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渣」當鄉村教師——教師節的沉重現實!
文/雷望紅
文化課不低於330分,就能報考定向培養鄉村教師的中專,學滿5年就能成為一名鄉村教師。
安徽某縣給轄區內學校的這則通知, 前段時間在網上流傳,不少人看了為之一驚。
有人詳查,2018年安徽中考總分880分,扣除體育和實驗的90分,文化課滿分790。該縣高中最低錄取分數線都得420,稍好點的高中招生分數則在600分以上。也就是說,330分,連個普通高中都考不上。
師範師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尤其在一些條件不太好的農村,年齡尚小的中小學生,在知識和價值觀塑造上嗷嗷待哺,但除了老師,他們很少有其他資源可以藉助。
如此重要的職業,不說需要絕對的「學霸」,至少也要品學兼優的才對。可當地師專,偏偏卻對連普通高中都考不上的一批人敞開了大門,怎不令人擔憂。
作為一個農村問題學者,我一直關注這個問題,即鄉村教師培養的低劣化。
它的背後,是另一個嚴峻問題:不少農村地區教師招聘難,好不容易招來也留不住。教師隊伍得不到有效補充,當地才被迫降低培養和招聘門檻。
隊伍建設出問題了
安徽這個縣不是個例。這些問題在中西部省份廣泛存在,尤其一些經濟落後的偏遠地區。
是因為農村生活環境、教學條件不好嗎?這些只是表面因素。深層原因,在於當前農村教育的結構變化,使老師們無法發揮自身價值,沒成就感,如同散沙。
具體來講,一是隨著教育城鎮化進程加快,鄉村學生外流嚴重,學生規模變小,學校缺乏人氣和教學氛圍。
西北某省GX小學,2003年時在校學生320多人,那是它在校生最多的時候。2008年時也還有140人,但2008年開始學生人數逐年下降,現在只剩下22個了。
學生少了,但老師2008年至今一直都是8人。楊老師一個人帶六年級,總共就5個學生。因為人少,學生上課時怕說話,交流變少了,不像以前學生多的時候膽子大,一提問就爭先恐後的回答。
這樣一來,老師很難再從教學中獲得成就感,學生們讀書也因缺乏比較和精神而沒了士氣,反正怎麼考都是前三名。
二是一小部分家長不尊重老師,雖然這是個別情況,但往往會打擊鄉村教師的整體積極性。
中部省份NL小學是一所片小,解決附近五個村的學生就學問題。該校學生成績不好,家長們都傳說校長愛打牌,不懂教育,一提到這所學校,就說它是「全縣最差的學校」,家長們的這些傳言對老師們打擊很大。
東部發達省份XG中學是一所鄉鎮初中,學生66人,教師23人,師生比高達1:3,但學生成績並不好,玩手機遊戲成風,初一進校就開始談戀愛。當地村民認為老師不負責,教不好學生,弄得一些老師都不敢上街買東西,「總感覺家長在議論我們怎麼不負責,下班後都是直接回家。」
為什麼會有這種鄉村教師不受尊重的現象?一方面是教師權力被束縛後不敢管學生了,一些教育任務向家庭轉移,但一些家庭缺乏承接這些任務的能力,結果就認為是學校和老師不負責。
另一方面是弱化考試後,農村由於學生少而缺乏競爭結構,學生容易不求上進,成績和學習表現堪憂,導致家長對學校和老師不滿。
三是弱化中小學考試後,鄉村學校沒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學生與老師難以定位自己的位置。
不對學生進行測評和排名,教師們無法知曉自身的教學成效,久而久之就會降低自身努力程度。缺乏有效評價,校長也難以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
東部沿海發達省份的JQ中學,10年前是全縣中學的佼佼者。隨著學生人數下降,教學系統不考試,不少老師喪失教學熱情,在學校成了混日子,女老師看電視劇、網購、聊天、養花、跳舞,男老師QQ鬥地主、看球賽等。
校長無奈又無助。回憶起以前的教師管理,他說:「那時候老師好管理,就是看成績,每次考試排名一出來,考的好的獎勵幾十塊錢,錢不多,但是一種榮譽,特別積極。如果全校在全縣取得好名次,我就會帶老師們去吃飯慶祝一下,集體榮譽感一下子就出來了」。
該校一位工作10多年的戴老師回憶起剛來學校時的體會,說「那時全校老師特別有幹勁,雖然累但大家都意氣風發,現在工作不忙但沒朝氣,心特別累······如果要我選擇,我寧可要那種『累並快樂著』的生活」。
四是校長權力弱化,教師激勵制度無效運轉。
教師激勵制度大約2009年開始執行,將教師工資30%用於績效考核,具體細由各學校根據本校實際情況擬定。
要體現績效考核的激勵意義,就得有區分度,那就無法避免地會損害部分老師的利益,招致他們不滿。
國家對校長的權力使用規定越來越嚴格,導致校長們在制定績效考核方案時,不敢得罪老師,生怕被穿小鞋。結果,很多地方鄉村教師的績效分配基本沒區分度,做得好與不好都一個樣,教學積極性自然也就提不起來。
學生結構、家校關係、評價體系和激勵制度,共同影響了鄉村教師隊伍的穩定與更新。
城鄉教育環境存在的天然差異,進一步激化了農村招不來老師,招來了也待不住的問題。
為了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農村學校需求得到優先滿足,大多數縣市新招聘的教師,被安排在鄉村學校教書。當城市學校需要教師時,就通過縣教育局組織招考,將一批鄉村教師調到城裡。
