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近期去世的老藝人們

近期去世的老藝人們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1、「人生在世難難難,苦辣酸甜麻澀咸。起早貪黑為張嘴,爭名奪利不停閑。」——單田芳

單田芳(1934-2018),出生於營口市的一個曲藝世家,中國評書表演藝術家、作家。

1954年走上評書舞台。1979年5月1日,單田芳重返書壇。1995年,單田芳成立了北京單田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07年1月26日,單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風雲》是他的收山之作。2011年出版自傳《言歸正傳:單田芳說單田芳》。2012年在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典禮上獲得終身成就獎。代表作品有《三俠五義》、《白眉大俠》、《三俠劍》、《童林傳》、《隋唐演義》、《亂世梟雄》 、《水滸外傳》 等評書。

生動、準確、鮮明是單田芳的評書的最大特點。他的嗓音特殊,劍走偏鋒,常常收到奇效,機智幽默,詼諧,多抖包袱。既有平,也有爆,能夠起到異峰突起的作用。從藝50多年來,單田芳已表演錄製完成了111部共1.5萬餘集廣播、電視評書作品,開評書走向市場之先河。其作品涉及題材廣泛,既有傳統題材,亦有現代題材 。單田芳的評書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繼承和發展了傳統評書文化。「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單田芳評書」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不僅在國內,而且在海外華人中也有一定影響,為他贏得「單國嘴」的美譽。

2018年9月11日下午3點30分,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因病去逝,享年84歲。

回復v831收聽單田芳談他對評書傳承的擔憂。

2、「我是文盲,去給你們美國教授講課」——常寶華

常寶華(1930-2018),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1951年拜相聲大師馬三立為師。

1976年,常寶華和侄子常貴田創作演出的相聲《帽子工廠》轟動一時,成為當時相聲直接介入重大社會生活的代表作品之一。此後,常寶華不斷地以相聲、小品、快板等文藝形式創作一百七十多篇。此外,他多次舉辦相聲培訓班,在北京大學、北方曲藝學校授課;培訓軍隊內外大批專業和業餘的演員與作者。2006年8月,常寶華被授予中國曲藝界的最高榮譽——「牡丹獎」終身成就獎。

常寶華認為,相聲的傳承不能總是靠口傳心授,得有系統的知識。在常寶華的想像中,將來的相聲演員首先是思想家,而後才是藝術家,最好還是哲學家、心理學家、演說家,「不光會演,還要會講」。授業徒弟包括:趙福玉、牛群、包長春等。退休後仍繼續進行創作、撰文、著書、教學。曾參加相聲、小品、話劇、電視劇等演出。

2018年9月7日,常寶華在北京去世,享年88歲。

以下是常寶華談早年間民間藝人的辛酸。

3、「我相信傳統這兩個字,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朱旭

朱旭(1930-2018),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北京人藝表演藝術家、影視、話劇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1949年畢業於華北大學第三部戲劇系,同年進入華北大學文工二團(今為中央戲劇學院話劇團),1952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任演員。

朱旭塑造了眾多不同個性的人物形象。1984年他因在《紅白喜事》中扮演三叔,獲文化部主辦的「現代題材戲曲、話劇、歌劇觀摩演出」配演一等獎,並獲北京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表彰大會的表彰。90年代朱旭活躍於影視界,在電影《變臉》、《洗澡》、《刮痧》等眾多文化意蘊深厚的影片中,都能見到他的身影。朱旭還參加了《末代皇帝》等大量電視劇的拍攝。他以爐火純青的演技為廣大觀眾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形象。

1996年,朱旭與吳天明合作的影片《變臉》獲得第9屆東京電影節3項提名,並最終斬獲最佳導演及最佳男演員兩項大獎。2009年,他又在蔣雯麗自編自導的影片《我們天上見》中扮演了姥爺這個角色,這部影片又為他拿到了第1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及2011年的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特別獎 特別影人獎。

在影視圈裡,大家都親切的稱朱旭為「老爺子」,這大概和他所塑造的形象有關,因為朱旭老師似乎總在飾演著「老爺子」的形象。有人形容朱旭的話劇表演「真切感人,入木三分」。其表演自成一格,常常以喜劇的手法去演繹悲劇人物。在令觀眾捧腹大笑之後又能引起苦澀的回味 。朱旭老師不是用身體和表情去演戲,而是用心在演戲,現場拍攝時從來不用對詞,完全是信手拈來。

2018年9月15日,朱旭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回復v833收聽朱旭回憶早年從藝時的龍套生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歷史評論 的精彩文章:

中國的馬歇爾計劃緣何失敗?

TAG:東方歷史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