝神仙:道教追求的成仙境界

神仙是世界的主宰,同時也是人效法的榜樣,神仙所擁有的一切正是人所追求的目標。

一般的宗教往往只強調神對人的主宰而忽視了人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從而使人完全處於神的支配之下;在這些宗教里,人所渴望得到的一切只能靠神靈的恩賜,人只能藉助神的力量而不能擁有這種力量。

道教則在承認神仙對人的主宰時,也充分地肯定了人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它不僅認為人可以藉助神靈的力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而且認為人在神靈的幫助下或者通過自己的努力也可以獲得神靈般的能力,亦即成為神仙。

老子 元代 趙孟頫(資料圖)

道教是個多神信仰的宗教。它所崇拜的對象包括神靈、仙真、聖賢。被道教供奉的神仙中,一部分是先天地而生的神明,一部分是後天修道而成就的仙真。

這些生活在人間的仙真們,大多有功於社稷,有功於百姓,因此他們逝世後,得到民眾的奉祀,也納入了道教的神仙譜系中。

道教供奉這些神靈,一方面是祈求神靈的護佑,另一方面是學習神靈得道成仙的事迹,繼承他們體現的民族精神、高尚道德。

自古以來,中國文化就有重視自我修養的傳統。如《周易》說:「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尚書》認為人的自滿則招損,謙虛而受益,這是天道的規律,故提倡作人要「慎厥終,修思永」。至漢代,人們更加重視自我修養在人生和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淮南子·詮言訓》指出:修治自我道德,則所希望的事情就會到來。如「舜修之歷山,而海內從化;文王修之岐山,而天下移風」。

神農採藥圖 近代 無欵(資料圖)

道教在繼承先秦諸子的道德觀念之上,進一步肯定了道德修養對於生命延續的重要作用。

從人們好生惡死的天性出發,道教論證了修身養德同長生不死之間的必然聯繫,從而使道德修養成為長生不死的實踐前提。

東晉道經《太極左仙公請問經》指出:「學道修德,以善功為上。」「先度人,後度身。坐起卧息,常慈心一切,皆念經營之,無有怠倦,德並太上,道超虛皇,恩滿十方,齊契玄真,攜提諸天,願極道原。」

《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指出:「除往日之惡,修當今之善。德行合道,體定神安,喜怒不介於心,惡言不發於口,丑聽不聞於耳,色利不視於目,貪慾不專於意,修行正身,真氣來附,邪氣皆去,過惡悉除,善福自來。

禹王 南宋 馬麟(資料圖)

漢代《河圖紀命符》中,關於人的行為善惡與人生吉凶壽夭的關係,有一段十分著名的論述。

其中說,天地中有司過之神靈,隨人們的作為而決定其吉凶壽夭。行為惡大者則速死,過小者則壽減,所謂「隨所犯輕重,所奪有多少也。

人受命得壽,自有本數,數本多者,紀算雖盡,故死遲;若所稟本數少而所犯多者,則紀算速盡,而死早也。

又人身中有三屍,三屍之為物,實魂、魄、鬼神之屬也。欲使人早死,此屍當得作鬼,自放縱遊行,饗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窮日,輒上天白司命,道人罪過,過大者奪人紀,小者奪人算。

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屍,恬淡無欲,神靜性明,積眾善,乃服藥有益,乃成仙。」

赤松子(資料圖)

《赤松子中誡經》中,以天人感應學說為基礎,精闢地闡述了道教神學的道德決定論,即個人行為是決定於生死禍害的根本。「人行善道,天地鬼神,賜福助之,增延壽考,無諸惡事,何以不為善道。

但世人尊敬天地三光,不犯禁忌,孝愛父母,和順兄弟,憐愍孤獨,救接貧病,敬重師長,古來聖賢,鄉里老人,教示不違,卑謙恭敬,每遇風雨寒熱,惡星怪異,日月交暈,虧犯薄蝕,皆宜念善,敬遠鬼神,祭杞天地,上錄其功,增延祿算。

見人為惡,勸人修善,若遇善人,敬而從之,或見凶危,將心救護,自就艱難,與人平穩,將己輕事,替人重役,勸人不為官事口舌爭訟,葺理義井溝渠,修填道路。

不以小失其大,不以大棄其小,見人有所失,為其痛切;見人有所得,為之內喜。扶贏護弱,施恩濟惠孤貧,恭謹卑遜,讓祿他人,天錄中功,亦增遐壽,子孫獲福。

如有志信不違,心崇道德,不避危險,救溺江湖,無淫外色,不侵他人屋宅產業,不非理損害物命,好生惡殺,禮敬不虧,常習經書,恩不忘報,惠人不悔,寬懷忍辱,盡忠盡孝,

不逞威儀,不枉用財物,不愛華麗之服修饌食,不非分殺命,自我作古,人無不親,無自賢,無自善,無自解,無自富,無自矜,無自專,無自譽,無自重,無自尊,無自大,無自用,無自可,大錄下功,皆增算壽。又加算倍多者,人能事君盡忠,事父盡孝,

不傲慢敬師長,開悟童蒙,光贊師傅,修身謙讓,和睦上下,撫愛均平,不聽讒邪,直心用行,婦人孝順,翁婆敬順,夫婿清貞潔行,飲氣吞聲,參省晨昏,

和顏悅色,無私奉上,並蒙加算,延壽增祿,災橫消除,男女聰慧。」賦予天上神靈以人間道德之神聖捍衛者的性質,

把人的命運同他的行為直接相聯繫,以死亡衰患相威脅,以長生富貴相誘導,希望人們體天地之仁義,棄惡從善,修道積德。

燒葯圖 明代 唐寅(資料圖)