但那些能調到城裡的,往往是有關係的中老年教師,以及極少數年輕教師。
也就是說,大多數新招來的教師,即便很有效很有能力,但如果沒關係,也只能一直呆在鄉村。在他們看來,這是不公平和無法讓人接受的,很難安心留在鄉村。
不光是待遇的事
工資多少、待遇如何,對鄉村教師招聘影響大嗎?這個問題得好好說說,很多人對此一直誤解很深。
事實上,鄉村教師的工資近幾年漲幅很大,在當地行業中甚至達到較高水平。國辦也有規定,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水平。
不但總體工資水平可以,因為農村學校教師資源缺乏,新進教師得益於自身能力強、知識更新能力快,往往會被委以重任,相應也會得到一些補貼。
我的一位好友投身農村教育,入職一年就升任教務主任,工作僅3年,收入已達到5萬元/年,在校吃住免費基本無開銷,比在省城工作生活壓力要小得多。
因此,光從經濟角度反思心存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只會遮蔽問題的本質。
順著這個方向,也找不到問題的答案。過分強調經濟因素,甚至還會適得其反。
從發展趨勢看,教師工資還會上漲,但漲幅大小快慢,要視地區經濟情況來定。漲幅過大過快,一是地方政府無力承擔,二是可能引起其他行業不滿,都會影響教師隊伍建設的可持續性。
對學校來說,一旦將所有行為都量化為金錢,教師隊伍也就沒法建設了。
如果教師持續成為社會尊重的行業,又怎麼會沒人願意去當老師呢?況且教師行業並非不能提供物質所需。從行業比較來看,教師也有自身優勢,一是工作環境相對單純,二是桃李滿天下的欣慰,三是福利保障健全。
出路在於重振人心
不光是待遇的事,那關鍵問題在哪呢?尊重。當前農村教師真正壓抑的地方,是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在教學管理中,他們喪失了教育教學的主體性和權威性,導致求職者不願加入教師隊伍,進入隊伍的人也不安心。
因此,要解決鄉村教師隊伍的問題,關鍵在於重振人心,重建學校的權威性,重塑教師的主體性。
在此過程中,首先,防止一些家長隨意干預學校教學與管理,用自身理念和利益綁架學校教育。
在調研中,我還發現一些極端情況,某些家長甚至利用法律漏洞,訛詐老師和學校,影響學校正常運作。
中部某省WQ中學,有一家長何某,認為小孩上體育課時,老師讓他做蛙跳,導致小孩股骨頭壞死。其實,小孩在體育課上並沒問題,過了幾天說不舒服,到醫院檢查發現是股骨頭壞死,家長就認為是蛙跳的原因。
何某一直上訪,扯了四任校長,最後學校給了17萬元才算了事。如此一來,學校和家長的信任就更難建立了。
其次,防止以偏概全地評價教師隊伍,一個老師出問題,不代表整個教師隊伍都存在問題。
大多數教師都愛崗敬業,努力從教,只是環境和激勵要素的缺乏,影響了他們積極性的發揮。客觀評價教師行為,理解他們的付出,才是最大的尊重。
在重振家長、社會和政府之心的基礎上,結合前文中提到的一些具體問題,推動教師隊伍回歸本位,點燃他們的激情。
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操作。一是重新整合學校和教師資源,在鄉村建立規模學校。
2003年左右的撤點並校運動引來一些批評,因為當時一些地區條件還不成熟,學生交通、食宿等問題都沒解決,有關部門隨後叫停了激烈的撤點並校運動。
現在相關問題逐步解決,但撤點又受到嚴格限制,要求只有通過村級民主評議才能執行。
一些家長不願把孩子送到集中規模學校,因此民主評議這一關就通不過。結果,現在存在大量人數不足百人的教學點。
這些教學點中,老師和學生容易陷入頹廢,學生看不到希望,一些老師笑稱他們是「導師制」,經常是一個老師只帶幾個學生,甚至有2個老師帶一個學生的情況。
大量這類教學點的存在,浪費了教師和經濟資源,也影響學生正常發展。如果根據地方實際設校,資源集中投入,或能有效發揮規模效應和帶動效應。
二是重建教師競爭與激勵體系,完善評價機制,不完全依據分數,但也不能完全不看分數和排名。
當然,還要賦予校長一定權力和空間,使他們能調動教師積極性,根據學校和教師特點安排教師,讓教師們感受到成長的快樂和融入的溫暖。
比如一些學校每年召開優秀教師表彰大會,表彰在教學、師德等方面表現突出的教師,一些學校在教師生日時,利用工會經費為教師買蛋糕。
三是加大對教師隊伍的培養。不少學校領導反映,師範生比非師範生的質量明顯高很多,他們本身對教師職業有期待,在教育教學上更有探索精神。
教育是專業化的職業,不是隨便什麼人人都可以去教學生,要進行專門培養。
為此,一是要在大學中擴大師範生的招生比例,二是提高教師培訓的有效性,要與地方教學實際情況和地區教師特點緊密結合,不能徒有理念沒有土壤。
對於中西部教師隊伍建設來說,首先要保證質量,如果光想著完成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驗收任務,通過師專計劃保數量但拉低質量,讓「學渣」進入鄉村教師隊伍,最終只會繼續惡化隊伍質量,是飲鴆止渴之舉。
作者是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本文由刀賤笑編寫。圖片部分來自網路