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好的滋味,其實是清歡
人生有味是清歡,生活簡單便迷人,人心簡單才會幸福。
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男孩當他還是學生的時候,和女友一起用全部家當去創業,當時他的目標是100萬,賺到100萬就開始享受生活。
等賺到了100萬多時候他又覺得有那麼多機會,放棄了太可惜,於是把目標變成了1000萬。
為了事業疲於奔命,結果夫妻感情出現了問題,曾經的患難夫妻迫不得已勞燕分飛。
離婚後,他有了新的生活,娶了新人,覺得如今的社會,1000萬太少了,要讓自己後半輩子過得衣食無憂,怎麼著也得至少賺到5000萬。
後來他又幸運地賺到了5000萬,這時他已經有了兩個兒子,算是功德圓滿了。
但又一想,這麼一大家子人,年輕妻子的花銷、孩子的成長教育,沒有一億怎能維持得了,結果在他賺到七八千萬時,身體出現了問題,40多歲時就猝死了。
像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前幾天一位讀者跟我聊天傾訴他的焦慮。
他在自己的行業內已經做得很好,賺了不少錢,可是他感覺不到幸福,覺得內心很不安全和焦慮,不知道他的人生應該再怎麼走下去,他一直以為有錢了,人就會自由,但現在的情況反而不如之前活得自在。
這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啊,人們總是認為成功等同於幸福,於是把成功捧得很高,隨之慾望也便升得很大。
但與此同時內心的修養卻沒有提升,當有朝一日成功時,他的心靈還是那麼空虛,焦慮,因此即使他成功了,可是他卻感覺不到幸福。
一個人如果感覺不到幸福,歸根結底是生活方式出現了問題,物質和精神之間失去了平衡,生活中缺少了情趣。
一份關於中國社會形態研究報告指出,中國人最大的生活動力是對子女發展的期望和個人利益的追逐,追求生活情趣則被列在了第九位。
更有數據顯示,如果有加倍的薪水報酬,80%以上的人願意放棄休假而去加班賺錢。
而一個人要想過得有滋有味,最好的生活態度便是懂得清歡。
蘇東坡有首詞寫道: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
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是他被貶黃州時,與友人共游南山時所作,喝著漂著雪沫乳花的小酒,配著春日山野的蓼菜、茼蒿、新筍,嘗盡了人生五味雜陳後,他悟得了「人間有味是清歡」,懂得返璞歸真,才是最好的生命狀態。
其實,對於人生來說,最好的滋味便是清歡,不需要太濃烈,也不要乏味,而是一種細水長流般的清雅淡然。
清歡是什麼呢?
林清玄說道:「清歡幾乎是難以翻譯的,可以說是「清淡的歡愉」,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來自對平靜的疏淡的簡樸生活的一種熱愛,不講究物質的條件,只在乎心靈的品味。」
在粗茶淡飯中就能體味愉悅,也就保證了一個人具備能力去獲得平淡生活中的樂趣,他的內心便是富足愉悅的。
林少華的隨筆集《異鄉人》中有個細節講到:
某日早上,我悲哀地發現,大弟用叫『百草枯』的除草劑,把院落一角紅磚上的青苔噴得焦黃一片,牆角的牽牛花被藥味兒熏得蔫頭耷腦。
問之,他說:「青苔有什麼用,牽牛花有什麼用,吃不能吃,看不好看!』
悲哀之餘,為了讓他領悟青苔和牽牛花的美,我特意找書打開有關圖片,像講課那樣興奮地講了不止一個小時。
不料過了一些時日,他來園子鏟草時,還是把籬笆上開得正艷的牽牛花利利索索連根剷除。我還能說什麼呢……
看,在不在乎情趣的人眼裡,那只是沒有用的牽牛花,而在乎的人看來那便是美,是心靈的享受,是清淡的歡愉。
生活中的樂趣往往來自於生活的細節,它小到一朵花、一壺茶、一片綠蔭、一縷清風,對待生活認真的人,會把自己融入其中,享受這種快樂。
而沒有生活情趣的人只當他們是一種可有可無的物品,斷然不能體會這些自然所帶給人的享受,豈知這種享受正是潤澤心靈的甘露。
林語堂先生在《生活的藝術》中講到:「社會哲學的最高目標,也無非是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
他堅信中國有一種清逸的、一種近乎愉快的哲學,他們的哲學氣質,可以在他們那種智慧而快樂的生活哲學裡找到最好論據。
我想,他們把對清歡的喜愛和創造都融入在了他們內在的氣質里,使得他們看上去超凡脫俗,溫和儒雅。
清歡的滋味里,包含了樸素自然。
樸素自然代表了簡單,卻恰恰表明了一個人內在的自信。
一個人能按照自己本來的樣子行事和作為,的確是需要底氣和底蘊的。
一個充分相信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的人,才敢於向人坦露自己的真面目。