葛洪指出,為道者當先立功德,「以救人危,使免禍,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也。欲求仙者,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

並以此為基準,制定了一個十分嚴格的成仙標準:「人慾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

如積善事未滿,雖服仙藥,亦無益於成仙。在他看來,一個人要想修成神仙,除了外服仙藥,內煉神氣之外,還必須積大功德,功夫、功德雙雙圓滿,方可成為天仙。

傳說中壽高八百的彭祖,之所以僅為地仙,並非如他自己所說不想升天,恐怕是由於他所積的善行不足,沒有取得天仙的資格,對此,葛洪說:「吾更疑彭祖之輩,善功未足,故不能升耳。」

青烏公(資料圖)

道教把道德修養在生命中的意義如此強調,有其不可否認的合理性。從必然的生死轉換,到永恆長生的神仙境界,這是一個由凡入聖的過程,是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邁進。

為了完成從人到仙的歷史轉折,各種各樣的修仙途徑、內煉手段應運而生,但無論採用何種方法都必須包含一個先決條件——道德。在這裡,無論是富有萬國的天子,還是凡庶之士,都是一律平等的。

《列仙傳》中的負局先生以紫丸救人,「活者萬計,不取一文」;《續仙傳》中的王老好道,「務行陰德為善」;馬自然為人治療百病而不收分文,有強送財帛,「留之復散與貧人」;藥王孫思邈「凡所舉動,務行陰德,用心自固,濟物為仁」。

此外尚有許宣平、葉千韶、曹德休、殷七七、杜升、豐去奢等成仙典型,普遍具備符合時代特徵的高尚德行。當然,道教中道德高潔的人何止百千,這在各種神仙傳記中層出不窮。

而這些神跡的反覆出現,其目的只有一個,即強調崇高的道德乃是得道成仙的關鍵,缺此斷無所成。

因為「人類最高的成就是道德上的作為,它們表現了人類生活中最深刻的實體」。

劉晨、阮肇(資料圖)

生命過程的道德化,生命價值的神聖化,在道教追求健康長壽、得道成仙的漫長路途中,得到了展現。

《道德經》說:「死而不亡者壽。」這裡「死」、「不亡」、「壽」的概念,已經超越了普通意義上的思想內涵,滲透著一種以德治命的精神。

死儘管是不可避免的,而「不亡」則意味著肉體之身可以死去,但內在的真我——永恆之精神,則將從此脫軀而出,故曰「壽」。

在這種理念中,人類可能性的最高潛力達到了它的極致,得到了最終的實現。

道教在面對死亡的陰影之前,以高度的責任感去探索生命的奧妙,力圖去創造一個統一的自我,使之依從人類的願望,讓生命進入永恆的狀態,達到既死即生的境界。

這就是修道的目的,道教仙學思想的核心。道教對忠孝的理解,並未停留在一般做人必備的精神層面上。

在此基礎上,道教進一步強調了人在道德實踐中的主觀能動性,將導致自我價值的上升,取得在自主命運的能力,從而在追求神仙理想的過程中終得圓滿。

《勸世歸真》卷二曰:「天心所慕者,忠孝二字。為臣盡忠,為子盡孝,則人事盡而天心亦順矣。古語云忠孝即神仙,誠哉是言也。」清查升《太上感應篇集注》說:「父母為五倫之首,孝親乃人道之先」。「立善多端,莫先忠孝,即成仙證佛,亦何嘗不根基於此。」

《勸世歸真》卷二曰:「天心所慕者,忠孝二字。為臣盡忠,為子盡孝,則人事盡而天心亦順矣。古語云忠孝即神仙,誠哉是言也。」

清查升《太上感應篇集注》說:「父母為五倫之首,孝親乃人道之先」。「立善多端,莫先忠孝,即成仙證佛,亦何嘗不根基於此。」

費長房(資料圖)

道教善書不僅要求人們禁絕惡行,更強調人不要生惡念;不僅提倡外在的善行,也讓人們發善心,把外在的道德神聖化。

《勸世歸真》卷一專門開出了文昌帝君傳留「治人心病良方」,以救治世人:「忠直一塊,孝順十分,仁義廣用,信行全要,道理三分,陰騭多加;

好肝腸一條,慈悲心一片,溫柔四兩,仔細十分,公道全用,和氣一團,小心一個,忍耐十分,恩惠多施,方便不拘多少,安分一錢,老實一個。

以上十八味葯,寬心鍋內炒,不要焦,去火性,平等盆內研碎,三思羅兜篩過,波羅密為丸,如菩提子大。

每日不拘時服用,和氣湯送下。切忌背理、兩頭蛇、暗中箭、笑里刀、肚內毒、平地風波。只此六件,務須要勤戒。人若難尋此藥材,汝心橋下肚家開,不用銀錢拿去買,回心鋪內覓將來。

此方專治男女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恭不敬,褻瀆天地聖賢,明瞞暗騙,害眾成家,利己損人,刁唆詞訟,妄捏是非,逞兇橫行,欺貧陷富等症。依方修合,可以延年益壽、滅罪消災、一生安穩,永保百世其昌。」

(編輯:靈瑾)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靈劍子》五臟導引法?
張正常:為整個天師道的前程去押上一次賭注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