當一個人追求樸素自然的時候,他明白了人生的真諦,也走在了返璞歸真的路上。
大鋼琴家霍洛維茨說:「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樸素原來最有力量。」
他的演奏沒有多餘的動作和表情,沒有任何花哨和噱頭,音樂宛如從他內心流淌出來,觀眾聽著聽著不覺淚流滿面。
這是樸素的力量,一個人的內心真實、無條件地與喜愛的事物相連接,完全沉浸於其中的時候,他表現出的力量才是巨大的,這種力量足以感染周邊的一切。
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事物往往是最樸素的,也是最美的,就像莊子所說:「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以前每每聽到有西藏、青海等地的歌手唱著自己的民謠時,總讓人覺得聲音的魅力、歌曲的滋味無比感染人,這也是樸素自然的力量。
蒙曼教授曾在《中國民歌大會》上說了一番話深入人心的話:
藝術來源於生活,詩和曲都不同程度反映著人們的心之聲,但卻都經過了不同程度的再創作,相反,有一種音樂題材反映的是最樸素的東西,那便是民歌。
比如內蒙古的長調、藏族的歌曲,聽後你仍然可以感知這個民族最原汁原味的力量,以及他們對生活最真實的詠嘆。
原生態文化最大的魅力也許就在於它簡單的「真」,那些來自於田間地頭、碼頭船舶中最純粹的歌者,將心靈最樸素的情感凝結成旋律,講述他們對於生活的理解和信仰。
現實中,當人們被越來越複雜的人際關係及瑣碎事務所牽絆時,很難意識到其實那些最樸素自然的東西、那些經歷過時間打磨而越發醇厚的傳統才會給我們更多精神上的平和,這就是為什麼清歡中一定包含了樸素。
只有認識到自然樸素的重要性,你的心靈才容易舒展、喜悅,你的思想、行為才趨於自在,你才能品嘗到這清淡的歡愉。
清歡也包含著寧靜從容。
如果一個人心總是懸著,焦慮著,也便無法體味清歡,唯有心靜了,美才會出現。
寧靜從容,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
看過一個小故事。
一個木匠帶著一群徒弟幹活,干累了的時候手一甩,手腕上的表便飛到了木屑堆里,木工房的刨花和木屑堆了足有半人之高,徒弟們放下手中的活幫忙去找卻始終沒找到。
天色已晚的時候,木匠勸大家先去吃晚飯,等明天再找。
大家於是都離開木工房去吃晚飯,等他們回來時,看到木匠的小兒子坐在門口正拿著那支手錶。
木匠很驚訝:「我們這麼多人,大白天都沒有找到,現在黑燈瞎火的,你怎麼找到的?」
男孩說:「大家一起找,亂鬨哄的,你們走後我一個人坐在黑暗裡,聽見手錶滴答滴答的聲音,順著聲音一摸就摸到了。」
這就是靜的力量。
認識一位很安靜從容的朋友。
在同樣的工作面前,當別人都忙亂了開始煩躁埋怨的時候,他永遠都是樂呵呵地,看上去淡定自如。
他說以前自己也並不是如此從容,不過他愛看書、聽音樂,當他完全沉浸其中的時候,這時的自己才是最好的狀態,心靈慢慢地舒展,人也開始安靜下來。
有了這種領悟,人慢慢開始變了,後來的所謂的麻煩在他眼裡就都不是事了,不需要驚慌錯亂,篤定地去解決就好。
《道德經》中講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老子告訴了人們求道的方法,即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影響,為的是萬事萬物並行發生時,能用這種心態觀察事物循環往複的規律。
安靜從容使得一個人不容易受外界影響,安心享受自己的歡愉時光,又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具有安撫人心的力量。
林清玄所說:
當一個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勝過了山珍海味,或者一個人在路邊的石頭裡看出比鑽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個人聽林間鳥鳴的聲音感受到比提籠遛鳥更感動,或者甚至於體會了靜靜品一壺烏龍茶比起在喧鬧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靈……,這些都是清歡。
說它簡單,是因為它不需要多少的物質條件,說它難是因為它需要的是心靈的品味,需要一個人自然、樸素、從容、安靜。
人生有味是清歡,生活簡單便迷人,人心簡單才會幸福。
真正的高貴,不是優於別人,而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賣文為生,打賞隨意
※讀完這6本書,婚姻里可以少掉很多坑
※一個員工擁有老闆思維的四個跡象
TAG: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